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的國情咨文是奧巴馬在總統大選前的最後一次了。不出意料地,他為當前的美國描繪了一幅玫瑰色的圖景:“美國回來了”。他的主題是“建設一個持久的美國”,提出了不少長期的設想,這也是任期末總統的習慣。如果要說這個演講有出人意外的地方,那就是在列數自己功績時居然“漏掉”了健保改革(只是“順帶”提到了一句),而且對“全球變暖”問題也避而不談。看來奧總對於民意還是有所察覺的啊。 以下簡單談一下我對他幾個設想的看法。 我贊同的設想有以下幾個。首先是繼續對大學生學費的幫助。奧巴馬在演講中說,科技工作的空缺是合格工人的兩倍。我對此數據有些懷疑因為我還有同行朋友在失業中。但統計數據的確表明,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比其他人低很多。所以幫助年輕人接受大學教育的確非常重要。對於中小學改革,奧巴馬提出給學校更多自由度,特別是給予辭退不合格教師的權力。這一點我也很贊成。但這否能克服教師工會的阻力而實施,我存疑。 奧巴馬提出在2035年實現80%的電力來自清潔能源。這是個很好的目標,雖然實現的可能性很小。他提出利用政府的採購能力來幫助清潔能源產業形成規模。這個注意不錯,但如果因此而過度增加採購成本的話,還不如直接補助廠家為好。值得指出的是,他說的“清潔能源”不僅是太陽能,風能等,而是包括通常認為對環境不利的核能和帶有排氣清潔裝置的燒煤電廠。 奧巴馬沒有如我預料的那樣拿“公平”問題大作文章。但他提到了稅務改革,確保收入百萬以上的人保持30%的稅率。我覺得這是合理的做法。技術上對於高收入的人取消資本利得的優惠很容易。但政治上能不能被國會通過是另一個問題。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公平”問題固然重要,但它對於聯邦赤字來說是杯水車薪。而且要注意的是:稅收多了政府花費決不能跟着上去,只能用來減少國債。 我不喜歡的設想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奧巴馬把“吸引製造業回來”作為恢復經濟的主要措施,為此推出外貿,稅務等等政策。這讓我回想起1992年的總統競選。當時美國的經濟困境與今天相似,政客們也是大談“製造業”。但結果美國經濟回升,靠的是互聯網革命。從八十年代末起雖然美國經濟有上右下,但製造業一直在減少。最近的急劇下降趨勢是從2000年開始的。所以製造業減少並不是目前經濟低迷的主要原因,挽救製造業也不應該是振興經濟的“銀子彈”。美國的競爭力還是在於創新。 另一個我不喜歡的是奧巴馬再次提出修補和建設道路橋梁等基本設施。美國的基本設施的確急需修整,現在經濟低迷也是做這件事的好時機。然而,這種巨大工程的事不是光花錢就能解決的。在經濟性,產能和工程設計方面都需要個案處理,而不是“一哄而上”。事實上,奧巴馬兩年前提出的“刺激法案”就把修整基礎設施作為重點之一,但至今進展緩慢。最明顯的是“高鐵”計劃,儘管聯邦出了大錢還是得不到各州的支持。這個經驗應該給我們敲警鐘了。 和所有政客一樣,奧巴馬講話中也有不少忽悠的地方。例如,他提出把伊拉克戰爭結束所“節省”的錢一半用來大興土木。伊拉克戰爭結束的時間表是上屆總統就定下的,怎麼算是“省下”的呢?難怪有人取笑說,我們沒對火星人宣戰,應該算是省下了幾億億元了吧。另一個是他說到美國的出口有很大增長。但這不一定是政策的功勞而可能是經濟成長的結果。事實上美國的貿易赤字一直在上升。奧巴馬還說醫保改革提供了“以市場為基礎”的醫療服務。美國存在着龐大的政府醫療服務(Medicare和Medicaid),醫保改革也包括給低收入民眾提供政府補助。其實奧巴馬的醫改草案中就包括政府主辦的醫療保險,後來在麻州參議員選舉“政變”,共和黨在參院取得杯葛權後才讓步通過了現在的版本。 奧巴馬演講的開頭和結尾都充滿了樂觀語調:只要我們團結努力,什麼都能做到。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幾年前奧巴馬的競選口號:Yeswe can。問題是:三年後我們離開目標更近了還是更遠了? 這恐怕是下一次選舉要回答的關鍵問題。 有關文章: 自我推銷的範文- 讀奧巴馬的《大膽希望》 奧巴馬2.0? 奧巴馬能完成醫療改革大業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