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知识分子?
在上面几节中,我们讨论了知识分子是什么人,他们有哪些行为特征,他们的政治倾向是如何来的。那么,知识分子在我们的民主社会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我们作为公众的一员又该怎样对待知识分子呢?
二战以后,知识分子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享有巨大的影响力。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知识分子中出现了几位大师,他们的遗产流传至今。但是从里根当政时起,知识分子的地位就开始衰退了。最近有好几本以 “最后。。。”为题目开头的书和论文集,就反映了这个现实。其中一本《最后的知识分子》(The last
Intellectuals by Russel Jacoby)总结了以下的原因。大多数学者从公众圈子转移到了大学和研究空间,因为那里提供了更安逸稳定的生活。他们更关注同行而不是大众。教育系统也更注重培养学术工作者而不是如何与大众互动。城市的生活条件也发生变化。高档公寓取代了原来“波希米亚”知识分子群居的简陋社区,让知识分子失去了集体生存空间。由于平面媒体受到因特网的冲击,自由写作者的谋生越来越不容易,这部分的知识分子也日趋流失。
但另一方面,大师级的知识分子是少了,但这显示的也许不是知识分子群体的衰退而是它的平民化。虽然知识分子的传统活动空间在减小,但因特网的兴起提供了新的论坛,降低了人们表达思想的门槛。很多不那么出名的知识分子活跃在博客,网站或网上广播节目中。
所以,知识分子仍然是今天社会中重要一员。一个民主的社会需要知识分子。“一人一票”的理念需要公众对于所决定的事务有所了解,而不是随意或随波逐流地决定。知识分子能帮助公众分析和传播知识,引导公众用好自己的那一票。知识分子的角色也许可以用一个笑话来说明。旅客质问火车站长:你们那么多火车都晚点,那时刻表还有什么用?站长回答说:这样你才知道火车晚点了啊。知识分子就起着“时刻表”的作用。他们不能解决社会问题,但能让我们关注那些问题。
但是,如本文所说,知识分子不能代替我们思考。他们不光有着个人知识上的限制,还有着种种共同的偏向和缺失。作为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公众成员,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用怀疑的眼光审视知识分子的言论。民主的精髓就在于制衡。知识分子的存在是对权力的制衡,民众的怀疑和挑战又是对知识分子的制衡。
在网路时代,有一个一百多年前就发现的现象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那就是“群体智慧”(wisdom of the crowd)。群体智慧是说,一个群体的决定和认识之总和会比一个专家更接近现实,即使这些人对那个问题并没有深入的知识。但这有个前提,就是这些人的思考是独立的,没有一个共同的偏向。所以,要发挥民主制度的优势,就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专家的意见可以参考,但不能放弃自己的视角和经验。
前面说到,知识分子在公众论坛上的文章没有同侪评审的制衡机制,所以不但其学术质量没有保障,而且给了作者煽情和采用种种非学术的论辩技巧的动机。所以我们对这类文章要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去读。首先要核实事实,特别是对于出乎意外的结论。很多时候,这种文章会引用研究报告来支持自己的立场。但那些报告或者并不能得出所转述的结论,或者在定量层次上很弱(如我前面提到的关于选民教育水平的调查)。即使对于研究报告,也不能只看结论而要看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细节可以告诉我们结论的可靠程度。例如以前谈到过,计算通货膨胀率的细节会影响到关于贫困问题的重要结论(《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10061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525280.html )。
对于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章,我心目中的可信度依次如下。首先经过同侪评审的文章,其次是未经同侪评审但由有名的单位或个人发表的学术性文章。再次之的是思想库的白皮书,最后是报上的专栏或评论文章。另外,非党派政府机构(如国会预算办公室,人口调查局,联邦储蓄银行等)也会发表一些数据和分析文章。我对这些也比较信任。对于明显有偏向的文章(如总统办公室发表的),也不是绝对不能用,但对其事实和逻辑要更小心地核对。现在有不少“事实核查(fact
check)”的网站和博客,可供参考。当然这些网站也大多有政治偏向性,但它们至少提供了进一步核查的线索。
作为外行,我们也许无法检验每篇文章的专业知识,只能对作者的可信度作个判断。对我来说,有两种作者我要怀疑的。一种是对待有理有据的质疑不回应,依然故我的,一种是在我所知道的事情上犯低级错误的。这样,就可以筛选掉一批文章了。另外,知识分子持有一定政治立场是正常的,也是他们的权利。但是据我一般观察,政治倾向比较强的人,其文章通常议论多,证据少。而且证据的选取偏向性强,很明显的反面证据也能视而不见。所以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不会优先读他们的文章。
知识分子往往以远离常识,标新立异为荣。但我们却不能轻易放弃了常识。有了常识作参考,就有了对抗误导的一个工具。例如,对于国家的经济状态如何,有各种统计数据和理论,足以把任何外行弄得晕头转向。然而,当年里根竞选时,提出“你比四年前过得好吗?”这就是常识的强大力量。当然,常识也有它的局限性:它是基于个人的经历和体验,往往不能代表全局。但如果我们相信知识的分散性和“群体智慧”的力量,把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看成是百花中的一朵而不是绝对正确的定论,那么我们的常识就是有价值的,能对“群体智慧”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们自己的科学素养也让我们能在公共辩论中做出独特的贡献。我们不仅应该信奉“兼听则明”,而且也可以成为“兼听”的来源之一。发现公众言论中有不合事实,不合逻辑的地方就、该指出。对知识分子采取“信任但核实”的态度的人多了,那也就起到了一定的制衡作用,让他们有动力保持学识上的诚实。
总之,知识分子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完美无缺,天然正确的。他们是“思想”的制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但是由于他们的处境和个性的自选择,他们也有两面性和共同的思维偏差。所以我们不能让他们垄断了公共辩论,更不能让他们代替了自己的思考。知识分子的优势在于掌握知识,而且拥有话语权。但在今天的网络时代,知识和话语权都是没有谁能垄断的。我们大家都动脑筋,以自己的经验,学识来形成自己的立场观点,这个社会才更加多姿多彩,充满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