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關於稅法數據的分析 (評《紐約時報》文章) |
| 《紐約時報》2007年1月8日發表一篇報道“研究表明減稅得益最富的人最多”(Tax Cuts Offer Most for Very Rich, Study Says,, http://www.nytimes.com/2007/01/08/washington/08tax.html)。這篇報道引起了廣泛注意。在Google上用“New York Times”和文章題目搜尋,能找到977個網站。這篇文章是基於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的一個研究結果。文章沒有給出有關報告的出處。但看來是2006年12月發表的“1979年到2004年有效聯邦稅率歷史”( Historical Effective Federal Tax Rates: 1979 to 2004,http://www.cbo.gov/doc.cfm?index=7718)。
這篇文章是國會預算辦公室的例行報告。基於國稅局的報告和人口調查局的數據,國會預算辦公室分析各個群體的收入和聯邦稅賦的情況。《紐約時報》着重的,是各個收入層的稅率(即交稅數與收入數之比)。這篇報告除了所得稅以外,還分析了其他種種稅賦,包括社會安全稅(含雇主負擔的部分),雜稅(煙,酒等),和公司稅賦。其中不是個人直接付的部分,也按各人的消費和收入結構折算到個人頭上。報告把全體國民按收入分為五層,每層占20%的人口。另外,收入頂尖的1%,5% 和10%(按人數)群體也分別列入統計。
下面,我們就根據這個原始數據,分析一下《紐約時報》所報道的幾個“事實”。
《紐約時報》說:“雖然布什先生的減稅降低了每個階層的稅率,但是最最富有的人,特別是頂尖百分之一的人,得到最大的好處。”文章還給出具體的例子:對於中等收入階層(平均收入$56200),其稅率從2000年的5%降到2004年的2.9%,而頂尖1%收入的階層(平均收入$1.25M),稅率從24.2%(2000年)降到19.6%(2004年)。文章得出結論說:富人的稅率降低是中產階級的二倍。
其實,這要看怎麼算了。稅率的變化,富人是4.6百分點,中產階級是2.1百分點。文章說的沒錯。從比例說:富人的稅率2004年是2000年的0.81倍,而對中產階級來說是0.58倍。這樣看,中產階級減得更多。
以下是歷史上總稅率(包括所有聯邦稅)和所得稅率的歷史圖表。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現象。首先,從總稅率看,布什減稅引起的變化並不是如此之大 (頂尖1%與中間20%者的2004年稅率2004年分別是2000年的0.94和0.90)。第二,從這二十五年的歷史看,最富者(頂尖1%和最富的20%)的總稅率和所得稅率都大致和歷史最低點持平。而其他收入層的稅率,都明顯低於歷史水平。
《紐約時報》接着引用報告的結果:全體國民的有效稅率在2004年有些許增加:從2003年的19.8%增加到20%。但是該文沒有包括國會預算辦公室報告中的解釋:所得稅率有增加,是因為國民收入增加而遭到較高的稅率級別。而實際的稅率是降低的(對於同樣收入者而言)。同樣,由於公司盈利增加,公司稅率也有增加。另一方面,社會安全稅率有所降低,一方面因為工資收入者社安稅“封頂”的人更多了,另一方面因為投資收入相對增加了,而這部分是不繳社安稅的。所以,這個稅率“爬升”(《紐約時報》語)實際上反映了正面的經濟消息。
《紐約時報》在文章開頭處說,2004年中等收入者的稅率有所增加(與2003年相比)。事實上,除了最低20%收入階層外,每個階層的稅率都有增加(劃分更細的話,頂尖1%者稅率有降低)。而且稅率變化很小,根本不反映長期趨勢。
《紐約時報》還說:“雖然富人得到了更多的減稅,但富人負擔了更大比例的稅。這是因為他們的收入增加得更快。貧富之間的差距在近幾年增大了。”
這句話是不對的。根據以上的分析,富人減稅的比例是比較低的。所以假如大家收入都不變,富人賦稅的比例還是會增加。讓我們比較收入次低的五分之一群體與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群體,並用每個群體的平均收入乘以平均稅率來近視其交稅總數。2000年,這兩個群體承擔的稅賦比例為5.2%和65.6%(總稅)與1.2%和80.4%(所得稅)。2004年,稅賦比例為4.6%和66.5%(總稅)與-0.9%和84.7%(所得稅)。如果假定這兩組保持2000年的收入不變,則2004年的稅賦比例為4.6%和67.5%(總稅)與-0.8%和85.4%(所得稅)。可見,收入變化不是稅賦比例變化的原因。
另一方面,貧富差別確實在增大。但這並不是一個“近幾年”的新現象。以下圖標顯示稅賦分配和收入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兩者基本上都沒有背離長期的趨勢(除了2002年附近,可能是受股市下跌的影響)。
由上面的分析可見,《紐約時報》的報道從技術上來看基本是正確的。但是它包含了不少沒有數據支持的暗示。只有認真考察原始數據,才能從中得出自己的結論。
【本文首發於2008年4月11日】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