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欧阳峰的blog
  以文会友,不亦乐乎!
网络日志正文
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中) 2012-01-11 18:59:40

二。穷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上一节介绍了美国制定贫困线的方法和关于这个方法的争论与建议。在这一节中,让我们看看贫困人群的真实生活情况。

2010年,美国有4千6百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历史最高水平。贫困率是15.2%。这是贫困人数的第三个增长年份。按种族看,非西裔白人,黑人,西裔和亚裔的贫困率分别是9.9%,27.4%,26.6%和12.1%。按年龄分,十八岁以下,十八到六十四岁和六十五岁以上的人群,贫困率分别是22.0%,13.7…%和9.0%。下图显示了贫困人数与贫困率的变化历史【一】。

在贫困线附近,我们还可以把人们按收入更细地划分。2010年,美国有6.7%的人的收入少于贫困线的一半,有33.9%的人收入少于贫困线的两倍【一】。在美国的政治语言中,常常把生活在贫困线以上但仍然很穷的人称为贫穷工人(working poor)。他们也是政府扶贫的对象。

虽然美国贫困的人数相当可观,但生活在贫困线下并不等于就是“水深火热之中”。在美国,典型的“穷人”拥有空调,有线电视和其他现代用品。他们的食物,住房,医疗条件都满足基本要求。只有少数人遇到生活的艰难如食品不足或住房不够【二】。随着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穷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提高,虽然比总体水平落后大约二十年。也就是说,今天穷人的平均生活水平大致相当于1990年代所有人的平均水平。

更具体地说,76%的穷人家里有空调,四分之三的穷人家庭拥有汽车,三分之一拥有两辆或更多。其他现代电器如电视,有线或卫星电视,录像或DVD,微波炉,音响,洗碗机等在穷人中也是相当普遍【三】。

关于食物,美国农业部负责提供食物和营养救济,同时也通过人口调查局的问卷调查来监视美国家庭中食物供应的情况。他们确定“食物短缺”(low food security)与“严重食物短缺”(very low food security)的家庭数量。“食物短缺”是指因为经济原因而必须限制食物的种类和影响营养的均衡。“严重食物短缺”是指因为经济原因而干扰了正常的饮食习惯甚至减少了食物摄入水平。大多数“严重食物短缺”的家庭有饥饿的经历。在2010年,有14.5的美国家庭经历过食品短缺(与贫困率接近),其中有5.4%的家庭经历过严重食物短缺。在有儿童的家庭中,2010年有9.8%的家庭有过食物短缺,而1%的家庭中成人与儿童均经历过严重食物短缺。一个典型的“严重食物短缺”家庭一年中有七个月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而其中每个月有几天处于这种情况【四】。

关于住房,下表显示2001年美国全体家庭与贫穷家庭人均房间的分布【五】。数据来自2001年美国政府调查。

根据2009年的政府调查,当年约有64万人无家可归。这相当于1.4%的穷人人口。而其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无家可归者居住在紧急庇护所或临时住房内。当然无家可归状态的流动性很大,所以有此经历的人要以上比例更多。在2009年,大约有4%的穷人有过至少一夜的无家可归经历【三】。

关于医疗服务,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急诊服务是所有人都能享受的。政府对穷人也提供医疗帮助(Medicaid)服务。所以理论上说穷人能够得到医疗服务。但急诊服务与美国普遍的私人医生还是有很大区别。Medicaid因为付费标准低,很多医生都不接受。所以从质量上说,穷人能得到的医疗服务可能比平均水平低。另外,有一个阶层的人因为收入太高不能享受Medicaid,但他们的低端工作通常又不提供医疗保险。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二】中提到,只有13%的穷人经历过因为经济原因而在过去一年中不能去看病。但我在它提供的参考文献中没有找到这样的数据。从一些健康指标,如婴儿死亡率,儿童的体重,身高等来看,美国穷人的健康状况与全体人口一样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显著改善。从成人死亡率来说,2004年穷人群体(未得到高中文凭者)的死亡率比全体人群1970年要低。在成年穷人中,1999-2002年间有40%有未经治疗的蛀牙。而这个比例在1971-1974年是67%。而在全体人群中,这个比例分别是24%(1999-2002)和48%(1971-1974)。在2004年,穷人儿童(18岁以下)有12%一年以上没有看过医生。而在1982年,这个比例在全体儿童中是17.6%【六】。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不少数据都来自几个隶属于保守派思想库(Heritage Foundation和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ion)的作者,所以在观点上肯定有偏向。但我主要引用的是转引自政府调查的数据。而且看来自由派思想库也基本认同这些研究结果。但他们指出,在考虑生活水平的提高时要注意到医疗费用的增加(也即其他花费的相对减少),而且美国整体人群与贫困人群的收入水平虽然在提高,但比起二战后的头几十年来减慢了很多【七】。

综上所述,从生活用品,食物,住房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看,目前美国穷人的生活水平大约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整体美国人相当,所以算不上绝对贫困。当然这只是说的平均水平。穷人中真正遭遇经济困难的也是有的。所以以上结论并不是说穷人问题不需要人道层次上的关怀。但是,美国穷人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的弱势状态。以下就这个方面再提供一些数据。

贫困与犯罪率的联系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事实上,美国六十年代“向贫困宣战”的运动,其动机之一就是解决当时严重的犯罪问题。本世纪也有研究表明,高失业率和低工资与高犯罪率,特别是财物犯罪率相联系【八】。然而,在最近几年中,虽然贫困率有增无已,但犯罪率却连年下降。从2000年到2010年,美国的人均犯罪案件数和暴力犯罪案件数都降低了20%【九】。这个现象至今没有得到好的解释。我们只能说犯罪率与很多因素有关,贫困可能只是其中之一【十】。

人们通常把贫困与失业联系在一起。有研究表明,历史上,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失业率与贫困率有相当强的相关性,如下图所示【十一】。阴影显示美国经济不景气的年份。根据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每一个百分点的失业率增加会带来0.4到0.9百分点的贫困率增加。其他一些对于特定人群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

具体到贫困人群,研究表明失去工作是进入贫困状态最重要的因素【十二】。当户主失去工作时,家庭在当月进入贫困状态的机率增加了11个百分点,而在后两个月进入贫困状态的几率也增加了1.1和0.3个百分点。所以提供工作机会是改善贫困现象的一个重要措施。反过来,工作也并非根除贫困的灵丹妙药。在2006年,有24.5%的工作人员工资在贫困线水平之下【十三】。这些人的平均小时工资是7.36美元,而全国的平均小时工资是18.07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双职工全时工作的话,这样的工资收入应该是超过贫困线了。可见工作不足还是贫困的原因。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贫困的持久性。短时间进入贫困状态与一辈子贫困是两件相当不同的事情。根据人口统计的结果,在2004年收入处于最低20%的群体中,在2007有30.9%的人进入了更高的收入阶层。在2004到2007年中,有31.6%的人口经历了至少两个月的贫困状态,但只有2.2%的人4年中一直处于贫困状态【一】。不仅贫困状态是不固定的,各个收入阶层之间都具有流动性。下图显示了1988到1998十年中,各个收入阶层之间的流动情况【十四】。我们可以看到,收入最低和最高阶层都有大约一半的人保持地位,而有4%左右的人流向另一端。

虽然理论上讲美国“一夜致富”并不是神话,而当今首富很多也是贫寒出身,但穷人在成功机会上还是面对不可否认的劣势。研究表明,出生在最穷阶层(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的家庭的孩子成为最穷阶层的可能是最富阶层的孩子的五倍。这个比例比其他发达国家要高【十五】。

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出现和低端工作的流失,这种劣势可能越来越严重。穷人的劣势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是受到社会的隔离。在美国除了自然形成的社交网络外,工作场合是很重要的社会纤维。在工作中,属于不同阶层,圈子,文化,宗教的人需要在一起合作,交流,促进了这个多样化社会的融合。这也是失业率如此触动人们神经的重要原因。而许多穷人很多年不工作,甚至几代人靠救济为生。他们就被隔绝于“美国工人”(working America)这个圈子之外。同时,不少扶贫措施(如低收入房屋补助等)客观上把穷人集中到某些区域,也在物理上把他们与其他阶层隔离开来。事实上,生活在贫困集中的社区的人口在1990年占穷人总数的14.1%,在2000年降低到9.1%,而到2009年又回升到10.5%【十六】。这种隔离使得穷人除了物质上的贫乏外,对于自己能力和面临机会的认识都会受影响。如何帮助穷人走出这个“死结”,是扶贫的一大课题。我们以后还会谈到。

“流动性”的另一个方面,是世代间的变化。所以穷人儿童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表现与父母的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例如,如果把父母的教育程度分为高度,中等和初等三组的话,那么他们的孩子的分数平均排名会有73%,50%和27%那么大的区别【十七】。相对于非贫穷家庭来说,穷人的孩子留级和辍学的风险要大一倍。而早期教育的影响更为重要。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生命头五年中家庭收入增加一万美元,他们完成高中教育的机会就会增加近两倍【十八】。研究表明,4年级的学习成绩能预测终身收入水平【十九】。所以穷人在接受教育上的劣势地位影响到他们在社会向上流动的能力。

穷人受到的学校教育质量也有不同。在美国大学是收费的。即便存在很多财务补助的途径,研究表明学生的大学教育选择仍然受家庭经济情况的很大影响【二十】。而在中小学,贫困地区的学校质量不好是众所周知的。2011年教育部的调查表明,甚至在同一个学区中,贫困社区的学校老师的工资花费也较低,因为那里低年资的老师较多【二十一】。

总之,美国穷人就绝对生活水平来说,绝大多数称得上“衣食无忧”,只有极少数面临物质贫乏问题。但是他们与社会其他部分的流动有限,有被隔离的危险。这也是一些政治家谈论的“两个美国”现象。要提供更多的“脱贫”机会,就业与教育都需要改进。在下一节中,我们将介绍和讨论目前政府的扶贫政策。

 

--------


Carmen D. Walt, Bernadette D. Proctor andJessica C. Smith, “Income, Poverty and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in the UnitedStatus: 2010”, September 2011, U.S. Census Bureauhttp://www.census.gov/prod/2011pubs/p60-239.pdf accessed 12/16/2011

Robert Rector and Rachel Sheffield, “AirConditioning, Cable TV and an Xbox: What is 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Today?” Heritage Foundation Backgrounder #2575, July 2011,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2011/07/what-is-poverty accessed12/16/2011

Robert Rector and Rachel Sheffield,“Understanding 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Surprising Facts About America'sPoor”,  Heritage Foundation Backgrounder,September 2011, http://thf_media.s3.amazonaws.com/2011/pdf/bg2607.pdf, accessed12/16/2011

Alisha Coleman-Jensen, Mark Nord, MargaretAndrews, and Steven Carlson, “Household Food Secu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2010”, Economic Research Report No. (ERR-125) 37 pp, September 2011,http://www.ers.usda.gov/Publications/ERR125/ERR125.pdf, accessed 12/30/2011

Robert E. Rector and Kirk A. Johnson“Understanding Poverty in America”, HeritageFoundation Backgrounder, January 2004,www.fullemployment.org/Understanding%20Poverty%20in%20America.pdf , accessed12/16/2011

Nicholas Eberstadt, “The Poverty of thePoverty Rate”, The AEI Press, 2008

Gary Burtless, “Comments on the MaterialWell-Being of the Poor and the Middle Class since 1980”, The BookingsInstitution, 10/2011,http://www.brookings.edu/speeches/2011/1025_material_wellbeing_burtless.aspx,accessed 12/22/2011

U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Poverty in America: Consequences for Individuals and the Economy”, January2007, available at http://www.gao.gov/new.items/d07343t.pdf

“United States Crime Rates 1960-2010”,http://www.disastercenter.com/crime/uscrime.htm accessed 12/30/2011

Patrik Jonsson, “Poverty rate paradox:Poverty rises, but FBI crime rate falls”,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September13, 2010. http://www.csmonitor.com/USA/2010/0913/Poverty-rate-paradox-Poverty-rises-but-FBI-crime-rate-fallsaccessed 12/30/2011

十一 Donald G. Freeman, “Trickling down theRising Tide: New Estimates of the Link between Poverty and the Macro-economy”,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 Vol. 70, No. 2 (Oct., 2003), pp. 359-373, ArticleStable URL: http://www.jstor.org/stable/3648974

十二 McKernan, S.-M. and Ratcliffe, C. (2005),Events that Trigger Poverty Entries and Exit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86:1146–1169. doi: 10.1111/j.0038-4941.2005.00340.x

十三Amy Rynell: “Causes of Poverty: Findings fromRecent Research”, The Heartland Alliance, 2008. http://www.heartlandalliance.org/whatwedo/advocacy/reports/causes-of-poverty.pdf,accessed 12/17/2011

十四 KatharineBradbury and Jane Katz, “Arelifetime incomes growing more unequal? Looking at new evidence on family incomemobility”, Regional Review, Q4 2002,http://www.bostonfed.org/economic/nerr/rr2002/q4/issues.pdf accessed 12/17/2011

十五 Haskins, R., Sawhill, I. V., “Creating anOpportunity Society”,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9

十六 Elizabeth Kneebone, Carey Nadeau, and AlanBerube,“ The Re-Emergence of Concentrated Poverty: Metropolitan Trends in the2000s”, Brookings, November 2011,www.brookings.edu/~/media/Files/rc/papers/2011/1103_poverty_kneebone_nadeau_berube/1103_poverty_kneebone_nadeau_berube.pdfaccessed 12/21/2011

十七Pew Economic Mobility Project: “Does AmericaPromote Mobility As Well As Other Nations?”, 2011,www.economicmobility.org/assets/pdfs/CRITA_FINAL.pdf , accessed 12/17/2011

十八 Greg J. Duncan and Jeanne Brooks-Gunn,“Family Poverty, Welfare Reform, and Child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Vol. 71, No. 1 (Jan. - Feb., 2000), pp. 188-196, Stable URL:http://www.jstor.org/stable/1132232

十九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Achievement Gapin America’s Schools”, McKinsey & Company Report 2009,http://www.mckinsey.com/App_Media/Images/Page_Images/Offices/SocialSector/PDF/achievement_gap_report.pdf

二十 Pew Economic Mobility Project: “HousingWealth and Higher Education: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Economic Mobility”,2011, http://www.economicmobility.org/reports_and_research/other?id=0018 ,accessed 12/17/2011

二十一 Ruth Heuer and Stephanie Stullich,“Comparability of State and Local Expenditures Among Schools Within Districts:A Report From the Study of School-Level Expenditures”,http://www2.ed.gov/rschstat/eval/title-i/school-level-expenditures/school-level-expenditures.pdf,accessed 12/17/2011


 

有关文章:

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上)

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下)

昭君: 消失的中产阶级,“向上的流动性”与美国梦

浏览(6029) (0) 评论(22)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2-01-15 17:17:20
椰子:谢谢你的信息。我同意在美国“相对贫困”是主要问题。接下去我准备学习一下收入不平等问题,这个与相对贫困有很密切的关系。到时还请你多多指教。
回复 | 0
作者:椰子 留言时间:2012-01-15 00:52:55
欧阳,
谢谢你的回复。先回你的问题:我没有对90年代贫困的特点做过研究,只知道贫困人口在美国总是一个相当的水平,占15%左右的是working poor,占4%左右的是underclass。2007年经济不好后,更多人进入situational poverty状态,即由于失业、改变工作而带来的贫困。我以后会留心一下你提的问题,谢谢你的问题!

我对美国贫困这个专题没有研究,只知道一些教科书陈列的事实,同时对学生的对贫困的态度有一些观察。由于所受到的学科训练的视角,我个人选择的对贫困问题是从阶级的perspective去看,从冲突论的角度去看我认为比较切近核心。

贫困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课题,没有一个人可以说他知道答案,学术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弄清成因。更高一层的社会活动家或改革家的目的是要在知道成因后提出解决方案或政策建议。但是没有对成因的艰苦而认真的研究,不会有老实的答案。我觉得没有经历过贫困的人容易把贫困想得过于简单,以为穷人们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改变一切。或只要政府怎么变一下,就会有奇迹发生。这种对贫困的天真态度也是贫困得以维持的一个原因。

我在看一位朋友的博士研究生论文草稿时,看到提到一位研究儿童贫困的作者,Ruby Rayne,她对贫困有一个简单而不失真知灼见的list,抄在这里:

贫困是相对的。贫困仅存在于和周围人的比较而知道的数量差别或期望差别中。

个体带来阶级的隐形规则,这些思想和社会互动的模式倾向于留在个体生活中,不管他们的收入水平是什么。

从贫困中走出来需要教育,而且需要一个可信而有效果的关系。(a trusted and effective relationship)

书名叫做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poverty, Ruby Rayne, 2005.

也就是说,贫困是相对的贫困才真的对人发生心理作用,一个美国的穷人知道他的收入相当于第三世界国家许多人的平均收入时,并不会使他好受。所以谈论贫困很重要的其实是谈相对贫困。我觉得那种强调美国穷人并不真穷,看看他们家里有电脑冰箱就该知足的说法,有点无稽之谈。还有另一个例子,人们谈论美国种族主义时,总有人说美国已经做得很好,中国则歧视得更厉害,这也是同样的逻辑,即只是不想正视现实而想转换话题而已。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2-01-13 14:19:47
对了椰子,向你请教一个问题。刚刚注意到你上面引的那段话是91年报道的。记得当时克林顿第一次竞选时,贫穷和犯罪是个热门的话题。但后来多少年中这个话题不常提到了。你是否知道,目前的状况与九十年代初有没有大的变化(不光是贫困率,还有穷人的组成部分,生活状况等)?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2-01-13 14:16:04
识字兄,感谢再次评论。在下一篇里我会粗浅介绍美国政府的扶贫措施。到时还请你继续指教。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2-01-13 14:14:25
椰子:谢谢你的专家级贡献!

我说道“穷人没有压力。。。”只是evil’s advocate,想问问经济学中有没有从收入以外来判断一个人生活状况的做法。(关于收入高者工作时间长的问题,请见我关于“错位的美国”的书评。)我并没有建议“穷人其实很幸福”的意思。正巧今天看到报上一篇文章,说英国等开始用“幸福指数”来界定穷人,主要是认为对于改善自己处境失去希望的人才是社会应该救助的。我想这个思路挺有意思。

谢谢你提供的关于穷人处境的第一手信息。我想你说的和皇兄分享的所见所闻都反映了现实的一面。如我回答昭君时说过的,穷人并不是一种类型的。所以帮助他们也不应该是一种途径。
回复 | 0
作者:识字而已 留言时间:2012-01-13 11:12:04
hi!椰子
我不同意,你认为的,(总的来说我认为是制度制造了穷人和巨富的CEO这两个极端的阶层,不是穷人的文化制造了穷人)
我个人为造成贫困原因很复杂,但绝对不是制度,人类社会自诞生起到现在,贫穷和富裕的差距从来没有消失过。是没有人乐于享受贫穷,但不是说一说,抱怨就完了,社会给予的算是他救吧,关键是要自救。美国在他救方面算是做的不错的,哪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完美世界,美国还算可以。
回复 | 0
作者:椰子 留言时间:2012-01-12 23:55:50
送出去太匆忙以至没有检查打字错误,对上面那段访谈记录更正如下:

“Gunfire often punctuates the night. A woman addicted to cracek explained, "I feel like I am a different person when I'm not here. I feel good. I feel I don't need drugs. But being in here, you just feel like you 're drowning. It's like being in jail. I hate the projects. I hate this rat hole".(DeParle, Jason. "Suffering in the Cities Persists as U.S. Fights Other Battles. " New York Times Jan. 27,1991: pg. 15.)

还有working poor的收入是$ 17000,不是¥。抱歉!
回复 | 0
作者:椰子 留言时间:2012-01-12 23:48:22
欧阳锋,
谢谢这个系列的好文!

对很多美国之外的人来说,大家看到的多数是一个光鲜而自由的美国,但是住久了就会意识到贫困是一个社会问题,美国处理贫困有很多途径,美国人对贫困也有许多opinion。

这里看到莺歌的问题,我想她问的是working poor的人的比例问题,有一份2003年的社会学研究上的统计是16%,working poor是年收入¥17000的人。一般只有一些高中学历。(Gilbert,Dennis L. The American Class Structure in an Age of Growing Inequality, California:Wadsworth.)这里提出来只是供参考。

这里就对你对昭君的问题的回答:你怎知道“向上流动”一定是好事呢?穷人物质生活贫乏但工作没有压力,富人收入越高工作时间越长。。。不知道主流经济学有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我有一点不同看法。穷人没有工作压力?穷人的工作很容易被取代,失业的压力也是压力,而且是导致穷人得心理疾病的一个原因。富人收入高,工作时间不一定越长吧。这里面怎么计算工作时间,打高尔夫联络感情的时间也算工作时间那就很模糊了。

阶级对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太深刻了。这里想引一段生活在Ghetto的穷人说的话:“Funfire often punctuates the night. A woman addicted to cracek explained, "I feel like I am a different person when I'm not here. I feel good. I fel I don't need drugs. But being in here, you jsut feel like you 're drowning. It's like bing in jail. I hate the projects. I hate thsi rat hole".(DeParle, Jason. "Suffering in the Cities Persists as U.S. Fights Other Battles. " New York Times Jan. 27,1991: pg. 15.)

你提到人要靠社会网络来互相整合、融入,是非常重要的改变穷人被隔离到project的观点。但是在资本主义的制度,谁能真正打破这种隔离呢,很多人还觉得穷人不是挺好的,有社会养着他们。问题是:穷人再好,为什么还是穷人,中产或专业人士愿意换吗?穷人达到一个相当大的比例时,用头疼医疼的办法我觉得是没有用的。所以有多少shelter也不够。这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与医疗保险制度也相关。总的来说我认为是制度制造了穷人和巨富的CEO这两个极端的阶层,不是穷人的文化制造了穷人。看看上面一个Ghetto的居民说的话,就知道没有人乐于享受贫穷。

谢谢你的工作!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2-01-12 19:33:29
莺歌:我算了一下,如果一家四口双职工(全时工作),拿到最低工资的话,收入就在贫困线以上了。所以贫困线以下的要么没有全时工作,要么没有拿到最低工资。

但另一方面,如果双职工全时工作而收入正好在贫困线附近的话,如果因此失去救济福利的话,要支付托儿,医疗的开支还是相当困难的。所以这时人们往往选择不工作。这是个很纠结的问题。虽然按收入退税(EICT)能补偿一些,但似乎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还有个工作是否找得到的问题。我对这个不了解。

对于老年人(失去工作能力的),的确各种福利还是相当不错的。要是自费得到这样的服务的话,可能每年几十万还不够。但是一个人愿意不愿意把自己的积蓄全花光而去享受这个“福利”呢?我想至少对新移民来说,“安全感”还是一个重要考虑吧。

谢谢你的评论,有空常来看看!
回复 | 0
作者:莺歌燕语 留言时间:2012-01-12 19:08:58
很想知道有工作能力并且工作的但还是一个穷人的比例有多少。

以我的直觉,穷人中老年人或病人(包括心理疾病)的比例会比较高。nursing home里可能比例更高。其实,这些人是衣食不愁的,日子比中产阶级还好。除了有社会保险作为生活费,医药费外,他们还可以有取暖费,房屋补贴,低价电话或手机,旅游补贴,营养午餐,钟点工服务等。我们这里还有一种老年人托儿所,每天有车来接,供应两顿免费饭菜,带他们郊游等等,全部政府买单。nursing home很贵,那里可以很快让一个中产阶级变成穷人,然后政府接管。

以前孩子小时,我请过一位阿米哥来打扫房子。她每小时的所得比我这个专业人士还高。那时我舍不得用手机,她有。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2-01-12 17:55:50
识字兄:谢谢你的推荐!我正要学习收入不平等和流动性的问题。我会记住你的指教。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2-01-12 17:54:14
皇兄:谢谢你分享这些一手资料。我想有些人的确是无赖,但也有些是没有能力照顾自己吧。以前听说过,无家可归者里有不少是城市为了节省经费关闭精神病院而流落出来的。从人道立场来说,怎样对待这些人还真是个难题呢。

记得很多年以前,在加州有过一场辩论。当时报纸上报道了一个拿救济的女青年读完了社区大学,找到了一份工作得以自立。本来是作为一个正面案例的,结果招来一大堆责骂。很多人说,我们借钱读书,凭什么她就能拿着救济读书?可见这种事情有很多相互冲突的道德价值,真是说不清呢。
回复 | 0
作者:识字而已 留言时间:2012-01-12 11:06:47
如果是想探讨各方面对流动性影响我推荐peter m. blau和otis dudley duncan《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现在的大部分研究多是关于这本书的细化和修正,如果要讨论精神层面希望,我推荐positive psychology at harvard的videos
回复 | 0
作者:皇城根儿 留言时间:2012-01-12 10:43:26
昭君提到了homeless的问题。读者因工作原因,有一些第一手的关于这些homeless的数据。hard-core-homeless里很有一批瘾君子。政府为他们提供非常好的免费住宿和治疗。这帮家伙一住就是小一年,赖着不出来不说还偷东西卖掉去换毒品。出来后不久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又把自己送进去。这帮家伙是吃定了政府对所谓“弱势群体”的同情了。整个就是一群无赖。

读者的数据显示,敢这么干的人多数是美国白人。另有数据显示,无赖里的亚裔和西班牙裔非常少。青少年时以非裔为多,成年后白人逐渐增加。这么说吧,计算这些人的年花费绝不是简单的医疗和住宿费用,更有行政机构的管理费用,也就是overhead。为管理和照顾这些无赖,政府每年要雇佣很多医疗工作者,包括医生,护士和研究人员。这些花费放在普通家庭身上是不可想象的。

读者的一个朋友是一个大医院的护士长。她说她所经历众多的所谓“弱势群体”能把人气死。比如, 一个“弱势妈妈”到医院里生产,既没钱也没保险。因为早产,婴儿一直呆在特护室里。一呆就是三个月,账单累计好几百万(当然是政府吃不了兜着走)。家长一直拒不签字把婴儿领走。说是家里空调坏了没钱修,孩子不能住在没有空调的房子里。如果政府不把空调修好,她就不签字。政府没办法,总不能为个空调一天损失好几万。只好又掏钱为她们家修空调。尔等见过如此张牙舞爪贪得无厌地吃政府的“弱势群体”吗?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2-01-12 07:54:44
酷弟:欢迎来访!你说的“折中”我很赞成。更进一步,我认为不应把“政府开销”和“调节贫富差距”这两个功能混在一起。政府要花钱,就应该通过政治流程向所有国民收税,而不是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减小自己“增收”的政治成本。而政府不增加花费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富人穷人之间的税率调整(税率可以是负的)来调整贫富差距。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2-01-12 07:50:52
昭君:谢谢你的点睛补充。说到文化价值优劣,问题就大了:你怎知道“向上流动”一定是好事呢?穷人物质生活贫乏但工作没有压力,富人收入越高工作时间越长。。。不知道主流经济学有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你介绍的无家可归者的救助问题揭示了一个更普遍的问题:穷人也不是一刀切,一样情况的。有的人本来可以致富的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做到。对这些人的帮助可以是观念改变,教育训练,提供机会,甚至削减救济来激励他们自立。但还有另一类人,他们生来就没有能力自立或致富。在1996年救济改革后就发现,原来领取救济的人中有一半因为救济消失而参加了工作。但另一半有各种障碍(精神疾病,有孩子拖累等)不能参加工作,因而生活水平降低。(我下篇中会谈到一些,但没有深入。)所以,对于穷人的救助也不能一刀切。有一部份人还是需要“养起来”。但如何区分这两种人?如何“包养”一部分人而同时激励另一部分人奋发自立?这是个“64k question”了吧。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2-01-12 07:41:28
居日华:谢谢来访!我也觉得其他国家(欧洲,日本)的物价都比美国贵,也许是我人生地不熟不会找便宜店吧。不过最近美国的食品和汽油也涨了不少。现在牛奶一加仑要4美元左右了。
回复 | 0
作者:coolboy 留言时间:2012-01-12 06:57:46
大家知道税收率太高(如95%)或太低(如5%)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太高了扼杀经济,太低了则国家无法正常运转或调控。类似地,适当的贫富差距也是促进社会整体财富增加的催化剂。太大的差距或绝对的平均也必然都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2-01-12 06:28:58
顶好文!全面客观,数据翔实,收藏了。

的确,美国的穷人单就物质来讲,并不是那么“水深火热”,所以从绝对贫困的角度来看,似乎问题并不是那么严重。但底层人群的相对弱势和由此产生的“relative disadvantages”的确是问题的焦点。我那篇文章后面有位读者提到,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在教育,就业和其他相关的社会公平方面进行改革之外,恐怕还有一点就是价值观和文化的改变。但这谈何容易,而且涉及到文化和价值优劣的敏感话题。

另外你提到“homelessness”的问题,这其实也有很多可以深入研究的。Malcolm Gladwell 在“What the Dog Saw”书中有一章,“Million Dollar Murray”,就是专门讲述这个话题。http://www.gladwell.com/2006/2006_02_13_a_murray.html

根据他引用的一些研究,这个群体并不是像一般认为的那样正态分布,因此要解决 homeless的问题,用常规的 homeless shelter, soup kitchen 等方法似乎并不是很有效。比如,90年代初期在纽约大约有二十五万人曾经在过去五十年中某个时刻是无家可归者,但其中只有两千五百人是所谓“长期的无家可归者” (chronicle homeless),只占这个群体的1%。而这个极小的亚群体所消耗的医疗和治安资源却是不成比例地巨大(每年纽约市大约要花$62M 在这2500“hard core homeless--more than $50,000 per person) 。波士顿的一个Medical Center 最近跟踪了119个长期无家可归者的医疗费用,发现在五年之中,尽管有40人去世或者去了 nursinghome ,这个群体仍然累计了18,834次ER visits - 平均每次花费$1000左右。UCSD 的一个研究跟踪了十五个长期无家可归者,发现在十八个月内,他们被ER治疗过417次,平均每个人的医疗费用为$100,000!!

基于这种“outliers”的独特性,Philip Mangano, a leading expert and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US Interagency Council on Homelessness, 提出了一个“radical solution”,并建议对这些 hard core homeless people 采用非常规的帮助项目。比如,丹佛市政府就为一些chronicle homeless people 免费提供公寓住宿 ,并为他们提供生活必需品,工作培训,和必要的生活和心理服务。据估计,这种项目每年花费在一个无家可归者身上的费用是$10,00-$15,000, 虽然不是小数目,但相对于让他们流落街头的社会成本(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些ER visits,和其他犯罪成本),这其实是非常合算的。只是,在许多辛苦工作的working poor 都在为 basic survival struggle的同时,为这些“hard core homeless”提供这样的免费服务,是否符合公平原则呢?这又是economic principle 和moral principle之间的矛盾了。

期待下篇,也许你会谈到包括这些在内的解决措施。
回复 | 0
作者:居日华2011 留言时间:2012-01-11 22:28:40
堪称一部力作。借此加深了对美国“穷人”的了解。
十几年前头一次去美国,看到超市廉价牛奶4L卖50个美分。当时就想,这个国家再穷的人也饿不死。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2-01-11 20:11:35
皇兄:谢谢你的快速反应!你说的非常对,穷人需要的是希望和上进心。关于教会我没有很多了解,不知道它是教人安于贫困还是教人奋斗。不过贫,富人在社会上的割裂是个大问题。如昭君文中提到的贫,富人分区的现象。而且有人指出政府的很多“扶贫”措施是把穷人“藏”起来了,也就是把他们集中到某些别人不去的区域。这对于社会流通性是不利的。

军队是否脱贫的好渠道我也没有了解。记得老毛说过“军队是一所大学校”,也许各国都有这个现象吧。但是目前美国要裁军,似乎对于失业率不利(至少是短期说来)。退伍军人中贫困的也很多。

犯罪率和游戏娱乐连起来,我还第一次听说。不过好像也有道理。当年克林顿在黑人区大建篮球场,好像对降低犯罪率也有帮助。另一个原因是目前美国的青少年数量在减少。而且现在值钱的东西不是现金和家用电器了,所以犯罪的经济学也有变化了。
回复 | 0
作者:皇城根儿 留言时间:2012-01-11 19:50:18
无论是穷人还是病人,他们首先需要的是希望,也就是生活或生存的希望。一旦没有了精神上的希望,基本就是破罐破摔了。哪怕你给他们提供教育环境也是白搭。所以,如何在精神上带给他们希望是第一步。这方面,教会的作用会很不同寻常。现在的问题是,富人区的教会和贫困区的教会缺乏沟通,所以在资源和人际网络上也法共享。再就是政府可以通过招募兵役,用优异的条件把这些穷人诱惑到军队去接受免费的意志训练和知识教育。美国军队绝对是脱贫的好渠道。

说到几年来犯罪率的逐渐降低,估计和互联网和发达的游戏娱乐有关。这些都是廉价的“毒品”,上瘾后就没时间出来干坏事了。
回复 | 0
我的名片
欧阳峰
注册日期: 2007-09-18
访问总量: 1,862,097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本博客近期内不定期更新
最新发布
· 解码性别不平等——2023年诺贝尔经
· 给电子运动拍照——2023年诺贝尔物
· 银行和信息-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
· 一个世纪的纠缠-2022年诺贝尔物
· 大繁至简:2021年物理诺贝尔
· 从相关性到因果性-2021年诺贝尔
· 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
友好链接
· 刘以栋:刘以栋的博客
· 高伐林:老高的博客
· 潜伏:潜伏的博客
· 2cents:2cents博客
· 伊萍:伊萍的多彩世界
· 谷语草鸣:谷语草鸣
· Beaubien2010:Beaubien2010的博
· 多思:多思的博客
· 汪翔:汪 翔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老秃:老秃笔侃山
· 水柔石刚:水柔石刚的博客
· 岑岚:岑岚的博客
· 枫苑梦客:梦中不知身是客
· 怡然:怡然博客
· 寄自美国:寄自美国的博客
· 椰子:椰风阵阵,思绪如河
· 山哥:山哥的文化广场
· 昭君:昭君的博客
分类目录
【政治经济-2020大选】
· 川普走了,常态回来了吗?
· 拜登真能成为“团结美国”的总统吗
· 2020,美国保守派选民该挺谁?
· 拜登:生逢其时的平庸候选人
· 对“全民基本收入”的数学分析
【旧贴回顾】
· 衔接量子与经典物理:2012年
· 数字通信介绍(5) 什么是MIMO?
· “免费”的代价
· 美国的收入差距:社会流动性(完
· 那是谁建的?谈谈大小政府之争
· 成功者的心态
· 政经随想(5)资本主义之后是什
· 亚洲传统价值在西方:财富还是包
【书山有路-经济篇(3)】
· 《国家为何失败》读后
· 北欧模式与《北欧理论》
· 关于认识论:涌现和贝叶斯法则
· 从《大空头》看颠覆性创新
· 收入差别,市场经济与左右之争
· 保守主义该怎样帮助穷人?
· 从金融危机看政府的角色(上)
· 资本:贫富差距之源?(下)
· 资本:贫富差距之源?(中)
· 资本:贫富差距之源?(上)
【政治经济:政经随感(2)】
· LGBT与“宗教自由案”
· 奥巴马健保的新考验
· 美国的言论自由与政治正确
· 美国铁路面面观
· 提高执政效率:自适应(下)
· 提高执政效率:自适应(上)
· 谁是乐善好施之人?
· 美国中期选举:谁是赢家?
· 围观美国打老虎
· 美国教育体系中的“扶贫”措施
【政治经济-美国华人】
· 华人和黑人:盟友还是对手?
· 亚裔传统月:关于美国亚裔的几个
【政治经济-收入差距】
· 收入差别,市场经济与左右之争
· 保守主义该怎样帮助穷人?
· 美国的收入差距:社会流动性(完
· 美国的收入差距:政府能做什么?
· 美国收入差距的原因
· 美国的收入差距:谁是最富和最穷
· 美国的收入差距:中产阶级与贫穷
· 美国的收入不平等:非主流意见
· 美国收入不平等:引言与现状
【书山有路-宗教篇】
· 关于道德与宗教问题与网友的讨论
· 进化论是上帝的克星吗?(下)
· 进化论是上帝的克星吗?(上)
【政治经济-12大选】
· 论保守派该投票克林顿
· 美国大选投票:除了“罗马”别无选
· 谁动了Medicare的奶酪?(下)
· 谁动了Medicare的奶酪?(上)
· 那是谁建的?谈谈大小政府之争
· 正戏开场——简评美国两党全国大会
【书山有路-心理篇(3)】
· 性别差异与神经心理学
· 怎样对待老与死?(上)
· 思维快慢道(下)
· 思维快慢道(中)
· 思维快慢道(上)
· 如何避免决策误区(下)
· 如何避免决策误区(上)
· 沟通技巧:“粘性学”(下)
· 沟通技巧:“粘性学”(上)
· 习惯的力量
【政治经济:亚裔爬藤(2)】
· 高院判决,平权与亚裔入学
· 控告哈佛歧视案讨论小结(转)
· 反抗种族歧视,何不从帮助亚裔子
· 亚洲传统价值在西方:财富还是包
【政治经济:亚裔爬藤(1)】
· 亚裔学子的大学门槛:几本有关书
· 虎妈猫妈,异途同归?
· 亚裔学子的大学门槛:统计证据一
· 亚裔学子:大学门槛格外高
【书山有路-心理篇(2)】
· 自律的本能
· 诚信的心理学
· 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
· 怎样对待老与死?(下)
· “双管齐下”的变革秘诀
· 实现自我,完成中年转变 -- 《中
· 成功有秘诀吗?《超人》读后
· 惊险小说中的上品 -- 《Ambler W
【政治经济:政经随感(1)】
· 简讯:美国竞选经费比往年减少
· 再谈科学的威力与局限
· 读奥巴马“国情咨文”有感
· 政经随想(5)资本主义之后是什
· 政经随想(4):民主与市场经济
· 政经随想(3)美国的末日到了吗
· 政经随想(2) 美国经济困境与全
· 政经随想(1)关于美国国债的几
【书山有路-经济篇(2)】
· 大政府,小政府,聪明政府
· 回首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下)
· 回首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 (上)
· 窥视右派的内心:读《美丽的美国
· 中国起飞的发动机 ——民工
· 介绍Peter Drucker
· 信息时代的新生态 – What Would
· 书评:《讨还资本主义的灵魂》
【书山有路-政治篇(2)】
· 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反思
· 从金融危机看政府的角色(下)
· 谁是乐善好施之人?
· 关于普世价值的随想
· 谈谈美国公知(4/4)
· 谈谈美国公知(3/4)
· 谈谈美国公知(2/4)
· 谈谈美国公知(1/4)
· 第三只眼看民主与专制
· 赖斯与她的自传《无上光荣》
【书山有路-传记篇(2)】
· 格林斯潘《动荡年月:新世界的冒
【学海无涯-数字通信】
· 关于数据权利的随想
· 数字通信介绍(5) 什么是MIMO?
· 数字通信介绍(4) OFDM为何如
· 数字通信介绍(3)信道编码
· 数字通信介绍(2)香农与信息论
· 数字通信介绍(1) 调制
【学海无涯-心理学(2)】
· 心态是衡量快乐的一杆秤
· 千里送鹅毛的心理学
【学海无涯-诺贝尔物理奖(2)】
· 给电子运动拍照——2023年诺贝尔物
· 一个世纪的纠缠-2022年诺贝尔物
· 大繁至简:2021年物理诺贝尔
· 黑洞的神秘和神奇-2020年物
· 宇宙学中的理论和实验:2019年诺
· 别开生面的2018年诺贝尔物理奖
· 引力波探测:成就“不可能之任务”
· 量子漩涡的奥妙-2016年物理诺贝
· 神秘的中微子
· 换灯泡,得诺奖
【学海无涯-诺贝尔经济奖】
· 解码性别不平等——2023年诺贝尔经
· 银行和信息-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
· 从相关性到因果性-2021年诺贝尔
· 拍卖中的信息和博弈-2020年
· 随机对照试验与扶贫:2019年诺贝
· 充满“科学元素”的2018年诺贝尔经
· 行为经济学和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
· 怎样制定好的合同?2016年诺贝尔
· 大数据经济学 (2015年诺贝尔经济
【政治经济-美国政治(2)】
· 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
· 我们的媒体怎么了?《美国大分裂
· 剖析美国国债难题:让数字说话
· 大政府能救美国吗?
【政治经济-美国教育(2)】
· 美国理科教育(5)教育改革话题
· 美国理科教育 (4) “不让一个孩
· 美国理科教育(3)成绩差距
· 谈谈美国理科教育(2)教育与国
【政治经济-美国经济】
· 关于美国经济的对话
· 奥巴马的赤字
【政治经济-美国贫困】
· 美国的救济陷阱
· 社会阶层分析的标尺:收入还是消
· 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下
· 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中
· 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上
【政治经济-国际政经】
· 阿富汗天上掉馅饼儿,福兮,祸兮
· 中国的优势在哪里?
· 关于美国核武新政策的随想
· 伊斯兰与西方文明:冲突还是和解
【政治经济-随想杂谈】
· 用事实说话:循证决策
· 关于维基解密与媒体的随想
· 谁打败了麦卡锡?
【政治经济-税法福利】
· 扯扯美国的“税务局丑闻”
· 关于税法数据的分析 (评《纽约
· 税季谈税
· 社会安全保险及其危机
【政治经济-健保改革(2)】
· “健保法案”为何“好事多磨”?
· 美国医疗保险:既太多又太少
· 健保法案解读(4)健保改革的目
· 健保法案解读(3)怎样从Medicar
· 健保法案解读(2)“公共选项”与
【政治经济-健保改革(1)】
· 健保改革法案H.R.3962解析(1)
· 美国医疗服务真是倒数第一吗?
· 奥巴马能完成医疗改革大业吗?
· 旧文重贴:美国政治的下一个热点
【政治经济-金融危机(2)】
· 关于做空,赌博与趁火打劫的随想
· 从高盛的“欺骗”与“趁火打劫”谈起
【政治经济-金融危机(1)】
· 冒险的代价:美国“信贷社危机”回
· 旧贴重放:关于AIG副总裁辞职信
· 旧文重发:“奖金门”争论中震耳欲
· 华尔街的信用危机
【生活百感-心态心情(2)】
· 人到中年:从耕种到收获的过渡
【生活百感-子女教育(1)】
· 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
·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下)
·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上)
· 孩子该读文科还是理科?
· 中小学数学的存废之辩
· 虎妈猫妈,异途同归?
· 从“网上直播”引起的自杀谈起
· 育儿漫谈:“高指标人”和“多情趣
· 也谈大学教育:作为家长的期望和
【生活百感-新大陆点滴】
· 也谈一位“海二代”:国防部CIO高
· 从“网上直播”引起的自杀谈起
· 民族主义是非谈
· 节日食谱:中式烤火鸡
· 美国进入“节俭时代”
【生活百感-人际社会】
· 谈谈《蜗居》中的三个男人
· 关于人际交流的模式: 何时需要较
· 参与公益,从娃娃抓起
· 科学与宗教之我见
【学海无涯-全球变暖(2)】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7)其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6)关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5)全
【学海无涯-全球变暖(1)】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 (4)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 (3)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2)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1)
【学海无涯-博弈论】
· 也谈博弈
【学海无涯-科学方法】
【学海无涯-科普读物】
· 无所不在的“网络”
· 科学的未知与伪科学 -- 《科学的
【书山有路-科普篇(2)】
· 也论科普的风格 – 三本科普书的
· 人脑比电脑到底强在哪里?
· 无所不在的“网络”
· 科学的未知与伪科学 -- 《科学的
【历史纵横】
· 美国南北战争:到底是为了统一还
· 真相,正义与和解:“肯特屠杀”以
· 谁打败了麦卡锡?
· 西雅图的“地下城”
【法律观察】
· 邦联旗与言论自由
· 美国最高法院关于GPS跟踪的判决
· 案例分析:“米兰达警告”与“毒树
【好文欣赏】
· 好文欣赏:《糖水》
· 转载mendel文:《从“胎教”开始》
· 甘阳:自由主义:贵族的还是平民
· 【转贴】朱学勤:金重远 复旦首
· 好文推荐:村外
· 酒到陈时味方醇
· 转贴:“專訪袁偉時:不恪守法治
· ZT: 铁腕戴上丝绒手套
· 血缘(转帖)
· 秦晖: 全球化的第三种可能
【政治经济-美国教育(1)】
· 美国理科教育(2)教育与国力(
· 谈谈美国中小学理科教育(1)关
· 谈谈美国中小学理科教育(1)关
· 从华府公立学校总监Michelle Rhe
【政治经济-美国政治(1)】
· 奥巴马2.0?
· 从华府公立学校总监Michelle Rhe
· 也谈工会
· 谈谈美国的民主制度:“一票定乾
【生活百感-心态心情(1)】
· 放暑假乐!休博到九月。
· 初秋随想
· 人生如流水,只有变化是永恒
· 人性与理性:你是“99一族”吗?
· 随感:后院的野猫
【生活百感-愚人节笑话】
· 祸中祸:日本核电站释放超级细菌
【学海无涯-心理学(1)】
· 诡异的数字暗示:参照效应
· “诱饵效应”和“心理相对论”
· 从“破釜沉舟”谈起
· 千里送鹅毛的心理学
【学海无涯-诺贝尔物理奖(1)】
· 诺贝尔物理奖介绍2007:巨磁阻和
· 闲谈CCD
· 闲谈光纤
【学海无涯-科技译文(2)】
· 引力究竟是什么?
【学海无涯-科技译文(1)】
· 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 人类终将访问火星吗?
· 战争是我们生物本性的归宿吗?
· 科学重要吗?
【书山有路-政治篇(1)】
· 自我推销的范文- 读奥巴马的《大
· 信仰与政治
· 伊斯兰与西方文明:冲突还是和解
· 《世界是平坦的》书评
【书山有路-心理篇(1)】
· 面对灾难,你准备好了吗?
· 完整大脑与后信息时代 《A Whole
【书山有路-科普篇(1)】
【书山有路-经济篇(1)】
· 古狗随想录(下):一统天下,“
· 古狗随想录 (上):“掌控中的混
· 关于做空,赌博与趁火打劫的随想
· 信息时代的新生态 – What Would
【书山有路-文学篇(1)】
· 一扇管窥当代大学生心灵的窗户——
· 道可道,非常道 – 读《遥远的救
【书山有路-传记篇(1)】
· 华盛顿政治的一扇窗口:Tenet自
· 《食祷爱》:心灵疗伤的良方
· 股神巴菲特的人生 ——《滚雪球》
· 洋“愚公”的故事 – 《Three Cups
【学海无涯】
· 关于数据权利的随想
· 随机对照试验与扶贫:2019年诺贝
· 宇宙学中的理论和实验:2019年诺
· 充满“科学元素”的2018年诺贝尔经
· 别开生面的2018年诺贝尔物理奖
· 行为经济学和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
· 引力波探测:成就“不可能之任务”
· 关于认识论:涌现和贝叶斯法则
· 神秘的中微子
· 大数据经济学 (2015年诺贝尔经济
【书山有路】
· 北欧模式与《北欧理论》
· 自律的本能
· 关于认识论:涌现和贝叶斯法则
· 性别差异与神经心理学
· 保守主义该怎样帮助穷人?
· 诚信的心理学
· 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
· 怎样对待老与死?(下)
· 怎样对待老与死?(上)
· 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反思
【政治经济】
· 川普走了,常态回来了吗?
· 拜登真能成为“团结美国”的总统吗
· 拜登:生逢其时的平庸候选人
· 我们的媒体怎么了?《美国大分裂
· 对“全民基本收入”的数学分析
· 杨安泽(Andrew Yang)和《对普
· 论保守派该投票克林顿
· LGBT与“宗教自由案”
· 华人和黑人:盟友还是对手?
· 奥巴马健保的新考验
【生活百感】
· 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
·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下)
·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上)
· 放暑假啦!休博到秋天
· 孩子该读文科还是理科?
· 休博到明年一月
· 停博一阵
· 也谈一位“海二代”:国防部CIO高
· 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
· 中小学数学的存废之辩
【朝华午拾】
· 为什么调制解调器会有不同速度?
· 什么是网路电话?
· 旧文重贴:谈谈学习中的思考
· 菜鸟上路——我的第一份工
· 怀念敬爱的黄老师
· 感恩节前话感恩
· 数学竞赛与我
· 哲人讲座
存档目录
2024-02-04 - 2024-02-04
2024-01-06 - 2024-01-06
2023-12-06 - 2023-12-18
2023-11-20 - 2023-11-20
2021-08-24 - 2021-08-24
2021-02-02 - 2021-02-24
2021-01-25 - 2021-01-25
2020-10-05 - 2020-10-20
2020-09-07 - 2020-09-07
2020-08-26 - 2020-08-29
2020-07-15 - 2020-07-15
2020-01-05 - 2020-01-05
2019-11-27 - 2019-11-27
2019-10-20 - 2019-10-26
2019-08-15 - 2019-08-15
2019-07-27 - 2019-07-27
2017-05-06 - 2017-05-06
2017-04-19 - 2017-04-19
2017-03-11 - 2017-03-19
2017-02-06 - 2017-02-06
2016-11-22 - 2016-11-22
2016-10-24 - 2016-10-24
2016-07-11 - 2016-07-11
2016-06-09 - 2016-06-26
2016-04-07 - 2016-04-07
2016-02-03 - 2016-02-23
2016-01-05 - 2016-01-19
2015-12-08 - 2015-12-16
2015-11-03 - 2015-11-12
2015-10-20 - 2015-10-28
2015-09-23 - 2015-09-30
2015-06-04 - 2015-06-04
2015-05-04 - 2015-05-26
2015-04-07 - 2015-04-21
2015-03-03 - 2015-03-30
2015-02-05 - 2015-02-24
2015-01-14 - 2015-01-29
2014-11-06 - 2014-11-24
2014-10-01 - 2014-10-28
2014-09-08 - 2014-09-24
2013-12-04 - 2013-12-11
2013-11-06 - 2013-11-27
2013-10-02 - 2013-10-30
2013-09-04 - 2013-09-24
2013-06-03 - 2013-06-03
2013-05-01 - 2013-05-29
2013-04-02 - 2013-04-24
2013-03-06 - 2013-03-27
2013-02-05 - 2013-02-28
2013-01-03 - 2013-01-30
2012-11-14 - 2012-11-28
2012-10-02 - 2012-10-31
2012-09-04 - 2012-09-26
2012-08-14 - 2012-08-30
2012-05-02 - 2012-05-02
2012-04-09 - 2012-04-17
2012-03-13 - 2012-03-28
2012-02-07 - 2012-02-29
2012-01-03 - 2012-01-31
2011-12-07 - 2011-12-21
2011-11-02 - 2011-11-30
2011-10-04 - 2011-10-11
2011-09-05 - 2011-09-27
2011-08-01 - 2011-08-31
2011-07-05 - 2011-07-27
2011-06-21 - 2011-06-28
2011-04-01 - 2011-04-07
2011-03-09 - 2011-03-23
2011-02-07 - 2011-02-28
2011-01-03 - 2011-01-31
2010-12-03 - 2010-12-14
2010-11-10 - 2010-11-23
2010-10-01 - 2010-10-30
2010-09-01 - 2010-09-29
2010-07-02 - 2010-07-02
2010-06-01 - 2010-06-29
2010-05-07 - 2010-05-26
2010-04-01 - 2010-04-29
2010-03-03 - 2010-03-29
2010-02-04 - 2010-02-27
2010-01-09 - 2010-01-31
2009-12-03 - 2009-12-19
2009-11-01 - 2009-11-28
2009-10-04 - 2009-10-31
2009-09-01 - 2009-09-30
2009-08-29 - 2009-08-31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