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字眼。它支持着我们绝大部分的日常活动。假如没有“习惯”这个东西,我们早上起来就要面临无数的决定:先穿哪只袜子,先刷牙还是先刮脸,早饭喝咖啡还是果汁。。。这样我们将寸步难行。但可别以为习惯只管这些“小事”。我们的行为方式,是工作狂还是逍遥派,住城市还是郊区,是否保持锻炼,是否吸烟喝酒。。。很大程度上都是习惯使然。所以,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的方法,就是很多人所孜孜以求的了。 《纽约时报》记者杜黑格(Charles Duhigg)2012年出版的《习惯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是第一本试图在科学基础上认识“习惯”的大众读物。它出版后受到热烈追捧,在《纽约时报》畅销榜上呆了至少37周,并被译成31种语言。 其实仔细说来,“习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东西。从个人层次说,习惯可以是很简单的日常动作如走路,开车,系鞋带等,也可以是比较复杂的一系列行为,如去贩物机买零食,饭后阅读等。甚至是更高层的思想活动如认知定式,思考偏见等也可归为习惯。在组织层次,有规律重复的活动如每周的教堂聚会,以及组织成员间互动的模式(我们通常称为“文化”的东西)也可以从“习惯”的角度来认识。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习惯”并非只是行为学层次上的描写,而是有神经学上的意义。当老鼠开始学习一个新的行为时,整个大脑的很多部分都参与分析信息和作出决定。但当这个行为不断重复而变成习惯后,相关的脑活动就基本局限在较原始的脑部位基底核(basal ganglia)。人的大脑也有类似的现象。大脑受损的病人可能完全失去了短期记忆功能,但却能学会和保持比较复杂的习惯,如从街上走到自己家,尽管他的意识里对此过程一无所知。这些观察都说明,“习惯”行为和通常意识控制下的行为在脑部活动上是不同的。“习惯”在神经科学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现象。 一般来说,习惯行为有三个部分:诱因,程序和奖赏。诱因是一个或一组事件,它启动了习惯的“程序”。而“程序”就是在习惯控制下的行为。它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奖赏是行为结束后外界提供的奖励。有了奖励,大脑才会保持和加强这个习惯。我们要驾驭习惯,也就从这三个环节入手。 要建立一个新习惯,就需要设定“诱因”和“奖赏”这两个外界因素。例如刷牙,需要有“牙齿需要清洁”这个主观需要作为动力,这就是诱因。而牙膏中故意加入了轻微的刺激剂,让人使用后嘴里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认为是“清洁”的效果。这两点被人接受后,中间刷牙的“程序”就容易生存了。另一个例子是:有公司发明了除去房间异味的非常有效的喷雾剂,但不论如何宣传其效果,还是没有多少人使用,因为人们本来没有除味的习惯。后来公司通过广告引导人们在每次吸尘后就喷上一些,并在喷雾剂中加入“清新”的香味作为“奖赏”。这个做法有效地推广了产品。这种借助现有诱因的做法其实很普遍。例如,建立和保持运动习惯的一个诀窍就是将运动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事联系起来。例如早晨起来就运动,或者每次去购物就到体育馆去,等等。 而要去掉一个旧习惯,光靠意志力来制止“程序”行为是不够的。实验表明,老鼠在习惯行为停止很久后,一旦旧的诱因与奖赏出现,旧习惯马上就恢复。所以更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个新的,无害的“程序”来取代旧习惯。例如,假如你想除掉每天下午去吃零食的习惯。你发现诱因是下午某一个时间。而奖赏是离开座位换换脑筋。这样的话,你可以建立一个新的习惯:每天到了这个时间就出去和同事聊一会天。你能得到同样的奖赏,但没有吃零食的害处。这样旧习惯就不会卷土重来了。当然,找到真正的诱因与奖赏并不容易,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感受作比较长期的记录和分析。这方面需要侦探般敏锐的观察和推理。 有时,一个人需要对现有生活有个大改变,也就是同时改变很多习惯。这种时候,一个有效的做法是着眼于某个“关键习惯(keystone habit)”。关键习惯的改变可以带动其它变革。那么什么是关键习惯呢? 首先,它是容易改变的。也许是它所需要的努力和代价都不大,例如开始每天读一段书。也许是你有很强的动力去改变它,例如为了健康而戒烟。关键习惯的改变这件事本身并不一定对生活有重大意义。但它是一系列改变的开头。 那么关键习惯的改变为什么会带动其它改变呢?因为它为新的习惯建立了一个平台。例如,建立了每天读一段书的习惯,然后就可以选择读书的内容来学习一个特定的知识。能否建立新的平台,也是选择关键习惯的一个标准。 关键习惯的改变还可能触发一个有助于其它改变的心态。例如,戒烟的成功会使人更关注健康,从而更有动力节食,锻炼等。所以分析了解自己的心态,也是选择关键习惯的重要一环。 改变习惯的另一个秘密是:在生活发生大变动时,最容易改变自己的习惯。所以商家热衷于发现怀孕的顾客,以种种优惠吸引她们来购物,希望这个习惯在孩子出生(生活变动)后能保持下去。我们自己也可以能动地运用这个现象。在换工作,搬家等生活变动时,借此机会对自己的习惯进行一次“大扫除”。在需要改变习惯时,也可以考虑从改变有关的生活作息程序着手。 除了个人外,一个组织也有其习惯。我们通常说“组织文化”,就是说一个组织有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也有“习惯”的特征。例如,它们不是每次都经过理性的对策选择而是遵从前例或遵从多数人的做法。这些行为模式也有相应的诱因和奖赏。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对待习惯的策略来对待组织文化。例如,要想发动一场社会运动的话,最有效的方式不是从头做起,而是借助现有的诱因和奖赏。如在教会聚会中宣扬自己的主张。 其实,“习惯”问题是一个更大框架中的一环。这个框架就是下意识。我们都知道下意识对我们的决定和行动有很大影响。但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让我们对下意识有了更为具体深入的了解,发现以前对它的估价仍然不足。习惯就是在下意识层面上的。对它的了解与对下意识的了解是密不可分的。与“习惯的力量”几乎同时出的一本书《隐身大脑》(Incognito: The secret lives of the brain by Divid Eagleman)是专讲下意识问题的大众读物。这两本书可以对照看。 其实,,《习惯的力量》并非一本“如何驾驭习惯”的励志读物。作者借助“习惯”这个吸引眼球的话题介绍了关于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很多故事和掌故,可说是一本饶有兴趣的科普书。作为记者,杜黑格的笔法细致流畅,讲的故事很引人入胜。不管从实用,好奇还是娱乐的角度,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