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是“千年不遇”的巨大灾难。对于灾区以外的国人来说,其心灵冲击的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中华人性,民心,国情的另一面,借着这个自然世界反射了出来。转眼五年过去了,回想一下当年自己的心情行动,与最近的芦山地震对比一下,也许更有一种历史感。下面是五年前写的一篇文章,贴在这里,也算是自己心路的一个历史记录吧。 大难大爱,真情永存 【这是应人约稿而写的,时间很急,自己不甚满意。特别是震灾引起的心灵冲击是多维度的,远远超过语言所能表达。但是其中几个观点,还是经过思考的,也许值得与大家分享。】 记得五月十二日刚看到地震新闻时,我只是把那看作一个寻常的新闻,预料有些房屋损坏,希望伤亡不要过百。不到两个小时,就看到死亡人数超过八千的报道,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查了好几个网络都是如此,才知道我的世界从此不再同样了。 接下去几天,每每在屏幕前以泪洗面。读着埋在废墟下的生灵,读着以超人的努力奔赴灾区的救援部队,读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关切和帮助,我感到了作为个人的无助,和作为民族一份子的责任。接下来,就是捐款了。中文学校,单位,网友之间。。。我知道这些钱对救灾只是杯水车薪,主要的还是自己图个心安。但是也许灾民们知道大洋彼岸有些人在关注在祝福,也会得到一点籍慰吧。 现在,这一切已经过去了。救人的冲刺阶段基本结束,重建家园的持久战已经开始。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问一问:这场大难大爱会给我们,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什么持久的影响? 从政治上说,这次救灾开创了官,民合作的先例。民间志愿者开着自己的车,带着食品,饮水,帐篷奔赴灾区,与政府救助队并肩奋战。各种民间组织纷纷出钱出力,出谋献策。网上各种消息和协调来往频繁,真是一片“众志成城”的景象。原来政府对民间组织总是信任不够,决不肯在这样的大行动面前让他们自行其是。但是这次基本没有多少限制,对媒体,网络也很放开。结果是极其正面的,可以说没有出乱子。而民间组织向来以“独立”为最高追求,不但不热衷于与政府合作,自己之间合作起来也是困难重重。而这次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大家以大局为重,为共同目标尽心尽力。有位志愿者说得好:政府再能干,也难免有漏洞。我们的工作,就是去补漏。许多原来极不相信官方的人,也通过官方渠道捐了款。除了参与救灾行动外,志愿者们还通过网络向全世界传送灾区的第一手信息,为政府的公关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助力。这次救灾的结果表明,在中国官,民合作,是有基础,有成效的。走向民主需要有坚实活跃的民间组织,才能保持安定和平衡。中华民族崛起的道路上各种障碍还很多。能把这次官民合作的做法保持下去,我们就更能无往而不胜。 讲到官民合作,我不由想起了灾民们。这次地震,上百万的人流离失所,与亲人失散。原有的组织管理系统不再起作用,又面临重重严峻的生存威胁。在这 种情况下,灾民就象一堆干柴,一点火星(比如一个谣言)就可能引起大乱。举个例子吧。大家都有亲人埋在废墟里等待救援。而救援队先到哪个地区,先救谁,什 么时候放弃救援而转移,都是很可能引起冲突的决定。可是实际上,救灾工作基本有序,官民配合基本协调。这一方面反映了政府成熟的组织能力,一方面也反映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人民忍受苦难的坚韧传统。有这么好的人民,能相信这么好的人民,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选项来应付政治和经济的难题。 这次救灾对我最大的心灵冲击,还是四面八方的爱心。不管哪里号召捐款,都得到热烈响应。朋友说他们的中文学校居然募到了十五万美元,有个中国餐馆 捐出了一天的营业额。网上的许多论坛也进行捐款,收获甚丰。更可贵的是,许多人开始着眼于长期的参与,除了出钱还出力建学校,照顾孤儿,等等等等。真是大 难激发大爱,大爱战胜大难。一个人能对千万里之外的苦难感同身受,是一种精神的升华。而在这次震灾中,借助媒体和网络,我们做到了。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当然,这次的行动也有很大的冲动的成分,并不说明我们从此脱胎换骨了。但是既然爱心被唤醒,就可以努力使它持久下去,把行善从偶尔为之的好事变成生活方式 的一部分。我的一些朋友商议组织永久性的基金会,定期注资,规范管理。不仅帮助灾区,也惠及其他弱势群体。要是能做到的话,应该说首先得益的是我们自己。 其实这样的工作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做了,但知名度不高。这次救灾运动,使得很多无名英雄浮出水面,也感召了更多人群的参与。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民间慈善活 动应该发挥很大作用。在这方面,中国还相当落后。我们海外的人如果能把这种文化引入国内,那么不光对救助对象,而且对整个社会都会有深远的影响。 灾难总会过去,生命生生不息。五年,十年以后,一座座新城会在今天的废墟上崛起,今天的废墟里的学童会成为社会的栋梁。然而“五一二”这个日子,将会永远留在中国的历史上,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场面,将会永远鼓舞我们,为我们同胞和国家的福祉尽心尽力。这就是几万死难者留给 我们的遗产。让我们千万不要辜负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