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奥巴马又开始谈经济了。在一系列的谈话中,他表示华盛顿在前一段时间“失去了重点”,应该重新把经济作为政府的重点。的确,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发生五年了。经济恢复早已开始,特别是股票市场创新高,房市也日趋繁荣。但是,民众最关注的失业率却不见起色,这对“复苏”来说是个很大的阴影。更严重的是,虽然公司盈利增长了很多,但职工收入一直低迷,收入不平等日益拉大的趋势并未得到抑制。虽然由于经济活动的增加,政府收入上升而导致赤字低于预计,但政府赤字仍然在历史最高水平徘徊,更不要说天文数字的国债总数了。所以从长远看,美国经济复苏的强韧程度和发展远景都很不明朗。在这个时候,总统的政绩和历史地位的确与经济表现密切相关。奥巴马注目于经济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政府在振兴经济的努力中究竟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奥巴马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只有“投资”,“工作”,“互助”等空洞词汇。而相比之下,民主党大佬,前总统克林顿的书《回到工作》(Back
to Work: Why We Need Smart Government for a Strong Economy by Bill Clinton, 2011)倒是提供了一些更为具体的选项。这篇文章主要介绍和评论克林顿的一些立场观点。
克林顿作为美国总统,领导美国渡过了几十年中经济最好的九十年代。离职后他主持克林顿基金会,参与了美国和其它很多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建设项目。所以他的视角颇有参考价值。虽然我一般来说反对民主党的政治立场,对克林顿的政绩和人品也颇有微言,但我认为他在这本书中还是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想法,颇有启发性。
《回到工作》这本书是克林顿在2012年大选前夕,主要是针对茶党兴起,民众对大政府反感的政治气候而写。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是“大政府”,“小政府”的政治争论,在“茶党”式微的今天已经没多大意义。第二部分关于赤字问题,克林顿主要谈了社会保险(Social
Security)和医疗照顾(Medicare)的改革。这是个很大的话题,需要专文讨论。所以,这篇文章只讨论《回到工作》的第三部分:如何振兴经济,增加工作机会。
在这部分中,克林顿充分展示了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传统,一口气提出了四十几个建议。其中有的我觉得很不错,也有的明显不靠谱或没有事实支持。这些建议大概可分为几个部分,以下分别介绍一下我认为重要的一些想法。
在美国,国家经济主要靠私营企业的兴旺。而且大多数的工作在中小企业。在政治上,中小企业主也被认为是“中产阶级”,“创业者”,是经济活力的象征。所以政府政策应该扶持私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这是两党的共识。在这方面,克林顿还花了很多篇幅讨论企业税收改革。美国企业税收的问题是:一方面税率很高,不能鼓励公司扩大经营和投资,另一方面又有很多合理和不合理的扣减项目,所以总税收并不多。另一个问题是目前的税法不鼓励公司把海外收入汇往国内,从而减少了国内的工作机会。公司税务改革是两党共同的诉求。但具体方案中扯皮的事情太多,所以那么多年也没有进展。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扣减项目太多,而每个都不那么大。对每个具体项目来说,因为从整体上看花费并不大,所以支持砍掉的人不会很多。但对于利益相关的人来说,却要拼命捍卫。所以要砍掉哪个都不容易。我觉得除了一些最普通的扣减项目如个人房屋贷款利息以外,以扣减来补贴某些经济活动也许不如政府直接给钱。这样税法会简单得多,而且政府的政策成本也在明处。以后时过境迁要砍掉这种资助的话,就是单项支出的变化而不是修改税法那样的大事了。而且IRS审查税表时也不用承担那么执行社会政策的功能(记得上次501(c)免税组织的风波吗?)。政府把实行社会政策与征敛收入分开,也能限制政客们的忽悠和游说集团的暗箱操作,便于民众监督。
克林顿与奥巴马一样,主张政府花钱建设道路,桥梁等。这样既能创造工作机会,又能增加国家竞争力。的确,这几年政府“经济刺激”修了不少桥和路,效果大家都能看见。但作为一个长远的政策,还是要考虑经济上的成本收益比。克林顿认为,政府可以在高速铁路等项目上起到示范作用,减少地方和企业投资的顾虑。这也许是个好主意。但在基本建设问题上,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应该怎样分工呢?很多联邦的基本建设资金成了国会的“猪肉桶”,作为议员之间政治交易的筹码而不是真正从经济整体考虑来配置。与其这样,还不如把钱还给地方政府,他们应该更知道怎样支配。联邦政府只要关注跨州的大项目就行。联邦与地方政府的分权分工,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基本问题。
克林顿的另一个重点是绿色能源。除了大家都谈论的太阳能,风力发电等项目外,克林顿还提及现有房屋改造的问题。他认为,增加旧房子的隔热性能,使用更高效率的电器,甚至把屋顶漆成白色等等措施,从长远看省下的能耗会超过改造成本,而且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工作机会。但这些项目需要初始资金,而政府可以帮助提供或安排贷款。我不知道具体的计算过程,但如果真是经济上划算的话,应该不需要政府介入也会有人做吧,特别是现在市场上资金如此充盈的时候。希望政府的作用只限于初始的“第一推动”。我想,在能源方面政府还可以做的是减少成本结构的扭曲。如对污染收费,或收取更多的汽油税来补偿为保障石油供应所花的军费和外交费用。当然,美国人把消费石油视为“天赋人权”,任何不便和牺牲都不愿接受。所以作为政治家的克林顿就不提这些了。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太阳能工业的大修正。由于各级政府的盲目扶持,太阳能电池产能远远超过需求。更糟糕的是这一行的制造技术进步非常快,几年前购买的设备今天就失去竞争力了。所以过度投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混乱。当然中国有其特殊国情,但它的经历还是可以引以为鉴。政府扶持的基本理由是:可再生能源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外力帮助来达到可持续规模。可是问题是:政府扶持已经有二三十年了,可再生能源虽然有了很大成长但还是不能盈利。这么长的“婴儿期”,在其它行业似乎是没有先例的。另一个问题是:政府未必作出最好的技术决定。如布什总统推动的“生物燃料”被证明不可行(至少用玉米不行),反而造成国际粮食价格波动。近年来政府也大力推动“电动车”技术,但其实其中还有很多基本问题没有解决,有专家甚至说电动车不见得更“绿色”。所以,克林顿不把资助“绿色能源”产业作为主要选项,有他明智的地方。
讲到经济发展,自然不能不说创新。美国的经济要想持续发展只有持续创新一途。在这方面,克林顿建议政府帮助民间企业的合作和技术杂交,例如把最新的计算机图像技术用到迪斯尼娱乐产品中去。这当然是个好主意,但也许更多地要靠地方政府。有意思的是,克林顿没有谈到投资于基础研究和高等教育,而这是民主党宣传“大政府”理念时的一个重要卖点。其实克林顿所津津乐道的总统任内经济成就,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因特网革命”(尽管后来引起了道康泡沫),其中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就起了很大作用。在这个背景下,克林顿不谈科研就更奇怪了。
当今的创新,比起上世纪末更加不可预测。iPhone,Facebook等热门产品的出现都是没有预兆的。现在还有千百家公司在这些新兴平台上开发各种匪夷所思的应用。相信不用几年,人们的移动通信体验又会有大变化。即使在有几十年历史的半导体,图像显示,太阳能等领域,也都面临着旧路已经走到头,新路不知在哪里的问题。这种时候,政府集中资源推动某一个研究,就有相当的风险。例如最近奥巴马宣布实行的“大脑神经成像”计划就在业内遭到很多非议。在及时发现新的成长点,灵活地配置资源和引导,整合创新者方面,政府和市场的优势各在哪里?这也是新形势下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以上粗粗介绍了克林顿在关于帮助私营企业,基本建设,绿色能源和创新等方面的一些设想。克林顿的这些建议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政府基本不花大钱(除了基本建设以外)。政府除了资源配置和通过政策法规影响个人和企业行为外,在社会发展中还能起什么作用呢?从克林顿的讨论中,我主要看到三点。一个是利用政府官员的威信和与企业决策层的人脉推动一些愿景的共识,从而在企业的策略制定中起到一定的协调和领导作用。第二是利用政府“利益超然”的地位和公信力,在企业运作之中起“公证人”的作用,例如主持一些关乎大局的商业谈判或牵头制定企业行规。当然要保护这种公信力,首先要制止和打击目前政府内愈演愈烈的权钱交易。第三是利用政府雄厚的财力,为有益于公共利益的商业行为提供担保和启动资金,或主办示范项目营造某种共识。(注意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因为那些钱是真的收得回来的,甚至可能还有利润。)克林顿对于遏制财政赤字非常重视,所以他有这样的思路并不奇怪。这种不花钱而办事的风格,也许就是克林顿在副标题中所说的“聪明政府”吧。可惜的是,在奥巴马的“拼经济”计划中,这些成分较少,而单纯花钱的项目更多。难怪民众反应也日趋冷淡。
顺便提一句前财政部长鲍尔森的回忆录《千钧一发》(“On the Brink” by Henry M. Paulson )。这本书关于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角色有不少发人深思的讲述。一方面,财政部和联储会的财力和信誉对稳定市场和促成一些投行合并有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国会的政治运作过程也大大地拖了后腿。这些故事,对我们了解政府的优势和劣势也很有帮助。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故事说明,对于政府不能抽象地谈,而要看它具体的决策过程和执行能力,而这些与体制,政治氛围和当政人的素质都有关系。对于一个表现记录不佳的政府,民众对它多加限制也是很自然的事。
除掉“克林顿式”的政治忽悠,《回到工作》这本书还是给了我们很多思考的素材。在世界上各国激烈竞争的现状下,一味削弱政府无异于自废武功。但政府可以成事也可以败事。所以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简单的“大政府”,“小政府”的理念之争。大小不是那么重要,我们需要的是聪明的政府。
有关博文
社会安全保险及其危机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48330
扯扯美国的“税务局丑闻”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149329
大政府能救美国吗?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82715
那是谁建的?谈谈大小政府之争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124372
凯恩斯主义与经济刺激:真是灵丹妙药吗?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108856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id=5573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