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探讨了些亚裔学生升学的问题,在读者讨论中自然提到了亚裔的“教育风格”的利弊。正好万维发表一个妈妈和女儿的故事,又引起了子女教育理念的热议。而最新一期的“大西洋”杂志发表了一篇子女教育文章“怎样把你的孩子送进心理诊所”(“ How to land your kid in therapy” by Lori Gottlieb, the Atlantic, July/August 2011, http://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1/07/how-to-land-your-kid-in-therapy/8555/)。这篇文章基本与亚裔教育无关,讨论的是美国主流父母的教育理念。但是我读了之后,却有“他山之石”的感觉。所以我先放下关于亚裔学生升学的问题,来介绍一下这篇文章和我的感想。 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是批评美国主流的教育理念,即把“快乐“作为中心的教育方法。作者认为,过度地追求孩子的“快乐”,把他们与挫折,压力等一切“负面情绪”相隔离,反而让他们长大后感觉不到快乐,而且产生种种心理和人格的问题。作者描述的过于保护,过于放任孩子的父母,虽然与亚裔父母中的“虎妈”似乎是截然相反的,但相信我们都不陌生。我们不妨在此称之为“猫妈”。但是,读完全文,我却感到,“猫妈”,“虎妈”虽然做法不同甚至相反,但在教育理念上却有着共同的误区。以下,我们不妨以该文中谈到的三个问题来对比一下“猫妈”,“虎妈”的异同。 首先,对于孩子的人格培养是个重要问题。“猫妈”对于孩子过于保护,不让他有任何负面的经历。孩子始终有选择的自由而没有任何压力和强迫。“猫妈”既对孩子的成就有很高 的期望,又不认为实现这样的成就需要艰苦的努力。在她看来,“成功”来自于聪明的策略和机会。但事实上,孩子得到很多“选择”并不能变得更明智,相反却变得困惑,而且很容易放弃(因为反正还有其他选项)。甚至在简单的是非问题上,“猫妈”也不是通过阻止和惩罚来传递清晰的信息,而是要“交谈感受”,“挖掘深层原因”,避免伤害孩子的情感。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一直沉浸在“快乐”之中却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他们变得弱不禁风,不能面对现实世界。当然“虎妈”绝不会这样做。相反,“虎妈”往往是忽略孩子的感受,把自己认为“对孩子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虎妈”始终是占据着主宰的地位,孩子除了服从没有其他选择。这种做法,也很不利于健康的人格培养。孩子虽然在学业才艺上成绩很大,却在决策和情感方面不能独立,以致进入成年之后还要补上“teenage”的“反叛”这一课。所以“虎妈”“猫妈”的做法都不利于人格培养。我认为最好的做法,是在尊重孩子的独立与善于引导之间的平衡。随着孩子判断能力的加强而给予他们相应的决定权和责任,为他们步入成年做好准备。 第二,是如何帮助孩子认识现实世界。“猫妈”为了保护孩子的感受,往往给孩子提供扭曲的反馈。表现不如别人时就说“重在参与”;没达到目标时就说“享受过程”。成绩不好不能说“差劲”,要说“特别”:是学校没有能照顾孩子而不是孩子不用功。“猫妈”让孩子沉浸在夸奖之中,每做一件事就换来“好棒,精彩”的掌声。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保护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但问题是,孩子不是永远生活在父母编织的保护圈里,享受这个虚幻的自我印象。一旦他们到了真实世界,需要对自己的业绩负责,需要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他们的自信心就会破碎。甚至有些人只要不持续地听到赞扬,就会有不安全感。这是“事与愿违”的一个典型例子。而“虎妈”当然不会随意夸奖孩子甚至还给孩子设定了太高的标准。但是“虎妈”对孩子在“竞争”中的地位十分敏感,需要经常评估。于是“虎妈”就非常注意孩子生活中那些可以量化的东西如分数,名次,排名等,用那些来衡量孩子的价值。这种做法让孩子认为,人生的成功就在于“成绩单”,而对于没有考试的东西,如个人品质,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生存能力等就可有可无了。而这也是一种对现实的认知扭曲。我以后的文章还要介绍《纽约时报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纸老虎》,专门讲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亚裔孩子到了社会上的困境。当然,在孩子小的时候,保护他们是应该的。但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多出去闯荡,特别是多犯错误,因为这时候的孩子犯错误都能得到原谅,而他们自己可以从中学到教训。而成人后,犯了错误后果更严重,他们也就越发不敢越过雷池一步。所以,让孩子早日在真实世界里“经风雨见世面”,也许比多拿几个奖杯要重要得多。 这篇文章还尖锐地指出:“猫妈”溺爱孩子表面上是出于“爱心”,实际上很可能是出于父母自己的感情需要。他们太珍惜与孩子的“感情纽带”而不愿冒任何损害它的风险。特别是父母自己很忙,只有很少时间陪伴孩子时,他们更是乐于沉溺在“你好我好”的气氛中而不愿面对必要的冲突。他们希望自己在孩子心里是“完美父母”更甚于希望孩子成为“完美成人”。这样的父母在感情上是如此依赖孩子,以至现在大学在新生报到后都要想方设法才能把父母“赶走”。而“虎妈”的“私心”就更明显了。“虎妈”们把孩子作为为自己,为家族争“面子”的工具。孩子的表现甚至专业,职业的选择都需要面对“让我出去如何做人”的问题。还有些父母把自己小时候没能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而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才能的实际情况。当然,我们做父母的很难承认自己有这样的动机,而是坚持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夜深人静时自己想一想,恐怕还是有必要的。 说到这里,也许需要一个“免责”声明了:这里讲的“兔妈”“虎妈”,当然不是白人和亚裔父母的全部,更不是特指母亲们。即使是算得上“猫妈”或“虎妈”的人中间,做法也有千变万化,我上面说的三条不一定都套得上。我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指出一些常见的理念误区,供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不过,关于“虎妈”问题的激烈讨论和众说纷纭,除了反映了大家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关心以外,还说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毕竟“虎妈”的行为模式并非千篇一律,很难用几个做法来给她们“定性”。而且同样的做法的正确性也是因人因事而异。而我觉得,从更加本质的“理念”层次上讨论,把“虎妈”“猫妈”这“两极”联系起来,也许更有普遍意义。希望本文在这个“理念讨论”中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有关文章: 亚裔学子:大学门槛格外高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87733 亚裔学子的大学门槛:统计证据一例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8815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quickforward=1&id=460297 秦川: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http://bbs.creaders.net/child/bbsviewer.php?trd_id=603622&blog_id=88326 谈谈孩子爬藤与培养领导能力 http://blog.creaders.net/yiranshu/user_blog_diary.php?did=88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