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填补肯尼迪参议员逝世后留下的席位,麻省将在下周二投票选举新的参议员。这场选举吸引了全国的注意力,民主党大佬包括前总统克林顿和现总统奥巴马都亲自前往站台。其背后的原因却有点不可思议:这个席位落入谁手,关系到健保法案能否通过和国会未来的政治格局。一个民主国家,政治决策理应由大多数选民说了算。怎么会由一个参议员席位而定乾坤呢? “一票定乾坤”的事以前也发生过。最著名的就是2000年的总统选举。高尔和小布什在全国选举中旗鼓相当又因为佛罗里达计票中的技术问题相持不下,结果由最高法院以5比4的投票决定停止重新计票,从而把小布什送上了总统宝座。这件事被很多人看成是美国民主制度的笑话,称之为“九个法官选出总统”或“最高法院一票决定选举结果”。其实在我看来,那件事却不是太离谱。当时已经经过全国投票,两名候选人都得到差不多一半的选票。在这种情况下,不管谁做总统,都可以说是代表了民意。当然最后总要有人决定,也许由最高法院决定不合适,但不能说他们凌驾于民意之上。这就像足球比赛平局时罚点球决胜一样。凭什么一个踢球的和一个守门员就能决定整场比赛胜负?因为前面的比赛已经证明两队实力相当了。 但是这次不同。首先,这个选举的重要性不在于两个候选人的具体立场政见,而在于他们的党派。其次,其实这个席位并不改变参议院民主党占多数的局面,但却对未来的投票至关重要。这就是比较离谱的事了。其中原因,就在于美国目前的党派政治现实。美国基本上是两党制,民主党和共和党政客除了代表本选区的选民外,还依赖于本党在人脉和财源上的支持,所以也需要按照本党的利益行事。为了本党的政见奔走呐喊也就罢了,有时还为了不让对头得到政治功劳而故意阻碍某些提议,宁可让对国家有益的事情泡汤。而在参议院有一个独特的规定:任何一个参议员都可以无限期地拖延一个议案的通过。他只要占住讲台不停地说话,就能阻止投票了。这就使得少数党可以做到“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种成为Filibuster的战术近年来被频繁使用,以至于大家都省去了“不停说话”的麻烦,只要宣布进入Filibuster就行了。要克服这个阻碍,必须60票以上的多数决定进入投票程序。所以,多数派要真正做到主导政令,就需要60票以上的多数。而麻省的选举,就决定了民主党是否能保持这个“超级多数”。其实Filibuster的机制本来也不见得不好,因为它保证了多数党不能为所欲为,在重大问题上还是必须寻求共识。但是近几十年来,这个机制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党派之争。少数派不论大事小事都祭出这个法宝,来换取讨价还价的筹码。这样导致国会议事效率低下,扯皮严重。 对于这样的“党派政治”,民众早有微词。而多年来,“超越党派之争”就成了政客们拉选票的一个漂亮口号。当年小布什就津津乐道他当德州州长时与对头党议员合作的“政绩”。最近的总统竞选中,共和党候选人马侃也是以在党内保持“独立”而闻名。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更是在《大胆希望》的自传中把自己写成一个超越党派,走中间路线的“温和派”。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宣称“两党和谐”的小布什和奥巴马当政期间,国会的党派政治益发激烈。自从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国会所有重大议案都没有得到少数派共和党的支持。这次健保改革的法案更是如此。当年社安法案和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法案都得到了两党的支持。但这次的健保法案尽管做了很多折中,还是得不到共和党的一票支持。根据国会季报(Congressional Quarterly)的统计,2009年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党派政治最严重的一年。难怪民主党是否能保持“超级多数”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党派政治”其实反映了民主体制下更基本的一个问题。对于美国这样的大国,事事都靠直接的全民投票是不可能的。人民只能通过选出的民选官员间接地管理国家(这里涉及到“民主”和“共和”的区别等等,不在讨论范围内)。理想地说,这些民选官员应该代表了选民的利益。但实际上他们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团,他们需要继续当选,需要青史留名,需要掌控更多权利甚至谋求物质利益。。。选民就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失去了控制。在建国初期,国会议员们大多不是专职的。他们在一定任期后还会回到原来的职业上去。而今天,议员的职业就是议员。如果不落选的话,大多数都会做到退休。这样,华盛顿政客们的利益集团就更稳固,而与选民也就离得更远。而两党制更加剧了这个问题:民众只能在两党之间取其一。只要不离谱到让自己的支持者投向对方阵营,对于他们的不满就可以不顾及。 这次麻省的参议员选举变得如此重要是可笑的。它反映了华盛顿党派政治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但是另一方面,这次竞选也让我看到了希望。麻省是民主党占绝对上风的州。三十多年来麻省的参议员全是民主党员。在州政府和州议会中,民主党也占绝对多数。所以这次选举本来是没有悬念的。但是,共和党候选人布朗却得到了大多数无党派选民的支持,而在民调上接近对手甚至一度领先。最近的民调显示,65%以上的麻省选民自称无党派。而且很多民主党选民因为对健保改革不满,可能不会积极参与投票。如果这个现象成为全国的趋势的话,那今年十一月的国会换届选举就会和两年前很不相同了。无党派选民的增加也会鼓励其他独立的政治力量。近来有个名为“茶叶爱国党”(Tea Party Patriots)的组织就相当活跃。这是个立场保守的群众组织,主张回到建国初的小政府社会。它的兴起也反映了民众对于民,共两党的失望和不满。当然所谓“第三势力”在美国离成气候还差得很远。但是基层民众的参政在因特网发达的今天比以前要少了很多障碍。上次选举,奥巴马就得益于基层民众的支持才击败党内大佬,最终当上总统。然而他的支持者并不是死忠。今天很可能其中一批人会转向他的对手。“第三势力”的兴起与基层民众参政的活跃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也许能为美国政治注入新的活力。 回到美国民主制度:这个制度明显有很大问题,说“病入膏肓”恐怕也不过分。但是解决的药方是什么?我的看法是:如果在民主制度的框架内考虑的话,制度的改革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还是人。不是政客,而是你,我,他。 相关文章: 谁打败了麦卡锡?
文章评论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1-19 18:42:17
昭君: 刚刚消息传来布朗赢了。看来国会的戏又有新的一幕了。今年的中期大选也更有看头了。 ibeliue: 多谢来访!你说得太好了。权力和责任总是连在一起的。
作者:ibelieu
留言时间:2010-01-19 08:40:34
民主制度下:成也你我他;败也你我他。 独裁制度下:成也那厮;败也那厮。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1-18 18:10:21
Waiting for the result tomo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