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习会 乏善可陈的成功和刻意为之的失败 作者: 未普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中一波三折,本周终于成行。令外界有点儿喜出望外的是,习近平最后居然会见了布林肯。这已经达到了一些西方媒体对布会习的奢望,称这就是成功。但是另一些舆论认为,布林肯的北京之行糟透了。
对布林肯的北京之行不抱任何希望的人来说,布习会可能是一种最低标准的成功。美国国务院认为,启动对话本身就是一项成就。这对想和中国对话而无法对话的美国来说,见到习近平当然算是一种成功。但是,这种成功实在乏善可陈。现在我们看到,美中两国高层人物即使面对面地对话,依然各说各话,鸡同鸭讲,鲜有共识。 对美中交恶的原因,王毅、秦刚依然一口咬定,这全是美国的错。好像中国从来没有在南海建军事岛屿并骚扰其邻国、从来没有刻意让中国间谍气球飘进美国领土;好像它从来没有唆使中国学者学生在美国窃取美国科技,从来没有借孔子学院和新闻网络等大外宣手段出口中国模式;好像它从来没有在美国地盘设立中国警察站、从来没有在古巴竖起对美情报监听设施,等等。王毅对布林肯说,美国应停止炒作中国威胁论,可是中国政府是否应首先停止自己的上述威胁行为呢?在这个问题上,双方无法有共识。 王毅和秦刚的说法实际上反映了习近平的对美外交思维。习近平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罕见地指名道姓地痛批美国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实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习近平的言外之意是,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都是美国打压和围堵造成的,试图把中国老百姓的不满引向美国。习近平会见布林肯时又以教训的口气说,美中任何一方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对方,更不能剥夺对方正当发展权利。他希望美方采取理性务实态度,同中方相向而行,共同努力,让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 “让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听起来不错,似乎习近平想要采取实际行动改善日趋恶化的美中关系了。但是当布林肯提出恢复两国军队高层沟通渠道时,习近平断然拒绝。这不由得让人怀疑,习其实并不想让美中关系改善。他只是喜欢那种“你需要的,我偏不给你”或者是“你有求于我,我偏拿你一把”的那种感觉,一种十足的小家子气,以小算盘、小动作来算计如此重要的大国关系和大国议题。至于中国老百姓因为他的愚蠢决定受到多大影响,他根本不在乎。 为避免两国走向热战,恢复两军高层的沟通渠道,是布林肯此次访华最需要的结果,故被称之为“重中之重”,但却因为习近平的拒绝而化为泡影。这恐怕是布林肯北京之行的最大失败之处,也可能是习近平的刻意为之,本意就是不想让布林肯此行有所斩获。可以预计的是,恢复两国军队高层沟通渠道,短期内基本无望。而两军高层断了沟通的管道,是非常危险的事儿。前不久在南海和台海发生的两国军机和军舰几乎相撞的冲突,事前难以避免,事后难以管控,和两军高层断联关系极大。为此,美国军方无比焦虑,中国军方则老神在在。如果任凭这类的擦枪走火事件发生,热战的爆发终会成为大概率事件。 正因为如此,布林肯的北京之行被美国国内一些舆论骂的狗血淋头。为了让布林肯访中,拜登政府绞尽脑汁,压下让中国政府暴怒的气球事件调查和古巴监控站的消息。这让共和党人愤怒至极。有共和党人甚至批评布林肯的北京之行破坏国家安全,威胁要传他到国会作证。还有人说,布林肯之行显示美国精英在习皇帝脚下卑躬屈膝,却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公关胜利。 至于美中关系的失控,是否会因为布习会而有所缓和,很难让人看好。因为习近平似乎对此并不真正感兴趣。
最危险的美国国务卿——笑面杀手布林肯传 欢欢的牛油果 魔幻传记 2021-11-05 17:31 【一】不一般的童年 1971年,9岁的布林肯遭遇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危机。 那一年,他的父亲和母亲离婚了。 他的父亲唐纳德·布林肯是匈牙利裔犹太人,是一名那个时代稀缺的风险投资家,那时候的硅谷初具雏形,布林肯的父亲果断押宝在新兴的半导体行业,他坚信用沙子做成的硅片能彻底改变世界。由于事业心太重,无心顾及家庭,他与布林肯母亲的隔阂越来越大,最终选择了和平分手。 布林肯的母亲出身在纽约的一个中产家庭,卫斯理女子学院毕业,知书达礼,温文尔雅。 布林肯从小就是一个温和但却异常坚韧的孩子,他从不轻易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只要认准的事就会坚持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优越的家庭条件让他就读了纽约名校道尔顿学校(Dalton School),学校校规严厉,特别注重孩子们的演讲能力和领袖气质的培养,布林肯在学校里的表现不算耀眼,没人知道这个安静的孩子内心深处藏着怎样的一座火山。 父母的离婚让他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了。对于这个情感细腻敏感的孩子,他一时无法接受家庭的破碎,虽然没有在脸上流露出这种悲痛,但母亲知道自己儿子内心的翻江倒海。 夜晚的时候,他经常在草坪上躺着看月亮,直勾勾的看,一直到夜深人静,他酣然入睡在了草坪上。母亲把自己的儿子抱回了家。 她很担心儿子会出现心理问题。幸运的是,这个时候布林肯的妈妈又谈了一个男朋友,皮萨律师,他就像一束燃烧的光,改变了布林肯的一生。 皮萨的人生比金庸小说都跌宕起伏,他生于德国,由于是犹太人,他在十三岁那年被关进了慕尼黑附近的达豪集中营,这是纳粹建立的第一座集中营,素以拿活人做各种奇怪的实验而闻名,比如把犯人的衣服扒光泡在冰水里,测量心跳血压,直到犯人被冻死。把犯人关在加压舱里,测试普通人的耐压能力,直到被测试的囚犯眼珠爆裂。甚至有时候还会做活体解剖实验,囚犯凄厉的惨叫声响彻集中营。 十三岁的皮萨还不完全理解什么是恐惧,被关了一段时间后,瘦骨嶙峋的他又被转移到了奥斯维辛。 德国学者阿多诺说过:“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看过《辛德勒的名单》的小伙伴们都知道,那部电影就是按照奥斯维辛的真实历史拍摄的。 阴冷且带着血腥味的空气,高大的焚尸炉烟囱,灰色的建筑和天空,莫名其妙就消失不见了的周边人,牵着狼狗的凶狠党卫军。 这一切让皮萨终身难忘,少年迎着恶风生长,从此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奇异的种子。 1945年,皮萨16岁,被解救时是已知年龄最小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者。 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皮萨的双亲早就失踪在了奥斯维辛,他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但集中营的恐怖早就让他忘记了悲伤。他开始在欧洲流浪。所幸不久之后,他的一位美国远亲通过美国军方找到了皮萨,于是他来到美国,在亲戚的资助下,开始了学业生涯。 他极为努力,集中营的经历让他倍加珍惜每一次人生机遇,最后竟然考上了哈佛大学,一直读到法学博士毕业。 冷战时期他主张美俄共存,经贸往来。他认为如果让苏联游离在主流世界之外,只会增加彼此的不信任感,第三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他的言论引起了肯尼迪总统的重视,并被聘为总统的特别顾问。 在白宫的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人脉,纸牌屋里的大佬们在台前的人模狗样和背后的狗苟蝇营,也让他尽收眼底,这段履历成了他思考国际政治问题的数据库,并深刻影响了日后的布林肯。 小布林肯在需要父爱的时候,少年即丧失双亲的皮萨对他呵护有加,视如己出。扮演了一个慈父的角色。 他和小布林肯讲述了自己在集中营的遭遇,小布林肯时常沉浸在那段灰暗的历史,反复追问皮萨人性为何会如此阴暗,从此他对希特勒的纳粹集权深恶痛绝。 皮萨还和他讲述白宫的逸闻趣事,风流倜傥的肯尼迪总统,走路像小跑说话像高音喇叭的牛仔副总统约翰逊,喜欢招摇嘚瑟的第一夫人杰奎琳。这些各有特性的白宫掌权者们,以一种鲜活的形象晃动在小布林肯眼前。 小布林肯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白宫一员,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舵手之一。 没人知道他内心藏着怎样的一座火山。 (肯尼迪与杰奎琳) 【二】风华正茂 由于继父皮萨被调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小布林肯和母亲随着继父到了巴黎。 所以小布林肯的成长经历里深深打上了法兰西的烙印。 法国人看起来浪漫,实则骨子里有股子楞劲,他们总是能凭着一腔热血干砸所有事儿。曾经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被他们搞成了断头台杀人秀,最后连刽子手们都感到了恐惧,每个人都在担心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于是马上合起伙调转枪口干翻了罗伯斯庇尔。 去年新冠疫情闹的最凶的时候,法国人为了抗议政府管制,集体把口罩撕掉,举着大旗上街游行。乌泱泱的人群一闹就是大半夜。 我在视频里看着这帮人都为他们捏一把汗。可人家毫不在乎。对于法兰西人来说,死亡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能上街抗议。要知道,人家和教会明争暗斗了一千多年才获得这份抗议的权利,所以他们格外珍惜。 布林肯一直在巴黎读到中学毕业,他从一个内向柔弱的孩子,渐渐长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翩翩少年。 他擅长打曲棍球,团队意识极佳。还曾偷偷溜出家和一个姑娘去看滚石乐队的演出。他疯狂的喜欢上了写作和阅读,尤其擅长写诗,学校里的巴黎妹子们热辣辣的眼光把他的脸灼烧成了粉红色。 更重要的是,继父皮萨经常带他参加派对,继父社交圈的牛人们太多了,都是联合国以及欧洲各国的名流政要,聪明漂亮的布林肯特别招人喜欢,他的见识和格局一下子就上了几个维度,将大多数同龄人远远甩在了身后。 1981年,布林肯考入了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是美国特权阶层的摇篮,它每年只招生1000——1200名学生,且预留相当一部分名额给全球权贵政要或者校友的子女。 布林肯能考入哈佛,除了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还有继父在哈佛的影响力,入学之后,他不但是学生日报《哈佛深红报》(Crimson)的编辑,还与他人合作编辑文学周刊《做什么》(What is to be Done)。 在哈佛这样一个全球学霸云集的大学,布林肯也算最耀眼的一个,虽然他主要攻读法律专业,但他对文学艺术,音乐,摄影等专业的涉猎也不浅。这些艺术素养成了日后布林肯在白宫如鱼得水的法宝。 他毕业后初到白宫的时候,正赶上克林顿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伯杰卸任,布林肯仿照星球大战主题,把平日录制的白宫工作人员的视频编辑成一部告别视频送给伯杰。伯杰当场飚出一串泪。以后逢人就夸布林肯。由此事也可见布林肯情商之高。 这个世界绝没有白费的辛苦,只要努力的方向是对的,终究有春暖花开的一天。 1988年,布林肯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是《盟友对抗盟友:美国、欧洲及西伯利亚石油管道危机》,也正是这篇文章,为他日后去白宫工作留下了伏笔。 这是一篇震动欧美政坛的大作。
(哈佛大学) 【三】惊风破浪 1982年,前苏联,远东地区的乌连戈伊 - 苏尔古特 - 车里雅宾斯克天然气管道发生了强烈的爆炸, 巨大的爆炸甚至引发了一场微型地震,夜晚的天空一度被照的亮如白昼。 美国的侦察卫星一度以为苏联又在试验新型核炸弹,但美国军方却搜集不到核爆之后的电磁脉冲,据五角大楼估计,此次爆炸的威力相当于3000吨TNT炸药。 难道苏联是在试验新式武器? 关于爆炸的新闻立即在欧洲媒体飞传开来,再加上媒体的夸张和想象。立即让欧洲政要们坐卧不安。 但美国人却出奇的对此事缄默不言。 冷战时期,对苏联最畏惧的其实是西欧列强,尤其是法德两国,从地缘的角度来说,苏联的核武器分分钟可以毁灭欧洲,但却很难对隔着半个地球的美国构成实质威胁。 恰在此时,法国情报部门招募了克格勃叛逃特工弗拉基米尔·韦特罗维,他提供了另一种说法。 原来,苏联的科技成果虽然出了不少,但大部分是西方技术的复制品,为维持苏联的技术优势,苏联在西方布下了庞大的工业间谍网络。 美国中央情报局岂是吃素的? 于是他们想出一招来对付苏联:通过对苏联出口隐藏技术缺陷的工业芯片来搞破坏。 当时,苏联正在积极修建跨西伯利亚通往欧洲的输油输气管道。中央情报局将一批动过手脚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卖给了苏联。这些系统的计算机模块中安装了有缺陷的芯片,并且没有配备冻土地带特有的紧固混凝土环。而且这套系统经受住了苏联的严格检查。 起初,系统表现很正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天冻土融化,缺乏混凝土环固定的管道慢慢浮了起来,带有缺陷的芯片也很配合的发出错误指令,于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管道终于发生了巨大的爆炸。 法国总统密特朗知道此事后,立即勃然大怒。指责里根做事不地道,苏联的天然气是输往欧洲的,美国人这样搞,事前也不吱一声儿,这特么根本不把欧洲盟友当回事儿。 里根却有些懵逼,他说这类指责简直是子虚乌有,难道你密特朗认为苏联人是菜鸡吗?他们连这么简单的Bug都找不出来? 至于维特罗夫,他于1982年被苏联执法机构以叛国罪被处决。 总之这件事最后就成了一桩悬案。但却给美欧关系撕开了一点点裂隙。 布林肯的博士论文《盟友对抗盟友:美国、欧洲及西伯利亚石油管道危机》(Ally Versus Ally:America,Europe and the Siberian Pipeline Crisis,1987年出版)就是论述此次事件的。 布林肯提出用“价值观外交”来弥合美欧盟友关系,价值观优于利益,美欧的价值观互信是压倒一切的准则,如果偏离这个航向,美国和欧洲因为五毛钱就互相埋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布林肯的文章引起了美欧政要的重视,从此“价值观外交”成为西方智库的重要概念。 1993年,在继父皮萨的引荐下,布林肯出任负责欧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斯蒂芬·奥克斯曼(Stephen Oxman)的秘书,由此开启其从政生涯。 1999年晋升为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欧洲事务的高级主任。 2001年共和党人小布什就任总统后,布林肯任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新美国安全中心研究员。 2002-2008年他在国会工作,任民主党参议院外委会办公室主任,期间参与制定了国会对伊拉克、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政策及应对达尔富尔问题、伊朗核危机等。当时拜登是外委会民主党首席议员(后任外委会主席)。他俩的交情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2008年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布林肯于12月出任副总统拜登的国家安全顾问,直至2013年。 在奥巴马与军方在阿富汗战略问题上发生分歧时,布林肯坚定地站在奥巴马一边,赢得了老板的信任。 2013年1月25日,奥巴马任命布林肯为总统副国家安全顾问,主要负责中东事务,包括召集国安会副部长级会议。 2014年底,奥巴马提名布接任常务副国务卿一职。 布林肯是个管理大师,他只对关键决策进行拍板,具体事情就完全交给手下人做,赏罚分明且富有人情味,凡是和布林肯打过交道的人几乎都对他赞誉有加,在白宫这样一个精英撕逼小圈子,这是非常难得的。 他就像一管粘合剂,将志同道合者粘合在一起,为将来的雄心壮志提前做了团建。
只盯着短期利益的人,得到的只会是面包,凡盯着长远利益者,必得到整个世界。童年时代在心里埋下的那颗种子,终于到了茁壮成长的一刻。 (法国总统密特朗) 【四】渔夫帮 每年初春,在科罗拉多州的滑雪胜地阿斯彭镇,来自全世界46个国家的一万多名企业政治界名流,陆陆续续汇聚于此,召开一年一度的阿斯彭年会。 其中有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纽约证券交易所前主席兼CEO威廉·唐纳森、国际法庭庭长小和田恒,博思艾伦咨询公司高级顾问保罗·安德森、花旗公司总裁布拉多克、华特迪士尼公司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艾斯纳、高盛投资公司资深顾问布鲁克斯,等等。 看着这份名单,你就该知道阿斯彭学会的会员有多大的世界影响力。 阿斯彭学会(The Aspen Institute)由芝加哥的美籍德裔商人沃尔特·佩普克(Walter Paepcke)创立,最初只是为了纪念德国大文豪歌德200周年诞辰。后来拓展为研究价值观和人类的政治经济等领域。 阿斯彭学会从初期设立阿斯彭人文奖,到1970年设立人道主义政治家奖、1984年设立公共服务奖,分别对应着学会的人文研究以及国家与社会两个层面的政策研究。 发展到今天,阿斯彭学会已经是一个国际政策研究和交流机构,一个影响全世界的高级智库。相比大名鼎鼎的布鲁金斯智库,阿斯彭学会低调很多,但它的影响力却远超前者。布鲁金斯以捍卫美国利益为己任,而阿斯彭学会的触角已经抵达了全球的权势圈。 其三位核心人物均是企业家或大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创始人、第一任理事长沃尔特·佩普克是工业企业家,创办了美国集装箱运输协会;1969年任理事长的约瑟夫·斯莱托曾在司汤达特石油公司从事经济学研究,在福特集团任国际部长;现任理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是沃尔特·艾萨克森,曾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总裁。 阿斯彭学会更像是一个政商高级俱乐部,华尔街大佬们和全球政要勾兑的平台。 外界将其视为华盛顿行政、立法及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又称之为“影子内阁”。 2016年3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由阿斯彭学会组织、18名美国国会参众议员组成的访华团,并同他们对话座谈。 白宫有其特有的纸牌屋圈子文化。想要在政界混到风起云涌,要么有常春藤名校的校友资源,要么出身于政治世家。民主党和共和党建制派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所谓两党互相攻讦,大多数情况是在玩平衡木游戏而已,妥协与折中是永远不变的主题。像特朗普这类政治素人,如孙悟空般大闹白宫,打破了既有的政治平衡和权贵生态,不被搞下去才怪。 当布林肯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参议院外委会任职时,他的生父唐纳德 布林肯也由硅谷重返政坛,当上了美国驻匈牙利大使,他的养父皮萨也混成了好莱坞巨星们的御用律师。 此时的布林肯,借助家人的力量,再加上自己的勤勉努力,很快和一帮华盛顿要人处成了亲兄弟。 如时任总统副国家安全顾问的斯坦伯格、国务院办公厅主任多尼隆、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坎贝尔等,美国第66任国务卿康纳莉 赖斯,中情局长布伦南等都与布林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每年去科罗拉多参加阿斯彭战略年会时,都利用闲暇时间结伴去钓鱼,因此被称作“渔夫帮”(The Trout Fishers)。 “渔夫帮”是阿斯彭协会里的当朝权贵代表,借助阿斯彭协会这个国际平台,“渔夫帮”们早已与全球权贵和华尔街达成了利益勾兑和默契。他们想要的是“渔夫帮”在白宫的影响力,而“渔夫帮”也获得了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更好的维护了自身利益。 奥巴马掌管白宫后,这几位人到中年意气风发的朋友,都相继进入白宫或国务院担任要职。为布林肯将来入阁国务院织起了一个密不透风的权势关系网。 (阿斯彭镇) 【四】杀手本色
美国的国务卿大体相当于中国的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实际权力比表面的职位更大。 作为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大兵驻扎在哪里,美国军舰行驶到哪里,哪里就是美国自认为的势力范围。 所以美国国务卿相当于大半个地球的大内总管。 在历任国务卿里,布林肯最欣赏克林顿时代的奥尔布赖特,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的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不但没有胭脂气,而且浑身冒着热气腾腾的杀气。 作为布拉格土生土长的犹太人,纳粹铁蹄踏来的时候,奥尔布赖特一家人急匆匆逃往了伦敦。 有一次,德国战机在奥尔布赖特所住的防空洞周边扔下一颗炸弹,但却没爆炸,六岁的小女孩爬出防空洞摸着炸弹嘻嘻嘻嘻的笑,她爸爸吓的差点尿裤子。等拆弹专家把炸弹拆除之后,才发现里面根本没有炸药,只有一张捷克工人写的小纸条:“放心吧,我们制造的炸弹永远不会爆炸”。 奥尔布赖特从小就这么生猛。 1999年科索沃危机时,白宫一堆男人一本正经讨论要不要动武,奥尔布赖特当场拍了桌子,这特么还要讨论吗?F117战机是生锈的铁壳子吗?美国大兵是纸糊的吗?干就完了。 结果美军轰炸了中国大使馆,惹了一场严重的外交危机,奥尔布赖特就此淡隐江湖。 在奥尔布赖特之前,美军有越南战争的切肤之痛,海湾战争的老兵们也力主能不战就不战,军事保守主义在五角大楼很有市场。但奥尔布赖特上任后,一改美军的保守气息,美军开始了新一轮的军事攻势。 布林肯深受奥尔布赖特“干就完了”思想的影响,他把军事攻势视为杀手锏。 2021年1月26日,安东尼·布林肯宣誓就任美国第71任国务卿。在接受国会质询的时候,他当着所有国会议员的面讲述了继父皮萨在集中营的故事,讲到最后,布林肯眼含热泪,阐述了其外交思想的核心:美国必须扮演防止残暴的道义角色,坚定的坚持对外干涉原则。 至于何为“残暴”,当然最终解释权在布林肯口里。 布林肯矢口否决了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他认为特朗普到处乱打一耙的外交手段只会让西方盟友分崩离析。他坚持用自己当年首创的“价值观外交”理念对待盟友,只要世界规则的制定权在美国手里,就应该充分信任盟友,各司其职,共赴危难。 毕竟,美国无法独自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 上任国务卿后,在白宫国安会会议上,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超级大国不使诈”(Superpowers don’t bluff),赤裸裸表明自己不懈使用武力的观念,如果美没有意愿动用武力,就不能以动用武力相要挟;而一旦表示不排除动武,就代表着有动武的决心。一战到底。 布林肯是有名的工作狂,且极为谦和低调。在白宫任职期间,他从不轻易接受媒体采访,必须公开讲话时,多是反映其老板立场,被《华盛顿邮报》誉为华盛顿几十年来最完美的职员。 但在一次讨论美军战争得失的白宫会议上,和稀泥总统睡王拜登说美国不应该介入当年的利比亚战争,他竟然罕见的打断老板拜登的讲话,直接阐述美国对利比亚动武的理由。让拜登迷楞了老半天。 只要涉及对外战争,看起来温文尔雅的布林肯登时就像变了一个人,这时候的他更像是一个举着RPG火箭弹,不畏生死的战士。 前参议员特德·考夫曼(Ted Kaufma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度说漏了嘴,建议媒体应多关注布林肯,称“这家伙是个人物,他才是白宫的隐形操纵者”。 的确,布林肯和他的“渔夫帮”朋友们已经成了白宫的真正主宰。拜登只负责不分白天黑夜打瞌睡就可以了。 (拜登 ,布林肯,赖斯,克里) 【五】唯一的对手
美国是靠清教徒们一手拿着火铳一手拿着圣经建立起来的。 一直到现在,西部牛仔都是影视剧里拍不烂的题材。没办法,美国人就好这一口。 人家骨子里刻满了尚武精神和商业冒险精神。 冷战结束,最大的赢家并不是美国,其实是俄罗斯。苏联那个烂摊子早该倒架了,俄罗斯当然犯不着用成批的AK47和米格战斗机换取一堆狐朋狗友,守着开采不完的石油和天然气喝伏特加不香吗? 但美国可就有点失魂落魄了,很简单,突然之间没有敌人了,真特么落寞。 中国的迅速崛起,让白宫和五角大楼的精英们兴奋异常,他们终于找到了唯一的对手。 从奥巴马时代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到《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无一不是以中国为假想敌。 对于美国来说,可以忍受一个大国的和平崛起,但无法忍受国际规则的最终解释权移位。这才是美国身怀利刃行走全球的关键。 布林肯目光扫过之处,有三件事让他如鲠在喉。 一是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布林肯认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美“新丝绸之路”计划严重冲突,中国用利益绑架中亚国家,将会给美国的地缘平衡带来危机。更要命的是,在促进工人权利、环境保护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亚投行有一套自己的规则与标准。布林肯为代表的渔夫帮视美国规则为唯一的奶酪,显然,他们对一带一路和亚投行严重不满。 二是南海事务,早在2015年5月,布林肯在雅加达会议上就严厉批评过中国,他认为中国在南海的大规模建设行动威胁地区和平与稳定。6月26日在新美国安全中心讲话时,布林肯甚至将中国在南海的举动与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的行为相提并论。 真是咄咄怪事,南海是中国的地盘,而乌克兰东部地区的主权本就属于乌克兰,中国在南海搞建设是内政,俄罗斯出手乌东地区是干涉别国,这能相提并论吗? 布林肯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岛链计划,不惜撒下巨额援助资金资助南海相关国家,用以抗衡中国。并且频频出访东亚和东南亚,不断强调美国重塑同盟与伙伴体系、与中国激烈竞争的决心与能力。 他曾经在美国国会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气势汹汹的说:我们和盟友一致反对这些违规行为”,“中国和所有声索方应停止填海造岛活动,依法解决它们的分歧”。他进一步指出,美国的对策是“利用美国绝无仅有的能力,调集力量对抗共同威胁,领导国际社会加以应对”。 三是台湾问题,他曾经以常务副国务卿的身份破格接待台湾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完全不顾中国的反对。蔡英文2015年6月访美期间,不但得以进入国务院,而且获得与布林肯晤谈的机会,打破美方接待台湾“总统”参选人的规格。 台湾作为东海通往太平洋的门户,是美国第一岛链战略最重要的一环,布林肯和渔夫帮们是断然不会放弃的,依布林肯的“笑面杀手”本性,他越是态度平静的表态,越是意味着美方不可改变的战略决心。 对于中国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估这个温文尔雅的坚硬对手。 布林肯如今作为国务卿与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搭班子,两个人都是“渔夫帮”成员,对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协调工作轻车熟路,可以大大减少国务院与白宫及其他涉外部门的决策内耗。 然而,这一点恰恰是最危险的。 正如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曾告诫的,危险在于“当所有人都想的一样时,没有人会认真思考”。 由这样一群世界观相似、对美国主导世界时代有着怀旧情绪的人来主导对外政策,极容易陷入“集体迷思”。一旦缺乏了不同的声音,战争就极易变成他们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
尽管驴象两党的对抗日渐激烈,但在中国问题上,两党难得的保持了一致。自由派智库和保守派智库同时将美国与中国的对抗称为“后冷战时代”。 对于这个名词所潜藏的含义,不言自明。 眼看就要面临2022中期选举,面对节节下降的拜登支持率,布林肯们会不会在外交攻势上更加咄咄逼人? 无论何种情形,我们绝不能低估这个看起来温文尔雅男人的韧性与爆发力。 毕竟,他和奥尔布赖特用着同一个口头禅:“干就完了”。 ========================================
一觉醒来,湾湾安全了!
现在向大家特别推荐一部关于武汉封城所拍摄的短片,一共九集。我已经全部看完,其中看到第七集泪崩了……。因为封城,因为没有车,普通看病出院的一对老夫妇,老爷爷推着老婆婆准备走3小时才能到家。这场天灾,让无数普通百姓去买单,想想人类是多么脆弱。但在灾难来到时,又涌现一大批志愿者,折射出人类的大爱。
武汉年轻人自己拍的纪录片《封城日记》,非常优秀,国际获奖水准。 目前拍了九集,以下: 第一集1/23 http://t.cn/A6PC0DMZ 第二集1/25 http://t.cn/A6P5mpiK 第三集1/26 http://t.cn/A6PchQdS 第四集1/27 http://t.cn/A6PNHJXF 第五集1/29 http://t.cn/A6PXc4St 第六集1/31 http://t.cn/A6PNLlzS 第七集2/2上传 http://t.cn/A6PWaz6v 第八集2/4上传 http://t.cn/A6PR7M6q 第九集2/6上传 http://t.cn/A6P36QOg 说明:此短片制作者是个武汉青年,非常优秀,毫无作秀吸睛!却让人目不转睛地看完。真诚、深沉、自然、流畅,没有高昂的背景音乐,没有煽情的解说,没有摆拍,宁静平静的镜头里却记录了无法演绎的一段武汉历史《封城》。大家一定要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