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欧阳峰的blog
  以文会友,不亦乐乎!
网络日志正文
真相,正义与和解:“肯特屠杀”以后的故事 2010-06-01 16:56:18
1970年5月4日,在美国俄亥俄州的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校园里,发生了一场震惊全国的枪杀案。在驱散抗议学生的过程中,28名国民警卫军(National Guard)的士兵向学生开火。在十三秒钟时间内,他们发射了六十多发子弹,造成4名学生死亡,9名学生受伤。这十三秒钟,十三名伤亡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史称“肯特屠杀”或“五四屠杀”。直到它的四十年纪念日(2010年),美国各大报纸还载文纪念和评论。

事情的简单过程是这样的。1970年5月1日起,为了抗议尼克松政府把越南战争扩大到柬埔寨,美国各个校园都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学生示威抗议活动。在肯特州立大学,学生与当地警察发生冲突,警察使用了催泪弹来驱散学生。第二天,州长派遣国民警卫军进驻肯特市。当天晚上,当地征兵站(ROTC)的办公室被纵火烧毁,使得冲突更加升级。两天后(5月4日),学生们违抗禁令在校园里举行示威,抗议国民警卫队的进驻。中午,国民警卫队开始驱散学生。在十几分钟砖块,棍棒与催泪弹的对峙之后,国民警卫队的士兵们开始后退。但当他们到达一个高地时,一些士兵突然转身,用步枪与手枪射击。大多数子弹是对空中或地上发射的,但也有一些射向人群,造成了伤亡。被击中的学生最近的离开战士约二十米远,而最远的在二百多米以外的停车场。有些受难者并没有参加示威,而是路过现场而已。只有两个学生是正面中弹,其余七名侧面中弹,四名背后中弹。

当人们从十三秒的震惊中恢复过来时,对抗的情绪接近沸腾。幸运的是,国民警卫队的军官们总算约束住了士兵,学校的几名教授也挺身而出劝说学生离开。二十几分钟之后,学生终于离开了校园,一场更大的惨剧被避免了。随后,学校被关闭,直到暑假后才复课。五月八日,国民警卫队和州警察撤出了肯特城。


最著名的枪击现场照片 (来源: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en/6/65/Kent_State_massacre.jpg)

在上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美国因为民权运动和越战而陷入了空前的社会对立和动荡。不管从理念上还是自身利益上,大多数学生都反对美国参与越南战争,而且以各种暴力和非暴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另一方面,社会上也有很多人对学生的“胡闹”感到厌倦。如时任加州州长,后来成为总统的里根就公开宣称,应该停止对学生的纵容。肯特大学所在的俄亥俄州州长也主张对学生采取强力措施。在“五四”开枪后,民调表明,58%的受访者认为事件的责任在学生。甚至总统尼克松和FBI主任胡佛也都表达过类似立场。因此,有人认为这次枪击案是白宫和州政府蓄意造成的,目的是阻吓示威学生,企图控制局势。

这种说法至今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但是即使这是真的,他们也是大大失算了。这次枪杀事件点燃了全国校园抗议热潮。纽约大学学生挂出的横幅“我们是杀不尽的(They Can’t Kill Us All)”,表达了当时典型的学生心情。五天后,十万人在华盛顿示威,反对战争和反对屠杀学生。据统计,“肯特屠杀”引起了全国超过四百万学生抗议,导致900所美国学校关闭。肯特屠杀被认为是“越战打到美国(the Vietman War came home)”的里程碑。我想,那么多学生敢于“顶风作案”,除了出于理想和义愤外,也出于一种信念,就是开枪杀人这样的事,在美国是不会成为常规的。

随着越战的结束和尼克松的黯然下台,反战运动很快就成为了历史。但是肯特屠杀并没有被遗忘。在以后的四十年中,以受难者及其家属以及肯特州立大学的一些教授为首,人们坚持着对真相,正义与和解的寻求。这也是我这里要说的主要故事。
XXX
不管从个人还是社会来说,愈合的第一步是找出事实的真相。关于肯特州立大学5月1日到4日所发生的事,已经有了非常详尽的报告和记载。但是,至今还是有不少没有答案的问题。

导致开枪的学生示威和与官方的冲突,到底是自发的还是背后有“黑手”?有些零星的报道说,征兵办公室被烧之前就有人在谈论这件事。也有人指控某个学生是FBI的眼线,那天带着手枪。能是他首先开枪引起了枪击事件。但是在正式的报告中,这些都被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FBI也否认“眼线”的存在。开枪事件一天以前,俄亥俄州长与尼克松通过两次私人电话。他们是否在密谋什么?但通话内容却没有记录。所以是否有“黑手”,至今悬而未决。即使有的话,那个黑手是来自苏俄还是来自政府,也是问题。

士兵们开枪是个人的自发行为还是合谋或命令的结果?二十八个士兵同时转身开枪,似乎很难相信是个人的决定。但是没有证据说是某个指挥员下了命令。在国民警卫队到达开枪的地点之前,一些官兵曾经聚成一圈商议。但也不能证明这些就是后来开枪的人,他们商量了什么也不得而知。四十年后,调查者声称对当时一卷录音进行声讯处理后,发现开枪前有人发布“警卫队,准备射击”的命令。但是也有人指出,这个命令的语言风格不合乎部队的传统。所以这到今天还是一个悬案。

如果没有命令,那么士兵们开枪的动机是什么?是真的认为自己面临生命危险而自卫,还是出于愤怒的报复行为?由于那天与前两天的激烈对抗,这真是很难说。从战术形势来看,在开枪前一瞬间,学生离开士兵们有相当的距离,他们投掷的石块等对于全副武装的士兵来说应该不构成生命威胁。但是另一方面,在当时激烈的激烈语言和行为冲突中,对于这些从未受过相关训练,很久没有休息,面对数倍于己方的人群的士兵来说,外人很难知道他们的感受。所以,这也是说不清的问题。

枪击事件发生后,FBI马上派出三百多名探员介入调查。同年FBI发表了调查结论:开枪是不必要的,也是没有正当理由的。国民警卫队士兵宣称生命受到威胁和受到狙击手射击都没有根据。尼克松当局还组织了一个关于学生运动的调查委员会。他们除了审读FBI和其他调查结果外还花了三个星期在肯特市访谈目击者和举行听证会。在1970年9月发表的调查报告中详细回顾了那几天的经过,指责参与抗议的学生的行为“不可容忍”,认为他们的暴力行为必须为惨剧承担部分责任。同时,国家警卫队驱散学生的行动和一系列的措置失当也助长了暴力的升级。但尽管如此,对学生开枪的行为仍然是“不必要,无理由,不能原谅”的。报告并指出:“在面对示威学生时,不能向警卫队士兵颁发实弹步枪。肯特惨案必须标志着这种做法的结束。”

惨剧不到半年,官方的调查就有了结果。但是很多民众和受害者并不满意。一些肯特州立大学的教授进行了自己的调查,有一位受伤的学生Alan Canfora一直坚持是尼克松当局策划了这个惨剧,并不停地寻找新的证据。前面说到的对录音带的新处理,就是他的努力之一。死难者Krauss的父母也一直公开指控政府的幕后策划。直到四十年后的今天,媒体上仍有从FBI文件中发现新的证据和对录音带处理得出新结论的报道。光是以“隐瞒(coverup)“为书名讲肯特屠杀案的书就有好几本。这些不满意的人指责联邦和州政府不公开有关资料,或在得出结论时忽略一些证据。但是至今没有关于民间调查者受到迫害的报道。当然,由于当时的混乱,缺乏中立的见证人,加上现在年代久远,上面说到的“悬案”得以澄清的可能看来不大了。但这些调查的行动本身就有利于伤痛的愈合。它使得关心这个惨剧的人有了一个共同目标和寄托。
XXX
在弄清真相的同时,惩办肇事者也很快提上了日程。1970年8月,俄亥俄州组成了特别大陪审团审理这一案件。同年10月,大陪审团认定警卫队士兵们无罪,却指控24名学生和1名教授在征兵办公室纵火事件中犯罪。受害者和亲属认为州大陪审团审理不公,于是推动联邦政府审理此案。1971年8月13日,司法部长认为起诉警卫队士兵不可能成功而宣布取消案件。同年10月,一万多人签名要求尼克松总统改变这一决定。1972年10月,死难学生家属在地区法院状告司法部,要求它进行大陪审团调查。1973年12月18日,经过了“水门事件”的政治动荡和两任司法部长之后,在受害人的不断努力和国会议员的介入下,总算开始了联邦大陪审团的调查。1974年3月,大陪审团起诉了8名警卫队士兵。同年10月29日,审判开始。11月8日,法官以“证据不足”为由驳回了整个案件。

在刑事惩罚无望后,受害人和家属就开始了民事诉讼。他们募得经费,花了大量精力整理案情,聘请志愿律师,在1975年状告俄亥俄州长,肯特州立大学校长和警卫队士兵。他们指责士兵们无理由开枪射击造成伤亡。而士兵们辩解他们有足够理由认为受到生命威胁。经过三个月的审理,陪审团裁定所有被告胜诉。经过上诉和重审,最后案件在1979年和解。由俄亥俄州支付给受害人总共675,000美元赔偿,同时警卫队士兵签署了一份声明,对肯特惨案表示遗憾但不道歉。

虽然这个法律程序的结果不是人人都满意,但这毕竟是一个结局。受害人和家属经过八年多的努力,总算是走完了这条路。至于正义是否得到了伸张,那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XXX
真相和正义的寻求给了受害人一个交代,但对于社会来说,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避免这样的惨剧重演。这方面,肯特州立大学和参与者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肯特州立大学每年都举行各种活动纪念“肯特屠杀”,包括每年一度现场的烛光纪念会,以及5月4日中午停课两个小时。从2000年(三十周年)起,大学每年举行研讨会,讨论民主制度中的各种问题。例如,2000年的题目是“言论自由的界限与民主社会的秩序”。作为“肯特屠杀”事件的纪念,大学还成立了“和平变革中心(Center for Peaceful Change)”,后来更名为“应用冲突管理中心(Center for Applied Conflict Management)”。校园内建立了很多纪念景点,学校网站上也有很多关于这个事件的资料和链接。 “肯特屠杀”也成为课程和研究的主题。学校里还有好几个纪念组织和资料中心。1990年,学校建立了以死难者命名的奖学金。

国家警卫队因为“肯特屠杀”而改变了训练和作战程序。士兵们接受了控制民众骚乱的战术训练,配置了警棍,个人装甲等非致命武器,以保证这样的惨案永不再发生。美国陆军也开发了橡皮子弹等非致命武器,并采取新的行动方法来避免伤亡。其他执法部门也经常以肯特屠杀来提醒自己。从这方面说,肯特州立大学的死难者的血没有白流。

当年亲历肯特屠杀的学生和教授也继续着他们人生的旅程。以学习和反思为主题的纪念活动让人们团结而不是分裂。就连坚持继续为发掘真相,揭露政府丑闻而奔走的那些人,也变得比较心平气和一些了。他们看到了这个国家因为肯特屠杀而发生的变化,开始相信不管过去怎样,这样的惨案将来不会再发生。2008年,当年国家警卫队部队的最高指挥官Fassinger去世。当年的受伤学生,“政府黑手”理论的积极倡导者Canfora还发表声明表示悼念。他提到他们之间的交往,在2007年握手言和并共同出席了一些纪念活动。Canfora还说道,他愿意同任何国家警卫队士兵公开或私下接触,讨论事情的真相。他说:“在肯特,我们现在不寻求报复和复仇。我们只寻求真相。”
XXX
肯特屠杀是以一起“体制外”事件。事件发生的前几天肯特街头已经出现暴乱迹象,以征兵站被烧为高潮。开枪当天的学生示威,更是直接违反了州长和学校当局下达的禁令。但是,官方从来没有认为因此开枪就是正当的,也从来没有把被杀伤的学生当作“暴徒”来追究责任。(俄亥俄州曾经起诉过25名与前一天纵火有关的师生,其中一人被定罪,两人认罪,一人被判无罪,其余的案件因证据不足而被驳回。)另一方面,虽然总统调查组报告的结论是开枪“不必要,无理由,不能原谅”,那二十八个开枪的士兵终究也没有承担法律责任。枪击事件发生后,全国学生群情激愤,但社会上也有强烈的声音指责学生咎由自取。但是不久之后,双方都回归了法制系统。受害人家属通过政治活动和法律诉讼来寻求正义和补偿。他们其中的一些人也还在通过种种合法的途径来表达对官方“掩盖真相”的不满,至今还有好几个有关的网站,并仍然得到媒体的注意。社会上对学生过激行为的指责也归于平息,只留下了对死者的纪念。

“肯特屠杀”是当年震惊全国的事件,也使得美国在世界上永远蒙羞。在当年学生反战,反政府情绪接近沸点的时刻,它很可能是干柴上的火星,点燃一场撕裂整个社会的内战。但是,这没有发生。这仅仅是幸运吗?还是双方都做对了一些事?这也是我们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吧。


1990年在肯特州立大学建成的“五四”纪念园。四个石盘和四个石塔纪念着四名死难的学生。纪念园周围环绕着58175株黄水仙花,象征在越战中丧生的美国士兵。纪念园有个石牌,记载着死,伤学生的姓名。在入口处地面上刻着:“探寻,学习,反思(Inquire, Learn, Reflect)”(来源:http://www.learningfromlyrics.org/may4memorial.html)
浏览(2950) (0) 评论(19)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6-04 06:10:38
枫苑兄:我的愿望与你相同。但是六四案与肯特和六一案均有重大不同。首先,六四不是局面失控或现场人员失误,而是最高层的决定。能与决定者抗衡的力量至今还不存在。第二,现在围绕六四的两方不管从什么意义上说都是力量对比悬殊,强者没有让步的动机。所以,我是持悲观态度的。
回复 | 0
作者:枫苑梦客 留言时间:2010-06-03 20:15:50
欧阳峰,谢谢介绍肯特惨案。这次屠杀造成4名学生死亡,9名学生受伤,引起轰动,最后循法制途径予以解决。高伐林也发表了一篇《63年前的今天和21年前的明天》http://blog.creaders.net/Gao-falin/user_blog_diary.php?did=62555, 介绍了1947年6月1日,国民政府军警在武汉大学开枪打死3名学生、致3人重伤、16人轻伤,史称“六一惨案”。惨案激起公愤,蒋介石电令程潜抚慰伤亡的学生,迅速地在三天之内赔礼道歉、惩治当事人、送达抚恤金,很快平息了一场政治风波。六四事件死伤人数更多,波及范围更大,影响更恶劣,中共至今仍在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在国际上抬不起头,被人看不起。几十年的高压统治,使得中国民众内部撕裂,积怨深厚,如不能实现和解,难免再一轮怨怨相报,流血冲突,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我仍寄希望中共内部有人能够干预担当,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承认错误,调查、公布六四屠杀真相,抚恤受害者家属,并承诺政治改革,如此,则国之幸甚,民之幸甚。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6-03 13:18:52
椰子:谢谢评论!你说得太对了。只有让人讨论,让人探索,才能化解仇恨,实现和解。说到教授,我还是趋于相信人都是有良知的。但是系统不同,对人的选择和引导不同。要比较中,美教授在推动社会正义方面作用的不同,那又是个很大的题目了。
回复 | 0
作者:椰子 留言时间:2010-06-02 22:50:57
欧阳,
你的文章引起我心里的共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全面的叙述很公允,我还特别喜欢你的点题之语:“它很可能是干柴上的火星,点燃一场撕裂整个社会的内战。但是,这没有发生。这仅仅是幸运吗?还是双方都做对了一些事?这也是我们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吧。”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你的这篇文章引发人们的是对超越一些发生在具体国家的历史事件的思考。历史像海浪,其涛声滚滚,不绝于耳。现在我越来越能理解为什么海外的中国人对那场学生运动那样执着地等待着什么。是的,不反思历史,历史有可能就会重复。不让人们讨论,只能欲盖弥彰。肯特大学学生运动之后还有那么多教授在持之以恒地带领人们思考,中国的教授可以不可以?谢谢好文。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6-02 15:27:01
多思:你说得很对,北军一直很尊重南军,从受降的时候就是那样。李将军战后做过大学校长,在国会做过证,促进南北和解。至今阿灵顿国家公墓中还保留着李将军的故居。弗吉尼亚有他的纪念像. 其实中某种意义上说,善待敌人就是善待自己。这一点我们还是遵循儒家的教导为好。

<img src=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c/1890_Lee_statue_unveiling.jpg alt=”” boarder=”0” width=”580”>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6-02 15:23:05
多思:你说得对,北军一直很尊重南军,从受降的时候就是那样。李将军战后做过大学校长,在国会做过证,促进南北和解。至今阿灵顿国家公墓中还保留着李将军的故居。弗吉尼亚有他的纪念像:
<img src="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c/1890_Lee_statue_unveiling.jpg/435px-1890_Lee_statue_unveiling.jpg>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6-02 11:12:08
欧阳,你在留言里谈到“美国总能愈合分裂,也许与内战的惨痛教训有关。”对此,我深受启发。记得我曾经读到一篇文章,说美国的国会大厦里每个州提供两具人物雕塑以供陈列。南方某州提供的人物雕塑之一是南北战争中南军指挥官李将军。

我没有进入国会山去证实这一信息。但我知道佛吉尼亚州确实有李将军命名的道路等等。总之,即便是战败者,即便并不代表正义或历史的发展方向,这些历史人物依然在美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样的做法至少可以平和一部分李将军拥护者的心灵。也便于缓和对立双方的历史纠葛。这种处理历史问题的方式方法很值得注意与深思。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6-02 10:51:28
怡然:谢谢你的评论!的确,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这也是我对这段故事感兴趣的原因。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6-02 10:49:47
昭君:你说得对。寻求真相总是会遇到利害冲突的阻碍。其中有当事人,也有他们的利益继承者。我觉得关键是要有一个制度,使得人们可以要求政府公布记录,也可以畅所欲言。至于是不是民主制度,那是另一个问题了。不知你有没有看过南非实现和解的过程。我觉得是很有启发的。

谢谢你推荐阿妞不牛的文章。我去看了,留了言。转贴在这里吧:

『阿妞说得很透彻。但是我想,你说的只是“平反”的一种意义。虽然很多人要求“平反”,但他们实际上要求的行动是不同的(当然其中有些要求用“平反”来说可能是用词不当)。即使同一个“平反”的行动,对各人的心理效果也不同。

正好前两天听一位同事讲起他的日裔父母对于美国政府关于二战时日裔集中营的道歉和赔偿的反应。他父亲不愿意领取赔偿,认为那些钱根本不足以弥补他的苦难。而母亲却很高兴,因为她以前总认为受了那些苦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而美国政府此举解除了她的心理包袱。我不知道他们的反应有没有道理,但的确不同的人反应会很不一样。

我总觉得至少作为短期解决之道,中间道路应该还是有的。但是需要智慧和善意去寻找。 』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6-02 10:41:17
晚秋前辈:谢谢来访!很喜欢你写的回忆和评论,受益匪浅。加油!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6-02 10:37:15
多思:

你的三点看法非常精辟!我再补充一点:美国总能愈合分裂,也许与内战的惨痛教训有关。我看过一些内战的纪念馆和纪录片,通常对双方的道德占位基本不谈,只是着重于战士和人民的苦难和英勇。西点军校还专门建立塑像,同时纪念南,北军中战死的西点将领,并表达“西点兄弟永不相互作战”的愿望。也许中国应该学习这一点,不要把过去的战争(特别是内战)太浪漫化了。

特别赞同你提到的“良知”问题。九一一以后不少美国人自发保护阿拉伯社区不受侵扰,是我亲身经历而且深受感动的事。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6-02 10:30:21
令狐冲:欢迎来访!阁下是我在金庸小说中最欣赏的人。。。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6-02 10:29:29
山哥:谢谢评论!你说得太好了。“但越战与其说是越南人打胜了美国,倒不如说美国人反战使得政府被迫撤军。”这表面上看是美国的弱点,但实际上是美国最根本的优势之一。

对真相的追求,至少不迫害追求真相的人,的确应该成为任何国家和人民的基本底线之一。
回复 | 0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0-06-02 10:23:10
历史总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在这个特殊的时候,读这篇文章,重温别人的历史,感慨良多啊。赞欧阳的好文。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6-02 08:33:52
非常赞同楼上诸位的评论- 在六四前夕看看这段美国的历史,让人感触良多。我以前的一位教授就是Kent State 毕业的,他跟我讲过这段历史。你的讲述让我想起他向我描述的当年情景来了。

“在肯特,我们现在不寻求报复和复仇。我们只寻求真相。”

可惜,为了寻求真相而寻求真相,在今天的中国还是不可能的奢望。因为人们都有太多的利益在里面,没有人能够真正独立出来。过去我一直相信,当年的涉案者退出历史舞台之后,新的一代可能会因为没有直接介入此事而和他们的立场有所两样,但经过这么多年的same same,我对此深感怀疑, 对中国的民主进程前景也感到很悲观(当然从另外的角度讲,在美国这么多年,对当年奉为金科玉律的西方这套民主本身也产生了很多怀疑)- 尤其是看到泰国日本等所谓的民主国家“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的时候,就不由会想-东方社会和民主的距离,到底是制度还是文化使然?

昨天看到阿妞不牛的一篇旧作“六四平反的意义和无意义”,觉得写得非常棒,但不知为何没有上首页,特连接在此与各位分享:

http://blog.creaders.net/zichenzhao/user_blog_diary.php?did=62282
回复 | 0
作者:晚秋心情 留言时间:2010-06-02 06:39:49
在6.4来临前夕,拜读您的大作,不胜荣幸。
对历史事件的态度:是“探寻,学习,反思”?还是“回避,隐瞒,甚至欺骗”?考量国人,尢其是中国执政党和政府的良心。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6-02 06:04:26
欧阳,你写得非常详尽,也非常精彩。拜读你的大作之后,让我想起这样几个话题:

一,当一件事情成为历史之后,对于事实真相一定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与说法。只有将所有不同看法汇总起来,才能逐渐拼读出接近真相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之中,每个人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视点来讲述“历史”,这是很正常的。唯一不正常的就是只容许一种观点来讲述“历史”,而完全遏制其他不同的观点与声音。

二,历史事件发生之后,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不寻求报复和复仇。我们只寻求真相。”而追查真相的目的只是为了今后防止重蹈历史的悲剧。

三,在美国不太久远的历史之中发生过多次冲突。比如,白人与黑人;主战与反战;共和党与民主党等等。这些冲突都像是“干柴上的火星”,都可能“点燃一场撕裂整个社会的内战”。但除了早年的南北战争之外,美国没有再发生的“内战”。原因在哪里?

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普遍民众都比较注重游戏规则;注重法律程序;另外一点则是普遍民众心里的良知。在多次冲突中,好些有良知的美国人能够主动站在对立面去主持正义。比如,在美国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时代,好多主张废除种族歧视的政治家或社会活动分子都不属于被歧视的种族。现在,当亚利桑那州通过不利于西班牙裔人士的法案之后,起来反对这一法案的恰恰有着众多不属于西班牙裔的人士。他们的号召力与感应力起到了平衡社会的重要作用。谢谢分享!
回复 | 0
作者:令狐冲 留言时间:2010-06-01 21:01:39
顶欧阳前辈!!!
回复 | 0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10-06-01 21:00:47
欧阳峰:大顶好文!

美国并非一个完美国家。越战就是一个历史错误。但越战与其说是越南人打胜了美国,倒不如说美国人反战使得政府被迫撤军。

我也痛感弄清真相应该成为中国人的一项基本追求。否则,国内难以实现和解,国际上也胜任不了所谓负责任的大国。。。
回复 | 0
我的名片
欧阳峰
注册日期: 2007-09-18
访问总量: 1,875,296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本博客近期内不定期更新
最新发布
· 解码性别不平等——2023年诺贝尔经
· 给电子运动拍照——2023年诺贝尔物
· 银行和信息-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
· 一个世纪的纠缠-2022年诺贝尔物
· 大繁至简:2021年物理诺贝尔
· 从相关性到因果性-2021年诺贝尔
· 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
友好链接
· 刘以栋:刘以栋的博客
· 高伐林:老高的博客
· 潜伏:潜伏的博客
· 2cents:2cents博客
· 伊萍:伊萍的多彩世界
· 谷语草鸣:谷语草鸣
· Beaubien2010:Beaubien2010的博
· 多思:多思的博客
· 汪翔:汪 翔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老秃:老秃笔侃山
· 水柔石刚:水柔石刚的博客
· 岑岚:岑岚的博客
· 枫苑梦客:梦中不知身是客
· 怡然:怡然博客
· 寄自美国:寄自美国的博客
· 椰子:椰风阵阵,思绪如河
· 山哥:山哥的文化广场
· 昭君:昭君的博客
分类目录
【政治经济-2020大选】
· 川普走了,常态回来了吗?
· 拜登真能成为“团结美国”的总统吗
· 2020,美国保守派选民该挺谁?
· 拜登:生逢其时的平庸候选人
· 对“全民基本收入”的数学分析
【旧贴回顾】
· 衔接量子与经典物理:2012年
· 数字通信介绍(5) 什么是MIMO?
· “免费”的代价
· 美国的收入差距:社会流动性(完
· 那是谁建的?谈谈大小政府之争
· 成功者的心态
· 政经随想(5)资本主义之后是什
· 亚洲传统价值在西方:财富还是包
【书山有路-经济篇(3)】
· 《国家为何失败》读后
· 北欧模式与《北欧理论》
· 关于认识论:涌现和贝叶斯法则
· 从《大空头》看颠覆性创新
· 收入差别,市场经济与左右之争
· 保守主义该怎样帮助穷人?
· 从金融危机看政府的角色(上)
· 资本:贫富差距之源?(下)
· 资本:贫富差距之源?(中)
· 资本:贫富差距之源?(上)
【政治经济:政经随感(2)】
· LGBT与“宗教自由案”
· 奥巴马健保的新考验
· 美国的言论自由与政治正确
· 美国铁路面面观
· 提高执政效率:自适应(下)
· 提高执政效率:自适应(上)
· 谁是乐善好施之人?
· 美国中期选举:谁是赢家?
· 围观美国打老虎
· 美国教育体系中的“扶贫”措施
【政治经济-美国华人】
· 华人和黑人:盟友还是对手?
· 亚裔传统月:关于美国亚裔的几个
【政治经济-收入差距】
· 收入差别,市场经济与左右之争
· 保守主义该怎样帮助穷人?
· 美国的收入差距:社会流动性(完
· 美国的收入差距:政府能做什么?
· 美国收入差距的原因
· 美国的收入差距:谁是最富和最穷
· 美国的收入差距:中产阶级与贫穷
· 美国的收入不平等:非主流意见
· 美国收入不平等:引言与现状
【书山有路-宗教篇】
· 关于道德与宗教问题与网友的讨论
· 进化论是上帝的克星吗?(下)
· 进化论是上帝的克星吗?(上)
【政治经济-12大选】
· 论保守派该投票克林顿
· 美国大选投票:除了“罗马”别无选
· 谁动了Medicare的奶酪?(下)
· 谁动了Medicare的奶酪?(上)
· 那是谁建的?谈谈大小政府之争
· 正戏开场——简评美国两党全国大会
【书山有路-心理篇(3)】
· 性别差异与神经心理学
· 怎样对待老与死?(上)
· 思维快慢道(下)
· 思维快慢道(中)
· 思维快慢道(上)
· 如何避免决策误区(下)
· 如何避免决策误区(上)
· 沟通技巧:“粘性学”(下)
· 沟通技巧:“粘性学”(上)
· 习惯的力量
【政治经济:亚裔爬藤(2)】
· 高院判决,平权与亚裔入学
· 控告哈佛歧视案讨论小结(转)
· 反抗种族歧视,何不从帮助亚裔子
· 亚洲传统价值在西方:财富还是包
【政治经济:亚裔爬藤(1)】
· 亚裔学子的大学门槛:几本有关书
· 虎妈猫妈,异途同归?
· 亚裔学子的大学门槛:统计证据一
· 亚裔学子:大学门槛格外高
【书山有路-心理篇(2)】
· 自律的本能
· 诚信的心理学
· 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
· 怎样对待老与死?(下)
· “双管齐下”的变革秘诀
· 实现自我,完成中年转变 -- 《中
· 成功有秘诀吗?《超人》读后
· 惊险小说中的上品 -- 《Ambler W
【政治经济:政经随感(1)】
· 简讯:美国竞选经费比往年减少
· 再谈科学的威力与局限
· 读奥巴马“国情咨文”有感
· 政经随想(5)资本主义之后是什
· 政经随想(4):民主与市场经济
· 政经随想(3)美国的末日到了吗
· 政经随想(2) 美国经济困境与全
· 政经随想(1)关于美国国债的几
【书山有路-经济篇(2)】
· 大政府,小政府,聪明政府
· 回首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下)
· 回首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 (上)
· 窥视右派的内心:读《美丽的美国
· 中国起飞的发动机 ——民工
· 介绍Peter Drucker
· 信息时代的新生态 – What Would
· 书评:《讨还资本主义的灵魂》
【书山有路-政治篇(2)】
· 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反思
· 从金融危机看政府的角色(下)
· 谁是乐善好施之人?
· 关于普世价值的随想
· 谈谈美国公知(4/4)
· 谈谈美国公知(3/4)
· 谈谈美国公知(2/4)
· 谈谈美国公知(1/4)
· 第三只眼看民主与专制
· 赖斯与她的自传《无上光荣》
【书山有路-传记篇(2)】
· 格林斯潘《动荡年月:新世界的冒
【学海无涯-数字通信】
· 关于数据权利的随想
· 数字通信介绍(5) 什么是MIMO?
· 数字通信介绍(4) OFDM为何如
· 数字通信介绍(3)信道编码
· 数字通信介绍(2)香农与信息论
· 数字通信介绍(1) 调制
【学海无涯-心理学(2)】
· 心态是衡量快乐的一杆秤
· 千里送鹅毛的心理学
【学海无涯-诺贝尔物理奖(2)】
· 给电子运动拍照——2023年诺贝尔物
· 一个世纪的纠缠-2022年诺贝尔物
· 大繁至简:2021年物理诺贝尔
· 黑洞的神秘和神奇-2020年物
· 宇宙学中的理论和实验:2019年诺
· 别开生面的2018年诺贝尔物理奖
· 引力波探测:成就“不可能之任务”
· 量子漩涡的奥妙-2016年物理诺贝
· 神秘的中微子
· 换灯泡,得诺奖
【学海无涯-诺贝尔经济奖】
· 解码性别不平等——2023年诺贝尔经
· 银行和信息-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
· 从相关性到因果性-2021年诺贝尔
· 拍卖中的信息和博弈-2020年
· 随机对照试验与扶贫:2019年诺贝
· 充满“科学元素”的2018年诺贝尔经
· 行为经济学和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
· 怎样制定好的合同?2016年诺贝尔
· 大数据经济学 (2015年诺贝尔经济
【政治经济-美国政治(2)】
· 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
· 我们的媒体怎么了?《美国大分裂
· 剖析美国国债难题:让数字说话
· 大政府能救美国吗?
【政治经济-美国教育(2)】
· 美国理科教育(5)教育改革话题
· 美国理科教育 (4) “不让一个孩
· 美国理科教育(3)成绩差距
· 谈谈美国理科教育(2)教育与国
【政治经济-美国经济】
· 关于美国经济的对话
· 奥巴马的赤字
【政治经济-美国贫困】
· 美国的救济陷阱
· 社会阶层分析的标尺:收入还是消
· 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下
· 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中
· 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上
【政治经济-国际政经】
· 阿富汗天上掉馅饼儿,福兮,祸兮
· 中国的优势在哪里?
· 关于美国核武新政策的随想
· 伊斯兰与西方文明:冲突还是和解
【政治经济-随想杂谈】
· 用事实说话:循证决策
· 关于维基解密与媒体的随想
· 谁打败了麦卡锡?
【政治经济-税法福利】
· 扯扯美国的“税务局丑闻”
· 关于税法数据的分析 (评《纽约
· 税季谈税
· 社会安全保险及其危机
【政治经济-健保改革(2)】
· “健保法案”为何“好事多磨”?
· 美国医疗保险:既太多又太少
· 健保法案解读(4)健保改革的目
· 健保法案解读(3)怎样从Medicar
· 健保法案解读(2)“公共选项”与
【政治经济-健保改革(1)】
· 健保改革法案H.R.3962解析(1)
· 美国医疗服务真是倒数第一吗?
· 奥巴马能完成医疗改革大业吗?
· 旧文重贴:美国政治的下一个热点
【政治经济-金融危机(2)】
· 关于做空,赌博与趁火打劫的随想
· 从高盛的“欺骗”与“趁火打劫”谈起
【政治经济-金融危机(1)】
· 冒险的代价:美国“信贷社危机”回
· 旧贴重放:关于AIG副总裁辞职信
· 旧文重发:“奖金门”争论中震耳欲
· 华尔街的信用危机
【生活百感-心态心情(2)】
· 人到中年:从耕种到收获的过渡
【生活百感-子女教育(1)】
· 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
·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下)
·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上)
· 孩子该读文科还是理科?
· 中小学数学的存废之辩
· 虎妈猫妈,异途同归?
· 从“网上直播”引起的自杀谈起
· 育儿漫谈:“高指标人”和“多情趣
· 也谈大学教育:作为家长的期望和
【生活百感-新大陆点滴】
· 也谈一位“海二代”:国防部CIO高
· 从“网上直播”引起的自杀谈起
· 民族主义是非谈
· 节日食谱:中式烤火鸡
· 美国进入“节俭时代”
【生活百感-人际社会】
· 谈谈《蜗居》中的三个男人
· 关于人际交流的模式: 何时需要较
· 参与公益,从娃娃抓起
· 科学与宗教之我见
【学海无涯-全球变暖(2)】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7)其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6)关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5)全
【学海无涯-全球变暖(1)】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 (4)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 (3)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2)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1)
【学海无涯-博弈论】
· 也谈博弈
【学海无涯-科学方法】
【学海无涯-科普读物】
· 无所不在的“网络”
· 科学的未知与伪科学 -- 《科学的
【书山有路-科普篇(2)】
· 也论科普的风格 – 三本科普书的
· 人脑比电脑到底强在哪里?
· 无所不在的“网络”
· 科学的未知与伪科学 -- 《科学的
【历史纵横】
· 美国南北战争:到底是为了统一还
· 真相,正义与和解:“肯特屠杀”以
· 谁打败了麦卡锡?
· 西雅图的“地下城”
【法律观察】
· 邦联旗与言论自由
· 美国最高法院关于GPS跟踪的判决
· 案例分析:“米兰达警告”与“毒树
【好文欣赏】
· 好文欣赏:《糖水》
· 转载mendel文:《从“胎教”开始》
· 甘阳:自由主义:贵族的还是平民
· 【转贴】朱学勤:金重远 复旦首
· 好文推荐:村外
· 酒到陈时味方醇
· 转贴:“專訪袁偉時:不恪守法治
· ZT: 铁腕戴上丝绒手套
· 血缘(转帖)
· 秦晖: 全球化的第三种可能
【政治经济-美国教育(1)】
· 美国理科教育(2)教育与国力(
· 谈谈美国中小学理科教育(1)关
· 谈谈美国中小学理科教育(1)关
· 从华府公立学校总监Michelle Rhe
【政治经济-美国政治(1)】
· 奥巴马2.0?
· 从华府公立学校总监Michelle Rhe
· 也谈工会
· 谈谈美国的民主制度:“一票定乾
【生活百感-心态心情(1)】
· 放暑假乐!休博到九月。
· 初秋随想
· 人生如流水,只有变化是永恒
· 人性与理性:你是“99一族”吗?
· 随感:后院的野猫
【生活百感-愚人节笑话】
· 祸中祸:日本核电站释放超级细菌
【学海无涯-心理学(1)】
· 诡异的数字暗示:参照效应
· “诱饵效应”和“心理相对论”
· 从“破釜沉舟”谈起
· 千里送鹅毛的心理学
【学海无涯-诺贝尔物理奖(1)】
· 诺贝尔物理奖介绍2007:巨磁阻和
· 闲谈CCD
· 闲谈光纤
【学海无涯-科技译文(2)】
· 引力究竟是什么?
【学海无涯-科技译文(1)】
· 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 人类终将访问火星吗?
· 战争是我们生物本性的归宿吗?
· 科学重要吗?
【书山有路-政治篇(1)】
· 自我推销的范文- 读奥巴马的《大
· 信仰与政治
· 伊斯兰与西方文明:冲突还是和解
· 《世界是平坦的》书评
【书山有路-心理篇(1)】
· 面对灾难,你准备好了吗?
· 完整大脑与后信息时代 《A Whole
【书山有路-科普篇(1)】
【书山有路-经济篇(1)】
· 古狗随想录(下):一统天下,“
· 古狗随想录 (上):“掌控中的混
· 关于做空,赌博与趁火打劫的随想
· 信息时代的新生态 – What Would
【书山有路-文学篇(1)】
· 一扇管窥当代大学生心灵的窗户——
· 道可道,非常道 – 读《遥远的救
【书山有路-传记篇(1)】
· 华盛顿政治的一扇窗口:Tenet自
· 《食祷爱》:心灵疗伤的良方
· 股神巴菲特的人生 ——《滚雪球》
· 洋“愚公”的故事 – 《Three Cups
【学海无涯】
· 关于数据权利的随想
· 随机对照试验与扶贫:2019年诺贝
· 宇宙学中的理论和实验:2019年诺
· 充满“科学元素”的2018年诺贝尔经
· 别开生面的2018年诺贝尔物理奖
· 行为经济学和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
· 引力波探测:成就“不可能之任务”
· 关于认识论:涌现和贝叶斯法则
· 神秘的中微子
· 大数据经济学 (2015年诺贝尔经济
【书山有路】
· 北欧模式与《北欧理论》
· 自律的本能
· 关于认识论:涌现和贝叶斯法则
· 性别差异与神经心理学
· 保守主义该怎样帮助穷人?
· 诚信的心理学
· 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
· 怎样对待老与死?(下)
· 怎样对待老与死?(上)
· 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反思
【政治经济】
· 川普走了,常态回来了吗?
· 拜登真能成为“团结美国”的总统吗
· 拜登:生逢其时的平庸候选人
· 我们的媒体怎么了?《美国大分裂
· 对“全民基本收入”的数学分析
· 杨安泽(Andrew Yang)和《对普
· 论保守派该投票克林顿
· LGBT与“宗教自由案”
· 华人和黑人:盟友还是对手?
· 奥巴马健保的新考验
【生活百感】
· 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
·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下)
·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上)
· 放暑假啦!休博到秋天
· 孩子该读文科还是理科?
· 休博到明年一月
· 停博一阵
· 也谈一位“海二代”:国防部CIO高
· 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
· 中小学数学的存废之辩
【朝华午拾】
· 为什么调制解调器会有不同速度?
· 什么是网路电话?
· 旧文重贴:谈谈学习中的思考
· 菜鸟上路——我的第一份工
· 怀念敬爱的黄老师
· 感恩节前话感恩
· 数学竞赛与我
· 哲人讲座
存档目录
2024-02-04 - 2024-02-04
2024-01-06 - 2024-01-06
2023-12-06 - 2023-12-18
2023-11-20 - 2023-11-20
2021-08-24 - 2021-08-24
2021-02-02 - 2021-02-24
2021-01-25 - 2021-01-25
2020-10-05 - 2020-10-20
2020-09-07 - 2020-09-07
2020-08-26 - 2020-08-29
2020-07-15 - 2020-07-15
2020-01-05 - 2020-01-05
2019-11-27 - 2019-11-27
2019-10-20 - 2019-10-26
2019-08-15 - 2019-08-15
2019-07-27 - 2019-07-27
2017-05-06 - 2017-05-06
2017-04-19 - 2017-04-19
2017-03-11 - 2017-03-19
2017-02-06 - 2017-02-06
2016-11-22 - 2016-11-22
2016-10-24 - 2016-10-24
2016-07-11 - 2016-07-11
2016-06-09 - 2016-06-26
2016-04-07 - 2016-04-07
2016-02-03 - 2016-02-23
2016-01-05 - 2016-01-19
2015-12-08 - 2015-12-16
2015-11-03 - 2015-11-12
2015-10-20 - 2015-10-28
2015-09-23 - 2015-09-30
2015-06-04 - 2015-06-04
2015-05-04 - 2015-05-26
2015-04-07 - 2015-04-21
2015-03-03 - 2015-03-30
2015-02-05 - 2015-02-24
2015-01-14 - 2015-01-29
2014-11-06 - 2014-11-24
2014-10-01 - 2014-10-28
2014-09-08 - 2014-09-24
2013-12-04 - 2013-12-11
2013-11-06 - 2013-11-27
2013-10-02 - 2013-10-30
2013-09-04 - 2013-09-24
2013-06-03 - 2013-06-03
2013-05-01 - 2013-05-29
2013-04-02 - 2013-04-24
2013-03-06 - 2013-03-27
2013-02-05 - 2013-02-28
2013-01-03 - 2013-01-30
2012-11-14 - 2012-11-28
2012-10-02 - 2012-10-31
2012-09-04 - 2012-09-26
2012-08-14 - 2012-08-30
2012-05-02 - 2012-05-02
2012-04-09 - 2012-04-17
2012-03-13 - 2012-03-28
2012-02-07 - 2012-02-29
2012-01-03 - 2012-01-31
2011-12-07 - 2011-12-21
2011-11-02 - 2011-11-30
2011-10-04 - 2011-10-11
2011-09-05 - 2011-09-27
2011-08-01 - 2011-08-31
2011-07-05 - 2011-07-27
2011-06-21 - 2011-06-28
2011-04-01 - 2011-04-07
2011-03-09 - 2011-03-23
2011-02-07 - 2011-02-28
2011-01-03 - 2011-01-31
2010-12-03 - 2010-12-14
2010-11-10 - 2010-11-23
2010-10-01 - 2010-10-30
2010-09-01 - 2010-09-29
2010-07-02 - 2010-07-02
2010-06-01 - 2010-06-29
2010-05-07 - 2010-05-26
2010-04-01 - 2010-04-29
2010-03-03 - 2010-03-29
2010-02-04 - 2010-02-27
2010-01-09 - 2010-01-31
2009-12-03 - 2009-12-19
2009-11-01 - 2009-11-28
2009-10-04 - 2009-10-31
2009-09-01 - 2009-09-30
2009-08-29 - 2009-08-31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