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收集完了,接下来做决定该万无一失了吧?非也。这一步的误区是“感情用事”。不管我们怎样理性,一个决定总会受到各种感性因素的干扰。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拥有者偏见”就是如此:当一个人拥有一件东西(如球赛票)时,他对其价值的估计就会比别人高很多,虽然他掌握的“客观信息”与别人是一样的。而“拥有”的不一定是实物,也可以是一段历史。反映到管理界,就是不愿意承认和改变自己过去的错误,而只有换人才解决问题。其他还有很多感性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决定过程。
更广义地说,“拥有者”偏见源自人“避免损失”的本性。而在很多时候,得和失是可以等价考虑的。例如投资专家常常建议大家:在决定股票是否该出手时,问问自己是否愿意用今天的价钱去买。如果不愿意买,那就卖掉(当然这里不考虑交易成本)。这种“等价”思考就避免了对拥有的股票“敝帚自珍”的心理。更广义的等价可以是“换位思考”。当年英特尔公司在决定从内存到微处理器转型过程中,就曾有举棋不定的时刻。而当时的主管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换一个管理团队,他们会怎样决定?答案是“肯定转型”。这就揭示了目前大家犹豫的心结所在:不愿意放弃自己行走多年的轨迹。结果是:管理团队集体出门绕一圈再回来,象征着“改弦易辙”,完成了“心理上转型”的历程。
另一个避免“感情用事”的方法是与决定拉开心理距离。例如:问自己五年,十年后会如何看待今天的决定?这会帮助自己区分“重要的”因素(如一个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工作)和“纠结的”因素(例如得罪目前的老板)。或者问自己:如果面临决定的是我的好朋友,我会提出怎样的建议?这也是区别理性理由(可以说出来的)和感性理由(在下意识层次)的好办法。
更为本质的,是对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因为这是决定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的基础。这个功课必须在平时做好,到了重大决策面前才不会迷失。而重大决策的过程,也是加深自我认识的珍贵机会。不光是对个人,对一个企业和组织,也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而管理团队在这个问题上有共识,是有效决策的一个重要条件。
关于“感情用事”对于理性思考的干扰和偏见,有另一本很好的书:Think, Fast and Slow by Daniel Kahneman。作者是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他对于感性思考带来的偏见提供了系统有趣的描述。很多内容可以与这里相互印证。这本书容我以后再评。
第三个真言是: A: Attain distance before deciding, 在决定面前保持心理距离。
作出决策后,事情还没有完。因为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情况一定会与预料的不同。如果没有好的应对策略的话,就会要末墨守成规不能及时应变,要末被不确定性吓住而束手束脚。《决断》里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是着重于预计的两极。人对于未来“最可能情况“的预计往往与现实差之甚远,但预计最好和最坏的可能却靠谱得多。所以针对这“两极”情况做好准备,就不会出大问题了。想象“两极”情况也有困难,因为我们往往下意识地删除了很多可能性很小的情形,而正是那些情形导致了极限状况。克服这种“自律”的一个方法是“倒向思考”:假定一个状况已经发生,反过来推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这些原因是可能的(尽管可能性很小),那这个状况也就可能发生。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在这里有点自相矛盾:一方面说人们对于极端情况的估计更可靠,一方面又说推测极端情况不是人的本性所在。而有别的作者说:极端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预测的(所谓黑天鹅理论),所以人们只能追求应变力而不依赖于预计(见《反脆弱》书评: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163880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164604)。
第二个应对策略是假定自己在决策过程中会犯错误,而预先留下余地。最常见的就是“安全余量”,用来对付设计中可能的错误。这是工程中通用的做法,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应用。例如,在招收员工时把工作条件讲得比最坏的可能更坏,以此筛选候选人的心理接受程度,就是这样的一招。
第三个策略是设定“引爆线”(tripwire)。也就是说,预先决定好当某些事发生时就重新检讨以前的决策。例如,当孩子的成绩低于某个门槛时,就要调整他的作息制度。或者当利率高过某个值时,就要考核投资组合。这样的好处是不会错过因为形势变化而需要调整的时机,反之在情况正常时也不会随时胆战心惊而不能果断执行既定方针。
这就引出了最后一个真言:P: Prepare to be wrong,为错误做好准备。
WRAP这四个字母,就这样涵盖了决策的四个步骤。当然,“决策学”的内容远远不止这四个步骤,这本书充其量也只是一家之言,沧海一粟。但对于初涉“决策学”并希望以此改善自己的生活和事业的人来说,我认为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入门途径。这不仅因为它的内容非常实用,而且因为这本书的可读性很强。前面介绍过,本书作者黑兹兄弟在管理学既有理论造诣也有实践经验。但同时他们又是很好的作家。他们合作的畅销书《改变》(Switch)我以前介绍过(见文末链接)。另外一本书“Made to Stick”(可译为《让信息有粘性》)也是一本畅销的商业读物。这本《决断》的结构我很喜欢,因为它条理非常清楚,例子也很到点子上。而且每个部分都有引言和小结,让读者能追踪书的脉络。光是从阅读欣赏和写作借鉴来说。这本书也值得一读。
让信息有粘性
让信息有粘性
让信息有粘性
让信息有粘性
让信息有粘性》)也是一本畅销的商业读物。这本《决断》的结构我很喜欢,因为它条理非常清楚,例子也很到点子上。而且每个部分都有引言和小结,让读者能追踪书的脉络。光是从阅读欣赏和写作借鉴来说。这本书也值得一读。
当然,读一本书也是一个“决策”,而且往往不容易,因为在繁忙的生活中,读一本书所需的时间资源是相当可观的。建议读者不妨就利用这个决策过程,练习一下这里介绍的“四字真言”吧。
如何避免决策误区(上)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166459
黑兹兄弟的其它书评:
“双管齐下”的变革秘诀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58092
沟通技巧:“粘性学”
第一部分: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162823
第二部分: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1634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