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欧阳峰的blog
  以文会友,不亦乐乎!
网络日志正文
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下) 2012-01-18 16:01:57

三。政府的扶贫政策

 

从上一节我们知道,美国具有相当数量的穷人(大约15%)。他们之中的大多数物质生活不是主要问题。但是由于他们的经济情况,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隔离,而且在教育和上升机会上也处于劣势。帮助穷人是整个社会各个方面关心的话题。在这一节,我们主要讨论美国联邦政府的扶贫措施和政策。

 

从建国以来,美国政府一直对穷人提供某种形式的帮助。但现代的政府扶贫体系(anti-povertyprograms),是从1964年詹森总统(Lyndon B Johnson)提出“向贫困宣战”以后建立起来的。广义地说,卢瑟福总统(FranklinD Roosevelt)建立的,在詹森任内扩展的社会保障系统(SocialSecurityMedicare)的目的也是帮助民众避免贫困。所以它们也可以算作扶贫措施的一部分。这些统统加起来,占目前联邦政府花费的大约一半【一】。

 

除了联邦政府外,州和地方政府也有扶贫花费,大约在联邦社保退休金以外的花费的三分之一多【】。私人慈善机构的扶贫花费大约是联邦政府的一半【三】。除了直接的贫困补助外,政府和民间还有很多项目帮助穷人自立和改善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以前介绍过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案。地方政府也有很多改善穷人区治安,卫生状况的努力。民间扶贫和慈善机构有些也从各级政府得到研究经费和种种项目经费。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为慈善捐款提供免税待遇,也是间接支持他们的扶贫工作。一下的介绍只局限于目前联邦政府直接提供的几种扶贫措施。

 

联邦政府直接支付的扶贫经费可以分成社会保险(SocialInsurance)和按收入的补助(means-tested)两种。前者福利的获得与个人收入无关,不是专对穷人的。但他们的目的是防止民众因为某种困境而落入贫困状态,所以也被看成是扶贫项目。后者只有收入低于一定限度者才能享受(不少还需要其它条件),是专门针对穷人的补助措施。下图显示过去四十年来政府扶贫人均花费的沿革【】。直到1990年代初期,这些扶贫经费的增长比GDP增长要快。但以后两者增长的速度就差不多。横向比较的话,美国扶贫花费占GDP的比重比其他工业国家的平均值要低。

 


 

下表显示政府主要的扶贫支出项目(2007)(【】表一)。其中“案数”除了收入退税和住房补贴是以家庭为单位外,基本上是指接受的人数。所以如果每人都得到补助的话,全家拿到的总数可以是相当可观(相对于贫困线收入而言)。

 

补助项目

是否现金

援助条件

年度总花费($M

接受案数(千)

每月每案平均($

按收入的补助

Medicaid(医疗帮助)

有孩子或残疾/老人的家庭

328,875

56,821

482

SSI(社安补助)

无工作能力的家庭

41,205

7,360

467

TANF(临时家庭补助)

主要是单亲家庭

11,624

4,138

234

EITC(收入退税)

低收入者

48,540

24,584

165

SNAP(食品劵)

所有贫困者

30,373

26,316

96

Housing Aid(住房补助)

所有贫困者

39,436

5,087

646

School Food Program (学校午餐)

所有贫困者

10,916

40,720

22

WIC(妇孺营养)

母婴及缺乏营养之儿童

5,409

8,285

54

Head Start (托儿计划)

所有贫困儿童

6,889

908

632

社会保险

OASI(社保退休金)

老年人

485,881

40,495

989

Medicare(老人医疗保险)

老年人

432,169

44,010

818

UI(失业保险)

失业者

32,454

7,642

354

WC(工伤保险)

工伤者

55,217

NA

NA

DI(残疾保险)

有工作历史的残疾者

99,086

8,920

926

 

从上表可以看到,虽然政府扶贫支出相当庞大,但平均到每个人身上的“现金”并不多。而现金补助中,社安补助与临时家庭补助只有部分穷人家庭才有资格得到。EITC虽然是给所有低收入群体(必须有工资收入),但因为是“税后”的,不影响贫困地位的判定。基本上每个穷人都能享受的项目只有医疗帮助和食品劵,而这两个都不是现金,在确定贫困状态时不计入收入中。

 

联邦政府的住房补助需要进一步说明。这个补助是通过几种形式进行的,有政府兴建的“经济适用房”,有对租户房租的直接补贴,也有补贴房东,换取他们提供低房租的。虽然这些补助的总金额和每人得到的都相当大,但得到补助的人数很少,通常穷人需要排很多年的队才能得到。

 

由上可见,美国并不是只要在贫困线以下就能得到所有的补助(大部分现金补助只是给没有工作能力的人或儿童),而且得到补助的数量也不能保证摆脱贫困状况。那么政府补助对于消除贫穷到底有多少作用呢?如上所述,大多数扶贫补助是不计入被补助人的收入的,所以不会降低贫困率。研究表明,如果计入收入退税,食品劵,学校免费午餐和住房补贴的话,贫困率会下降9.3个百分点【】。在目前计入收入的扶贫项目中,社报退休金使得一千四百万老人免于贫困。否则,老人中的贫困率会是现在的4倍。如果没有失业保险,贫穷人数将增加三百二十万【六】。

 

向穷人发放现金或非现金的补助当然能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也能降低当前的贫困率。(上一节说到美国穷人的物质生活情况,很大程度上就要归功于扶贫措施。)但另一方面,扶贫措施也会影响到人的行为,例如找工作和储蓄的动力。那么政府的扶贫措施对穷人的行为有多大影响呢?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也是莫衷一是。根据一个研究,其影响很小,大概使得贫困率差一个百分点左右【】。

 

政府扶贫政策是美国政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民主党通常主张加大扶贫的力度,他们认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有那么多穷人是不可接受的。而共和党则认为补助使得穷人产生依赖,造成世世代代“吃救济”的阶层。保守派更把贫穷的原因归于“个人选择”,认为不参加工作,单亲家庭,不重视教育等是贫穷的根源。所以他们主张,扶贫不要直接给予经济补助,而要通过政策和教育来改变穷人的行为。

 

1996年,共和党掌握的国会与克林顿总统合作,推出了“救济改革”法案。其主要点就是把原来的Aid to Dependent Children AFDC)改成了Temporary Aid to Needy Families TANF),规定总救济量的预算限制,而且要求受到救济者在两年内必须参加工作或职业训练,而且终身只能接受五年的救济。同时还加大了对未婚的孩子父亲追讨赡养费的力度,来消除原来救济系统对单亲家庭的鼓励。这个改革的后果也就成为两种理念争锋的“实验室”。

 

关于救济改革的后果有很多学术研究。总的说来,改革后穷人(特别是单亲母亲)参加工作的增多了,而参加工作的那部分人收入也有所提高,有些人脱离了贫困状态。单亲母亲的贫困率从1995年的53.1%降低到2001年的39.8%,而在那以前的25年中这个贫困率没有变化【】。原先领救济的人中大约有一半参加了工作,而另一半没有工作的人也失去了救济,从而收入降低了。需要指出的是,是否参加工作并不完全是个人选择。有很多穷人面对参加工作的障碍,如忧郁症,毒瘾,文盲等【】。而且参加工作会带来额外的花费(如交通,服装等),也给照顾孩子带来困难。总的来说,很多家庭因为工作增加的收入不能抵消失去救济的损失和其他花费的增加。穷人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也没有显著的变化【】。

 

以上显示穷人参加工作更多的数据都是九十年代中期到零零年代初期的,而那时美国就业市场很好,经济也很繁荣。然而,这个趋势至今仍然持续【】。

 

综上所述,美国各级政府与慈善机构在扶贫救助方面的花费是相当可观的,对改善穷人处境也起了一定作用。但美国政府并没有政策保证受到救助的人能生活在一定水平以上,而且救济的发放途径也难免有不顺畅的时候。所以还是有极少数的穷人处于衣食无着的境况,需要我们从人道的角度给予关注和帮助。美国民间的教会与其他组织在这方面也是很活跃的。

 

四 总结与讨论

 

以上几节概要地介绍了美国的贫困现象。首先,“贫困线”就是一个很纠结的概念。一方面“划线”这个过程有很多随意性,另一方面以一条线来区别“贫困”与“非贫困”也过于简单化。不仅贫困人群中的生活水平有很大差距,从真的缺衣少食到基本衣食无忧都有,而且收入超过了贫困线也不等于就不需要帮助。过于强调“贫困率”也许反而会干扰我们关注真正的问题:贫富差别和缺乏流动性。所以,对贫困问题的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能完成的。

 

扶贫救济,当然第一是人道上的考虑。一个文明的社会,需要为所有成员维持一个起码的生活水平。这其中不仅是受助者得益,也使得所有人的爱心和同情心得到提升。

 

然而,美国的贫困基本是“相对贫困”的状况。所以进一步帮助穷人的话,就不仅是物质上的了,因为美国穷人的主要问题是与社会脱节,缺乏改善自身环境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和人脉。所以帮助穷人更重要的是社会融合,交流的问题。除了给钱以外,还有很多社区的工作要做。简而言之,就是为穷人提供摆脱贫困的机会。这个观念得到保守派和自由派双方的认同。但保守派认为问题的关键是穷人的个人努力(找工作,接受教育和建立稳固家庭)和民间慈善机构的协助,而自由派认为政府应该在这方面有更多作为。我想,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可能是关键。这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的范例。例如前面提到的收入退税(EITC)就是一例:政府提供金钱动力和帮助,促使穷人参加工作。目前也有很多联合运作的项目和组织。 

 

作为来自中国的新移民,我们对教育和奋斗的作用有最深的感受。我们初到美国时,不管是收入还是资产都可算是“赤贫”了,也毫无社会关系可言。不少人甚至文化程度也不高,更别说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了。然而,今天我们之中处于贫困状态的应该说是绝无仅有。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是我们都知道教育的重要,而且相信实现自己目标的关键在于努力。而今天,我们也有很多机会去把自己的经验感悟传给别人。例如,几乎每个学区都有家长自愿服务的机会,可以为学术竞赛当裁判,给学生讲述职业经历,担任课外辅导等。

 

作为民主社会,美国的正常运作需要所有国民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庞大的贫困群体是很大的隐患。目前美国有近一半的国民不用交所得税,也有相当多人不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丧失了社会“利益相关者”的身份。身处正常经济活动以外的选民,其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接轨”可能出问题。另外,目前美国的高中毕业率低于70%。在当今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我们很难指望一个缺乏教育的选民能了解和判断他需要参与投票的事务。解决社会整合与选民知识这两个问题,都与缓解贫困现象有关。

 

在关于贫困问题的讨论中,我觉得还需要实现一个观念转变,就是把穷人看成资源而不是负担。目前,我们把帮助穷人看成是人道公义的要求或社会安定的需要。假如有外星人一夜之间把这些穷人都带走了,我们可能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然而,不要忘记美国社会中的不少贡献重大的人物,如乔布斯,柯林顿,都有着清寒的出生(虽然算不上贫穷)。在当今的经济环境里,由于面临全球化和计算机化的威胁,常规技能的价值日渐下跌。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具有出众远见和创造力的少数人的指引。美国近年来成功的企业如苹果,谷歌,脸书等都是得益于这种“出众”的创始人或领导者。而至少在目前,我们不知道怎样的教育方法能“培养”出这样的“天才”。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给予更多的人尝试的机会。假定这种天才在人群中有一定的比例,那么有机会的人越多,最后成功的也越多,而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所以给这百分之十五的穷人机会,也就是为国家增加了机会。同样道理,因为“成功”是个几率的问题而不完全是个人努力能决定的,那么“成功”的回报也不能全归个人。合理分配“成功”的回报,既提供个人努力的动力又确保尽可能多数人参与创新冒险的机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总之,关注社会最底层的“百分之十五”不仅是人道和社会公义,也是建设和维持一个政治民主,经济充满创新力的社会说必须的。救助穷人不仅是口号和捐款,而且需要扎实的研究调查,才能得出真正有效的对策。



National Priorities Project, “People's Guide to the Federal Budget”, http://nationalpriorities.org/resources/federal-budget-101/peoples-guide/#spendingaccessed 12/18/2011

Nicholas Eberstadt, “The Poverty of the Poverty Rate”, The AEI Press, 2008

Ben-Shalom, Yonaton, Robert A. Moffitt and John Karl Scholz. 2011. “AnAssess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nti-Poverty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NBER Working Paper 17042, May 2011. http://www.nber.org/papers/w17042accessed 12/18/2011

Elizabeth Lower-Basch, “New Supplemental Poverty Measure Doesn't Change Reality”,The Huff Post New Blog, 11/8/2011,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elizabeth-lowerbasch/poverty-statistics_b_1080670.html,accessed 12/19/2011

Carmen D. Walt, Bernadette D. Proctor and Jessica C. Smith, “Income, Povertyand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in the United Status: 2010”, September 2011, U.S.Census Bureau http://www.census.gov/prod/2011pubs/p60-239.pdfaccessed 12/16/2011

七  RobertE. Rector and Kirk A. Johnson“UnderstandingPoverty in America”, Heritage Foundation Backgrounder, January 2004, www.fullemployment.org/Understanding%20Poverty%20in%20America.pdf, accessed 12/16/2011

Greg J. Duncan and Jeanne Brooks-Gunn, “Family Poverty, Welfare Reform, andChild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Vol. 71, No. 1 (Jan. - Feb., 2000), pp.188-196, Stable URL: http://www.jstor.org/stable/1132232

Hilary W. Hoynes, “Review of Welfare Reform and its Long-Term Consequences forAmerica’s Poor”, Industrial & Labor Relations Review, Vol. 64, No. 4 (July2011).Available at: http://digitalcommons.ilr.cornell.edu/ilrreview/vol64/iss4/13accessed 12/20/2011

 

有关文章

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上)

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中)

昭君: 消失的中产阶级,“向上的流动性”与美国梦

美国理科教育 (4)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

浏览(4646) (0) 评论(17)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皇城根儿 留言时间:2012-01-26 06:20:03
非常认同老弟的观点。这真不是能力的问题。 而是意志的较量。 这些从国外来的“民工”的意志比较其生在福中不知福的甘于贫穷的本地者,其差别不就是一个敢一个懒;一个无靠山一个有皇粮嘛。

所以,问题的本质是,这15%的素质,到哪儿都是15%。他们是精神和意志上的老弱病残。如果不自救,谁来了也没用。明明可以自己走路的,非赖地上让人家抱。 这么时候这个精神上的问题解决了,什么时候贫困问题的解决就有了希望。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2-01-25 19:29:52
皇兄:我理解你说的话。以前写过一篇讲中国民工的书评,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但另一方面,我想中国到美国的移民也好,国内的民工也好,都是经过自然挑选的一批人。他们不见得有突出的能力,但肯定是比较愿意折腾的。中国农村中甘于贫困,不思进取的人肯定也不少。所以也许这里个体差距大于文化差距。你说呢?
回复 | 0
作者:皇城根儿 留言时间:2012-01-25 07:55:40
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问题上,美国的那15%跟非法移民的关系与中国大城市里的居民和进程打工的民工的关系有很好的一比。

所以,美国社会的现实是,不是没有工作和能力,而是人们有没有实现自己梦的意志。当人们可以不劳而获的时候,他们那来的意志去自食其力呢?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2-01-22 08:35:36
皇兄:谢谢你的坦率评论!从我现在的知识,我不能确定你说的“关键的问题不是他们有没有能力或门路(机会)改变自己的现状,而是他们有没有勇气和意志改变自己的现状。”是否符合现实。不过我会记住这个问题,在将来的学习和体验中试图得到答案。
回复 | 0
作者:皇城根儿 留言时间:2012-01-20 10:36:02
老弟的“愿意奋斗但找不着门”的认识显然缺乏证据。至少不符合美国劳工市场的现实。

人们的能力决定了一部分人一定处于社会的最低层。但并不是说他们就应当永远处于最底层,至少他们的后代不应如此。问题是他们应当怎么做才能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些,并让自己的孩子在成长的阶段就有更多的机会觉得或认识到他们的父母活得有尊严并努力地脱离他们现有的那个阶层?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些15%父母们至少在行动上可以搬出自己认为不好的地区,在一个好学区找一份工作。而不是守在自己贫困的家园坐以待毙。

如果自己的能力因天生或后期的教育不足或其它原因(比如单身母亲)而无法找到一个所谓体面的工作,但至少可以先找像饭馆服务员这类的工作(读者就干过)。然后再设法让自己受社区大学的教育。 如果连这种外国人都可以干好的工作都干不来,那就真要问问自己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

所以,关键的问题不是他们有没有能力或门路(机会)改变自己的现状,而是他们有没有勇气和意志改变自己的现状。同样是人,为什么中国的农民(民工)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现状该。不就是因为中国人有无私的勇气和意志。不为了自己,也要为了自己的下一代。比较中国农民的生活环境和机会,美国的这15%会比他们更差?不会吧。

看看目前美国低端的劳工市场的现状,大部分都被墨西哥非法移民拿走了。这能赖谁呢? 赖自己受得教育少,赖自己没有机会,赖自己受歧视?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2-01-19 19:11:33
皇兄:

的确,全球化是一个equalizer,把全世界的工人放到了同一个市场上。在这种情况下光靠市场是无法让底层工人得到更多收入的。那么是否政府应该介入来帮助他们呢?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各国分别回答的吧。我想答案还是与社会的传统和价值观有关。

总体来说,美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这利益不是平均分配的。有很多人实际上是受到了损害。那么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减少全球化的冲击,政府是否应该加大再分配的力度?

我觉得说15%是懒汉加懦夫恐怕不够公平。如我以前所说,穷人中有很多不同情况。懒汉肯定有的,但也有愿意奋斗但找不着门的。
回复 | 0
作者:皇城根儿 留言时间:2012-01-19 14:17:50
多谢老弟的耐心回复。

读者以为,现在美国社会的最大问题之一是这15%拒绝承认全球化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依然像往常一样,认为自己是社会的和历史上的受害者。尤其是当其它的85%积极主动接受这一全球化的挑战的时候,这个态度和认识上的差别就更为凸显。

再就是社会上层的一些所谓精英的自由派,他们把自己的平等理念以救世主的方式实施给那15%以换取良心上的平衡。但却和那15%一样拒绝承认和正视全球化的世界上还有比他们生活条件差得多的人类需要他们的帮助。

一方面是需要自己振作的不振作,还在怨天尤人。另一方面施舍帮助的却找错了对象。

如果世界的历史被时间这个截面切一刀的话(也就是一切从现在开始),人们不难发现,美国的这些15%实在是一群生在福中不知福的被85%惯坏了的懒汉加懦夫。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2-01-19 12:40:20
识字而已:谢谢你的补充。我非常同意:民间的扶贫会比政府作得好。事实上,每年美国的慈善捐款有差不多500亿美元,与政府的单个项目是一个数量级的。虽然不是所有钱都花在穷人身上(教育,艺术机构等也是捐助对象),但的确社会中有很多草根的扶贫活动(差不多每个教会都有这方面的支出)。如我以前说过的,穷人中实际上有很多不同情况。而政府的扶贫项目难免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我也希望我自己和我们大家能参与到扶贫活动中去,这也是我们融入美国社会的一个途径吧。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2-01-19 12:34:59
潇南:谢谢评论。的确,机会均等是最重要的。但在目前美国,还不能说做到了穷,富阶层之间的机会均等。例如中小学的教育条件,两者就相差很远。所以还是有需要努力的地方。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2-01-19 12:33:10
酷弟:谢谢你的补充。看来美国的福利应该向中国看齐了。这是不是一种 race to bottom?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2-01-19 12:31:59
随笔1:你说得不错。这篇文章的确没有多少分析。正如我回答皇兄时说的,我的目的是为以后的讨论打下一个基础。你提到的结构性失业的确是个重要问题。也因为此,我认为目前政府刺激经济的做法完全是文不对题。

不过你说到找不到合格人员的问题,我以前在讨论美国教育时说过这个问题。需要考虑的有两点。一是企业愿意付怎样的工资。很多企业把“找不到合适人员”作为把工作移到外国的理由。但他们实际上只愿意付与外国劳工同样或稍高的工资。那当然招不到美国工人。这个游戏咱们办绿卡时都玩过吧。第二是:企业有训练员工的责任,而不能指望招来的人马上能上手工作。过去的确是这样的。但现在由于全球化,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社会契约”被破坏,忠诚度大大下降,所以企业不愿意投资在训练上。第三,企业流行的做法是把底端工作移到海外,高端的留在美国。但没有底端工作的话,何来高端人才?当把过去的老本吃光后,自然找不到合适雇员了。

关于15%背后的故事,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能涵盖的。咱们一起讨论,相互切磋补充吧。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2-01-19 12:23:23
皇兄:你提的这几个问题很好。
1)这个不在我涵盖之内,因为我这篇文章主要基于“硬事实”,也就是权威的统计资料,目的是给大家的讨论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而我们对穷人的心情和看法的了解只能基于个案(至少我没有见过有关的民调统计)。上次椰子的评论中给了一个例子。关于这方面的书籍还有很多。我看到的,有说住在贫困区的人觉得绝望,不知道外面有什么机会,需要怎样努力。但是这些都是局部,片面的了解。要组成完整的图景不是我一个人几个星期能完成的。不过我想,如果我们参与到扶贫公益的活动中去,就能积累更多的第一手体验。这也是我决心去做的。
2)穷人对美国的影响(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他们),我在结论中谈到了。穷人和贫穷现象的历史演变是个很有趣的题目。二,三十年代的穷人那肯定是绝对贫困。在六十年代“向贫困宣战”以后,不仅贫困率大大降低,在贫困线以下的民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也提高很多(从政府扶贫的支出中可以看出)。但是目前我只有经历提供一个目前情况的“snapshot”关于贫穷的历史沿革,希望将来我有机会去学习,也希望这里的专家们加入讨论。
3)我在文章中说过这个观点,椰子说的可能更强烈一点,就是美国的穷人,虽然是相对贫困,但他们的经济处境造成了与社会其他部分隔离的状况,这是需要改变的。也因为是相对贫困,所以问题不是靠加大救济力度去解决,而是靠其他更艰难的措施。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的物质生活不需要改善。最近读了一本关于working poor生活状况的书,他们过得还是很艰苦的,工作时间长(需要兼职),工作条件差,没有健康保险。。。在美国的文化中,这样的状况已经很难被接受了(现在只是大众不了解他们的处境),虽然与其他国家比起来他们还算好的。所以,要回答你的问题的话,只能说贫困是“本地现象”。其实这也是全球化的一个重大困难:在一个国家可以被接受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另一个国家是不可接受的。这样的两个国家无法在成本价格上竞争。这一点我在评论《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时就提到过。
回复 | 0
作者:识字而已 留言时间:2012-01-19 11:34:04
好文!
关于皇城根儿,随笔1的提问,我个人觉得问题太大,不是一本书,一个人能完成的。
关于解决贫困,我个人观察,美国民间做到很好,很多是做关于食品,衣服,技能培训。
我所在地,据说有美国最好的homeless center,它之所以是美国最好的不是因为它的硬件设施有多好,而是在这个中心的homeless,重新融入社会的比例很好,它是如何做的,据我所知有以下几个方面,1.入住前,要告知你的真实情况,例如酗酒,药品方面的问题,因为它要提供相应辅导 2提供各种技能帮助,我这有美国不错的学校虽然不是大藤,学校的教授会用业余时间去教他们例如,计算机,如何管理金钱等
中国社会化很成功的人很习惯问政府,我向人宣传时当告知这是一个私人慈善组织时,很多都会说:‘啊,不是政府的?!’
还有帮助单亲妈妈的组织等。
我个人觉得美国是个追求小政府,大社会的地方。政府和社会之间信息沟通还不错。
美国不完美,但绝对不是个糟糕的地方。
回复 | 0
作者:潇南 留言时间:2012-01-19 07:16:52
欧阳博主好文,赞一个!
尤其是结论部分写得精彩,含蓄深刻,点到为止。的确美国的穷人是相对美国的富人而言,如果从全球的视角来看,很多美国的穷人根本算不上穷人。机会对人的成功至关重要,看一个社会体制是不是公允,就是看它能否给人人均等的机会。深入美国贫穷阶层,你会发现,人的懒惰和依赖是导致贫穷的根源。这里体制不是根本原因,人的天性才是症结所在。也许人们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不幸的是,这是事实。
回复 | 0
作者:coolboy 留言时间:2012-01-19 06:27:06
“美国福利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有无必要改革都不成为话题,两党早有共识。” ---- 另一不太引起注意的观点是认为美国福利也是造成贫富差别增大的原因。

In the latest issue of “Newsweek” (Jan. 23, 2012), there is a featured article “Rich America, Poor America” by Niall Ferguson in which it says the following:

“So what is to be done to heal the rift between Rich America and Poor America? There are two obvious problems with the standard liberal prescription of increased welfare spending, financed by higher taxes on the rich. The first, as Murray points out, is that the welfare programs of the Great Society era were in many ways the cause of the breakdown of social order in working-class America.

The second is that this is a very strange time to want to import the European welfare state, with its aspiration to provide everyone with comfort and security 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 In case you hadn’t noticed, that system is currently on the brink of fiscal collapse in its continent of origin.”
回复 | 0
作者:随笔1 留言时间:2012-01-19 03:47:59
美国贫困三部曲,博主是下了功夫。资料殷实,无大误差。可给人的感觉像是在读美国劳工部的调查报告.可读性差些。对于读者感兴趣的问题,如造成贫困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的历史变迁,贫困人口给美国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都缺乏分析。
如今美国面临两大难题, 结构性失业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和社会福利改革(entitlement reform), 前者是造成美国经济停滞或缓慢增长,后者造成美国债务居高不下. 经济全球化, 制造业外流,美国产业工人失业,同时美国高技术行业和服务性行业创造的新的工作机会却找不到合格的人员。IMF曾经对美国各州做过一个“技能偏差指数”(skill mismatch Index-SMI)调查。 发现大多数州的 “技能偏差指数”都呈上升趋势。当然,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也是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美国福利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有无必要改革都不成为话题,两党早有共识。问题处在怎么改,拿谁的利益开刀?
谈15%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现实意义不大,谁都知道美国穷人饿不死也活得不好。 读者更感兴趣的是15%背后的故事。 可此博文没有能满足这种好奇心。
回复 | 0
作者:皇城根儿 留言时间:2012-01-18 20:56:36
总觉得老弟的总结少点什么。

比如,读者特想知道的是
1)这个15%是怎么看待他们自己和其他群体的,特别是他们自己最希望从社会中得到什么性质的帮助?
2)他们对美国社会的整体有何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特别是他们已经存在N多年了,他们的贫穷也是与时俱进的吗?
3) 既然这里的15%的贫穷概念是相对的概念,那么在全球化的今天,他们还算是贫穷者吗?
回复 | 0
我的名片
欧阳峰
注册日期: 2007-09-18
访问总量: 1,773,811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本博客近期内不定期更新
最新发布
· 解码性别不平等——2023年诺贝尔经
· 给电子运动拍照——2023年诺贝尔物
· 银行和信息-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
· 一个世纪的纠缠-2022年诺贝尔物
· 大繁至简:2021年物理诺贝尔
· 从相关性到因果性-2021年诺贝尔
· 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
友好链接
· 刘以栋:刘以栋的博客
· 高伐林:老高的博客
· 潜伏:潜伏的博客
· 2cents:2cents博客
· 伊萍:伊萍的多彩世界
· 谷语草鸣:谷语草鸣
· Beaubien2010:Beaubien2010的博
· 多思:多思的博客
· 汪翔:汪 翔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老秃:老秃笔侃山
· 水柔石刚:水柔石刚的博客
· 岑岚:岑岚的博客
· 枫苑梦客:梦中不知身是客
· 怡然:怡然博客
· 寄自美国:寄自美国的博客
· 椰子:椰风阵阵,思绪如河
· 山哥:山哥的文化广场
· 昭君:昭君的博客
分类目录
【政治经济-2020大选】
· 川普走了,常态回来了吗?
· 拜登真能成为“团结美国”的总统吗
· 2020,美国保守派选民该挺谁?
· 拜登:生逢其时的平庸候选人
· 对“全民基本收入”的数学分析
【旧贴回顾】
· 衔接量子与经典物理:2012年
· 数字通信介绍(5) 什么是MIMO?
· “免费”的代价
· 美国的收入差距:社会流动性(完
· 那是谁建的?谈谈大小政府之争
· 成功者的心态
· 政经随想(5)资本主义之后是什
· 亚洲传统价值在西方:财富还是包
【书山有路-经济篇(3)】
· 《国家为何失败》读后
· 北欧模式与《北欧理论》
· 关于认识论:涌现和贝叶斯法则
· 从《大空头》看颠覆性创新
· 收入差别,市场经济与左右之争
· 保守主义该怎样帮助穷人?
· 从金融危机看政府的角色(上)
· 资本:贫富差距之源?(下)
· 资本:贫富差距之源?(中)
· 资本:贫富差距之源?(上)
【政治经济:政经随感(2)】
· LGBT与“宗教自由案”
· 奥巴马健保的新考验
· 美国的言论自由与政治正确
· 美国铁路面面观
· 提高执政效率:自适应(下)
· 提高执政效率:自适应(上)
· 谁是乐善好施之人?
· 美国中期选举:谁是赢家?
· 围观美国打老虎
· 美国教育体系中的“扶贫”措施
【政治经济-美国华人】
· 华人和黑人:盟友还是对手?
· 亚裔传统月:关于美国亚裔的几个
【政治经济-收入差距】
· 收入差别,市场经济与左右之争
· 保守主义该怎样帮助穷人?
· 美国的收入差距:社会流动性(完
· 美国的收入差距:政府能做什么?
· 美国收入差距的原因
· 美国的收入差距:谁是最富和最穷
· 美国的收入差距:中产阶级与贫穷
· 美国的收入不平等:非主流意见
· 美国收入不平等:引言与现状
【书山有路-宗教篇】
· 关于道德与宗教问题与网友的讨论
· 进化论是上帝的克星吗?(下)
· 进化论是上帝的克星吗?(上)
【政治经济-12大选】
· 论保守派该投票克林顿
· 美国大选投票:除了“罗马”别无选
· 谁动了Medicare的奶酪?(下)
· 谁动了Medicare的奶酪?(上)
· 那是谁建的?谈谈大小政府之争
· 正戏开场——简评美国两党全国大会
【书山有路-心理篇(3)】
· 性别差异与神经心理学
· 怎样对待老与死?(上)
· 思维快慢道(下)
· 思维快慢道(中)
· 思维快慢道(上)
· 如何避免决策误区(下)
· 如何避免决策误区(上)
· 沟通技巧:“粘性学”(下)
· 沟通技巧:“粘性学”(上)
· 习惯的力量
【政治经济:亚裔爬藤(2)】
· 高院判决,平权与亚裔入学
· 控告哈佛歧视案讨论小结(转)
· 反抗种族歧视,何不从帮助亚裔子
· 亚洲传统价值在西方:财富还是包
【政治经济:亚裔爬藤(1)】
· 亚裔学子的大学门槛:几本有关书
· 虎妈猫妈,异途同归?
· 亚裔学子的大学门槛:统计证据一
· 亚裔学子:大学门槛格外高
【书山有路-心理篇(2)】
· 自律的本能
· 诚信的心理学
· 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
· 怎样对待老与死?(下)
· “双管齐下”的变革秘诀
· 实现自我,完成中年转变 -- 《中
· 成功有秘诀吗?《超人》读后
· 惊险小说中的上品 -- 《Ambler W
【政治经济:政经随感(1)】
· 简讯:美国竞选经费比往年减少
· 再谈科学的威力与局限
· 读奥巴马“国情咨文”有感
· 政经随想(5)资本主义之后是什
· 政经随想(4):民主与市场经济
· 政经随想(3)美国的末日到了吗
· 政经随想(2) 美国经济困境与全
· 政经随想(1)关于美国国债的几
【书山有路-经济篇(2)】
· 大政府,小政府,聪明政府
· 回首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下)
· 回首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 (上)
· 窥视右派的内心:读《美丽的美国
· 中国起飞的发动机 ——民工
· 介绍Peter Drucker
· 信息时代的新生态 – What Would
· 书评:《讨还资本主义的灵魂》
【书山有路-政治篇(2)】
· 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反思
· 从金融危机看政府的角色(下)
· 谁是乐善好施之人?
· 关于普世价值的随想
· 谈谈美国公知(4/4)
· 谈谈美国公知(3/4)
· 谈谈美国公知(2/4)
· 谈谈美国公知(1/4)
· 第三只眼看民主与专制
· 赖斯与她的自传《无上光荣》
【书山有路-传记篇(2)】
· 格林斯潘《动荡年月:新世界的冒
【学海无涯-数字通信】
· 关于数据权利的随想
· 数字通信介绍(5) 什么是MIMO?
· 数字通信介绍(4) OFDM为何如
· 数字通信介绍(3)信道编码
· 数字通信介绍(2)香农与信息论
· 数字通信介绍(1) 调制
【学海无涯-心理学(2)】
· 心态是衡量快乐的一杆秤
· 千里送鹅毛的心理学
【学海无涯-诺贝尔物理奖(2)】
· 给电子运动拍照——2023年诺贝尔物
· 一个世纪的纠缠-2022年诺贝尔物
· 大繁至简:2021年物理诺贝尔
· 黑洞的神秘和神奇-2020年物
· 宇宙学中的理论和实验:2019年诺
· 别开生面的2018年诺贝尔物理奖
· 引力波探测:成就“不可能之任务”
· 量子漩涡的奥妙-2016年物理诺贝
· 神秘的中微子
· 换灯泡,得诺奖
【学海无涯-诺贝尔经济奖】
· 解码性别不平等——2023年诺贝尔经
· 银行和信息-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
· 从相关性到因果性-2021年诺贝尔
· 拍卖中的信息和博弈-2020年
· 随机对照试验与扶贫:2019年诺贝
· 充满“科学元素”的2018年诺贝尔经
· 行为经济学和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
· 怎样制定好的合同?2016年诺贝尔
· 大数据经济学 (2015年诺贝尔经济
【政治经济-美国政治(2)】
· 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
· 我们的媒体怎么了?《美国大分裂
· 剖析美国国债难题:让数字说话
· 大政府能救美国吗?
【政治经济-美国教育(2)】
· 美国理科教育(5)教育改革话题
· 美国理科教育 (4) “不让一个孩
· 美国理科教育(3)成绩差距
· 谈谈美国理科教育(2)教育与国
【政治经济-美国经济】
· 关于美国经济的对话
· 奥巴马的赤字
【政治经济-美国贫困】
· 美国的救济陷阱
· 社会阶层分析的标尺:收入还是消
· 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下
· 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中
· 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上
【政治经济-国际政经】
· 阿富汗天上掉馅饼儿,福兮,祸兮
· 中国的优势在哪里?
· 关于美国核武新政策的随想
· 伊斯兰与西方文明:冲突还是和解
【政治经济-随想杂谈】
· 用事实说话:循证决策
· 关于维基解密与媒体的随想
· 谁打败了麦卡锡?
【政治经济-税法福利】
· 扯扯美国的“税务局丑闻”
· 关于税法数据的分析 (评《纽约
· 税季谈税
· 社会安全保险及其危机
【政治经济-健保改革(2)】
· “健保法案”为何“好事多磨”?
· 美国医疗保险:既太多又太少
· 健保法案解读(4)健保改革的目
· 健保法案解读(3)怎样从Medicar
· 健保法案解读(2)“公共选项”与
【政治经济-健保改革(1)】
· 健保改革法案H.R.3962解析(1)
· 美国医疗服务真是倒数第一吗?
· 奥巴马能完成医疗改革大业吗?
· 旧文重贴:美国政治的下一个热点
【政治经济-金融危机(2)】
· 关于做空,赌博与趁火打劫的随想
· 从高盛的“欺骗”与“趁火打劫”谈起
【政治经济-金融危机(1)】
· 冒险的代价:美国“信贷社危机”回
· 旧贴重放:关于AIG副总裁辞职信
· 旧文重发:“奖金门”争论中震耳欲
· 华尔街的信用危机
【生活百感-心态心情(2)】
· 人到中年:从耕种到收获的过渡
【生活百感-子女教育(1)】
· 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
·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下)
·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上)
· 孩子该读文科还是理科?
· 中小学数学的存废之辩
· 虎妈猫妈,异途同归?
· 从“网上直播”引起的自杀谈起
· 育儿漫谈:“高指标人”和“多情趣
· 也谈大学教育:作为家长的期望和
【生活百感-新大陆点滴】
· 也谈一位“海二代”:国防部CIO高
· 从“网上直播”引起的自杀谈起
· 民族主义是非谈
· 节日食谱:中式烤火鸡
· 美国进入“节俭时代”
【生活百感-人际社会】
· 谈谈《蜗居》中的三个男人
· 关于人际交流的模式: 何时需要较
· 参与公益,从娃娃抓起
· 科学与宗教之我见
【学海无涯-全球变暖(2)】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7)其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6)关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5)全
【学海无涯-全球变暖(1)】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 (4)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 (3)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2)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1)
【学海无涯-博弈论】
· 也谈博弈
【学海无涯-科学方法】
【学海无涯-科普读物】
· 无所不在的“网络”
· 科学的未知与伪科学 -- 《科学的
【书山有路-科普篇(2)】
· 也论科普的风格 – 三本科普书的
· 人脑比电脑到底强在哪里?
· 无所不在的“网络”
· 科学的未知与伪科学 -- 《科学的
【历史纵横】
· 美国南北战争:到底是为了统一还
· 真相,正义与和解:“肯特屠杀”以
· 谁打败了麦卡锡?
· 西雅图的“地下城”
【法律观察】
· 邦联旗与言论自由
· 美国最高法院关于GPS跟踪的判决
· 案例分析:“米兰达警告”与“毒树
【好文欣赏】
· 好文欣赏:《糖水》
· 转载mendel文:《从“胎教”开始》
· 甘阳:自由主义:贵族的还是平民
· 【转贴】朱学勤:金重远 复旦首
· 好文推荐:村外
· 酒到陈时味方醇
· 转贴:“專訪袁偉時:不恪守法治
· ZT: 铁腕戴上丝绒手套
· 血缘(转帖)
· 秦晖: 全球化的第三种可能
【政治经济-美国教育(1)】
· 美国理科教育(2)教育与国力(
· 谈谈美国中小学理科教育(1)关
· 谈谈美国中小学理科教育(1)关
· 从华府公立学校总监Michelle Rhe
【政治经济-美国政治(1)】
· 奥巴马2.0?
· 从华府公立学校总监Michelle Rhe
· 也谈工会
· 谈谈美国的民主制度:“一票定乾
【生活百感-心态心情(1)】
· 放暑假乐!休博到九月。
· 初秋随想
· 人生如流水,只有变化是永恒
· 人性与理性:你是“99一族”吗?
· 随感:后院的野猫
【生活百感-愚人节笑话】
· 祸中祸:日本核电站释放超级细菌
【学海无涯-心理学(1)】
· 诡异的数字暗示:参照效应
· “诱饵效应”和“心理相对论”
· 从“破釜沉舟”谈起
· 千里送鹅毛的心理学
【学海无涯-诺贝尔物理奖(1)】
· 诺贝尔物理奖介绍2007:巨磁阻和
· 闲谈CCD
· 闲谈光纤
【学海无涯-科技译文(2)】
· 引力究竟是什么?
【学海无涯-科技译文(1)】
· 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 人类终将访问火星吗?
· 战争是我们生物本性的归宿吗?
· 科学重要吗?
【书山有路-政治篇(1)】
· 自我推销的范文- 读奥巴马的《大
· 信仰与政治
· 伊斯兰与西方文明:冲突还是和解
· 《世界是平坦的》书评
【书山有路-心理篇(1)】
· 面对灾难,你准备好了吗?
· 完整大脑与后信息时代 《A Whole
【书山有路-科普篇(1)】
【书山有路-经济篇(1)】
· 古狗随想录(下):一统天下,“
· 古狗随想录 (上):“掌控中的混
· 关于做空,赌博与趁火打劫的随想
· 信息时代的新生态 – What Would
【书山有路-文学篇(1)】
· 一扇管窥当代大学生心灵的窗户——
· 道可道,非常道 – 读《遥远的救
【书山有路-传记篇(1)】
· 华盛顿政治的一扇窗口:Tenet自
· 《食祷爱》:心灵疗伤的良方
· 股神巴菲特的人生 ——《滚雪球》
· 洋“愚公”的故事 – 《Three Cups
【学海无涯】
· 关于数据权利的随想
· 随机对照试验与扶贫:2019年诺贝
· 宇宙学中的理论和实验:2019年诺
· 充满“科学元素”的2018年诺贝尔经
· 别开生面的2018年诺贝尔物理奖
· 行为经济学和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
· 引力波探测:成就“不可能之任务”
· 关于认识论:涌现和贝叶斯法则
· 神秘的中微子
· 大数据经济学 (2015年诺贝尔经济
【书山有路】
· 北欧模式与《北欧理论》
· 自律的本能
· 关于认识论:涌现和贝叶斯法则
· 性别差异与神经心理学
· 保守主义该怎样帮助穷人?
· 诚信的心理学
· 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
· 怎样对待老与死?(下)
· 怎样对待老与死?(上)
· 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反思
【政治经济】
· 川普走了,常态回来了吗?
· 拜登真能成为“团结美国”的总统吗
· 拜登:生逢其时的平庸候选人
· 我们的媒体怎么了?《美国大分裂
· 对“全民基本收入”的数学分析
· 杨安泽(Andrew Yang)和《对普
· 论保守派该投票克林顿
· LGBT与“宗教自由案”
· 华人和黑人:盟友还是对手?
· 奥巴马健保的新考验
【生活百感】
· 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
·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下)
·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上)
· 放暑假啦!休博到秋天
· 孩子该读文科还是理科?
· 休博到明年一月
· 停博一阵
· 也谈一位“海二代”:国防部CIO高
· 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
· 中小学数学的存废之辩
【朝华午拾】
· 为什么调制解调器会有不同速度?
· 什么是网路电话?
· 旧文重贴:谈谈学习中的思考
· 菜鸟上路——我的第一份工
· 怀念敬爱的黄老师
· 感恩节前话感恩
· 数学竞赛与我
· 哲人讲座
存档目录
2024-02-04 - 2024-02-04
2024-01-06 - 2024-01-06
2023-12-06 - 2023-12-18
2023-11-20 - 2023-11-20
2021-08-24 - 2021-08-24
2021-02-02 - 2021-02-24
2021-01-25 - 2021-01-25
2020-10-05 - 2020-10-20
2020-09-07 - 2020-09-07
2020-08-26 - 2020-08-29
2020-07-15 - 2020-07-15
2020-01-05 - 2020-01-05
2019-11-27 - 2019-11-27
2019-10-20 - 2019-10-26
2019-08-15 - 2019-08-15
2019-07-27 - 2019-07-27
2017-05-06 - 2017-05-06
2017-04-19 - 2017-04-19
2017-03-11 - 2017-03-19
2017-02-06 - 2017-02-06
2016-11-22 - 2016-11-22
2016-10-24 - 2016-10-24
2016-07-11 - 2016-07-11
2016-06-09 - 2016-06-26
2016-04-07 - 2016-04-07
2016-02-03 - 2016-02-23
2016-01-05 - 2016-01-19
2015-12-08 - 2015-12-16
2015-11-03 - 2015-11-12
2015-10-20 - 2015-10-28
2015-09-23 - 2015-09-30
2015-06-04 - 2015-06-04
2015-05-04 - 2015-05-26
2015-04-07 - 2015-04-21
2015-03-03 - 2015-03-30
2015-02-05 - 2015-02-24
2015-01-14 - 2015-01-29
2014-11-06 - 2014-11-24
2014-10-01 - 2014-10-28
2014-09-08 - 2014-09-24
2013-12-04 - 2013-12-11
2013-11-06 - 2013-11-27
2013-10-02 - 2013-10-30
2013-09-04 - 2013-09-24
2013-06-03 - 2013-06-03
2013-05-01 - 2013-05-29
2013-04-02 - 2013-04-24
2013-03-06 - 2013-03-27
2013-02-05 - 2013-02-28
2013-01-03 - 2013-01-30
2012-11-14 - 2012-11-28
2012-10-02 - 2012-10-31
2012-09-04 - 2012-09-26
2012-08-14 - 2012-08-30
2012-05-02 - 2012-05-02
2012-04-09 - 2012-04-17
2012-03-13 - 2012-03-28
2012-02-07 - 2012-02-29
2012-01-03 - 2012-01-31
2011-12-07 - 2011-12-21
2011-11-02 - 2011-11-30
2011-10-04 - 2011-10-11
2011-09-05 - 2011-09-27
2011-08-01 - 2011-08-31
2011-07-05 - 2011-07-27
2011-06-21 - 2011-06-28
2011-04-01 - 2011-04-07
2011-03-09 - 2011-03-23
2011-02-07 - 2011-02-28
2011-01-03 - 2011-01-31
2010-12-03 - 2010-12-14
2010-11-10 - 2010-11-23
2010-10-01 - 2010-10-30
2010-09-01 - 2010-09-29
2010-07-02 - 2010-07-02
2010-06-01 - 2010-06-29
2010-05-07 - 2010-05-26
2010-04-01 - 2010-04-29
2010-03-03 - 2010-03-29
2010-02-04 - 2010-02-27
2010-01-09 - 2010-01-31
2009-12-03 - 2009-12-19
2009-11-01 - 2009-11-28
2009-10-04 - 2009-10-31
2009-09-01 - 2009-09-30
2009-08-29 - 2009-08-31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