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政治》(“Faith and Politics” by John Danforth)是批评美国基督教保守派参政活动的一本书。作者丹佛斯从耶鲁神学院和法学院毕业,是一位共和党政治家。他做过密苏里州的检察长,1976至1995年任美国参议员。退休后他担任过特别检察官,美国赴苏丹特使,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等。同时,他又是一位被正式任命的圣公会牧师。以其经历,他对信仰与政治的评论有着独到的视角。
全书的主题,是批评美国的基督教保守派和福音派以教义决定政治立场,以政治作为推行教义的工具,与共和党内的极右派结成同盟,制造美国社会分裂。他认为真正遵循基督教教义的话,应该采取谦卑的态度,促进和解与调和,为政治过程作出正面贡献。丹佛斯的基本观点是:宗教和政治是不可能绝对分开的。但是教义不可能提供绝对正确的政治立场。尽管宗教对人生非常重要,一个人参与政治时还是需要有开放的观念和审时度势的态度。
他并分几个层次来说明这个立场。从对宗教的态度来说,是认为自己掌握了上帝的绝对真理因而与自己观点相左的都是反对上帝,还是认为自己对上帝的了解是有局限的而对方也是尽其所能在了解和贯彻上帝的旨意?从人格上说,是认同政治运作过程中的包容与合作的原则,还是认为既然自己正确就可以不择手段推行自己的立场?从基督教的教义说,如何在政治活动中体现“谦卑”和“博爱”的品质?
丹佛斯借用基督教的一个名词“和解教廷 ”( ministry of reconciliation)来代表他的主张。这个词本来是表示人对上帝的回归的(保罗书中),后来也指世界上消除纷争,实现和平。丹佛斯认为在美国社会中抵制分裂,促进和解,也是基督徒的宗教责任。
除了从教义上阐述立场外,丹佛斯也对一些具体的“楔子”议题,即社会上对立严重的议题,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对于公共场所设立宗教标志,丹佛斯认为虽然人人应该以自己的信仰为荣,但也要考虑到不同信仰的人的感受。“上帝的屋子里有很多房间”,各种教派可以兼收并蓄,不必以宗教标志来制造分裂。而且很多在公众前标榜自己信仰的人实际上是出于政治目的,那更是不可取的了。对于福音派教会介入对植物人停止维生(Terri Schiavo案件)的问题,丹佛斯以自己为母亲送终的亲身经历说明绝症病人和家属的复杂心路,认为旁人不应该出于宗教或政治利益去干涉家人的决定。特别是有些政治家为此违反职业道德(具有心脏外科医生资格的共和党参议员Frist凭录像带“诊断”出Schiavo“不象一个植物人”),更为作者所不齿。对于人工流产问题,丹佛斯认为关键问题“胎儿是不是具有生命”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应该由反映多数人意志的立法机构来决定。而最高法院关于流产合法的判决是越过了它的权限,超出宪法的规定而干涉政治。所以他反对Roe v Wade的判决。但是丹佛斯也指出,目前反对流产的势力以此为最高议题筛选法官候选人,并主张推翻成立了三十多年的判决,却是走到了与当年法庭同样的激进主义道路上了。他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坚持保守主义立场(即对宪法的解释限于原来意义),而不是让政治立场和需要来左右对法理的态度。对干细胞研究问题,丹佛斯又以自己亲身经历,讲述多少病人盼望医药新发现的心情,对基督教右派为保护卵细胞的“生命权”而反对干细胞研究的行为十分愤慨。关于同性恋问题,丹佛斯相信性取向是与生俱来,不应受歧视。但是人们对非常行为不能接受也是自然的。这种事应该让社会自行消化解决。目前反对和支持双方推动针对同性恋婚姻问题立法修宪,是小题大做,制造对立。应该指出,丹佛斯的这些说法大有可商榷之处。这些都是相当复杂的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讲清的。所以他的这些评论,应该被看作是对他倡导“和解”的举例说明,而不是具体立场的严格论证。
那么如何改变目前美国政治界和社会上对立严重,极端主义盛行的局面呢?丹佛斯认为除了在宗教教义上正本清源,厘清教,政关系外,主要还是靠公众的努力。因为说到底,政客,教会的作为都是为了讨好,吸引公众。所以改变目前的积疾,也要从基层做起。在教会中,其实温和派在人数上是占上风的。只是没有象极端派那样积极参与。那么大多数的温和派应该找到自己的声音,在重大问题上有所表示。这样不仅能平衡极端派的影响,还有助于改变世人“宗教即是偏激”的误解。事实上,教义中有很多没有争议的理念可以用来帮助公共政策,如救助穷人,关怀弱者等。不必纠缠于“楔子议题”来实践教义。在普通公众中,也要鼓励中间派参与政治运作。虽然目前温和中间派力量不强,但可以在两极中起到桥梁作用,也可以借助“游离票”的身份,四两拨千斤,主导制定和实施有共识基础的公共政策。丹佛斯还认为目前竞选的方式不利于对于政策问题进行透彻的辩论。相反,候选人需要用简单明了的标语口号来吸引支持者。这样就有利于极端立场者,而不利于温和派。这种竞选方式和媒体的行为也需要改革。
以上是本书的概要。我感到,其实有一个贯穿全书,但没有明确提出的理念,就是“人性”。化解对立,鼓励和解的关键,不是在于教义理解或政治立场,而在于人性。把自己当成人,就不会去代替上帝“行道”,而是了解自己的局限而谦卑行事。把政治对手当成人,就不会不择手段去攻击,甚至不惜毁坏对方的家庭和职业生涯。把公众当成人,制定政策时就会考虑到各方面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从教义出发。回顾上面列举的丹佛斯对“楔子议题”的立场,也可以看出他始终把“人”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在“宗教”和“政治”之间,加上“人性”,就成了稳定的三角,成为和谐的基石。
其实,对理念过度热衷而忘记人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经历过中国六,七十年代的人对此应该是记忆犹新的。这本书告诉我们,这样的错误不是某种意识形态独有的,而是经常在人们中间重演。书中很多事例,都给人“时空倒置”的感觉。所以,对我们每个人,这本书都是一个警醒。
也应该指出,作者丹佛斯是共和党的温和派,也是一个牧师。他对基督教极右派的反对是“体制内”的,也即在共和党(保守主义)和基督教的基本价值观基础上的。但是社会上也有很多人不接受这样的价值观。虽然他们也反对基督教极右派,但丹佛斯的立场也不为他们所接受。丹佛斯在书中也没有提到如何对待这些人。所以,这本书也只是一家之言。
除了理念外,这本书的文字和内容也相当精彩。也许因为神学院的训练,作者的文笔很流畅,既有力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又很少触犯他人。不少段落颇有诗意,读来是一种享受。作者还穿插了许多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不少是媒体曝光很少的事件(如援助柬埔寨难民的行动),和政要之间的私人交往。虽然对表达主题而言往往显得冗长分散,但当故事读却也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在今天“三十秒媒体”人人讲究“一句话发言”的时代,听一个在政界,法律界和宗教界浸淫一生的长者在壁炉旁侃侃而谈,确实是别有风味。而这本书,就提供了如此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