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欧阳峰的blog
  以文会友,不亦乐乎!
网络日志正文
亚洲传统价值在西方:财富还是包袱? 2011-07-19 16:13:47

前几篇文章谈了亚裔学生在美国申请高校可能受到歧视的问题。那么我们作为亚裔学生和家长,可以怎样应对呢?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亚裔家庭的教育方法和传统价值对孩子的影响。

说到亚裔家庭的教育,我们马上会想到“虎妈的战歌”。这本书已经有很多评论和介绍了。这里我想着重介绍另一篇关于亚裔教育的文章“纸老虎”(PaperTigers by Wesley Yang, Yew York Magazine, May 8, 2011, http://nymag.com/news/features/asian-americans-2011-5/中译文链接在本文末)。这篇文章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美国公共电视台(NPR)还为此作了专访(http://onpoint.wbur.org/2011/05/17/asian-americans-bamboo-ceiling)。万维网友怡然介绍和评论了这篇文章,引起了热烈的讨论。(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quickforward=1&id=464352

这是篇很长的文章。但其中心思想很容易概括,就是痛陈亚洲家庭教育的弊端,认为亚裔孩子在这种教育下成为了书呆子,社会的输家。作者认为,亚裔的“应试教育”,魔鬼式补习班,虽然造成了很高的升学率(特别是在只看考试成绩的一些学校如纽约市的几所重点中学),但也剥夺了很多童年乐趣,而且造就了亚裔学生“分数并不反映能力”的形象。亚裔父母不支持孩子的体育和社交活动,让孩子在社交训练方面明显不足,甚至连约会都不会。而亚裔的文化传统又容易招人误解,例如“喜怒不形于色”被认为是“不友好”甚至“不正常”。亚裔“多干少说”,“不出头”等价值观,使得离开考场,跨入社会的亚裔子弟在工作单位不能扮演领导角色,而成为只能干活不能升迁的“模范员工”,遭遇“竹子天花板”。文中刊登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几个亚裔青年的照片,一个个都是横眉怒目,反映了文章的主调。

那么身负了这些亚洲文化传统,应该怎样应对呢?一个方法当然是“重新做人”,学习西方主流文化的为人处世,来“融入主流”。文中甚至介绍了一个“约会训练班”,教亚裔男青年如何得到白人女孩的青睐。另一个方法是“扬长避短”,离开传统的工作场合,甚至自己创业(文中举了建立网站和开饭店这两个差别很大的例子),这样就不用面对太多的社交需求。其实这样做,也是对亚裔文化中“不冒险”传统的反叛。第三个则是同时拒绝亚洲和白人文化,自我边缘化,活出自己的特色。作者本身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用他的话来说:“你们都见鬼去吧!”

总的说来,作者对于亚洲家庭教育和亚洲文化价值的熏陶采取了负面的态度。不管你是否承认“主流价值”,接受“主流游戏规则”和争取“主流社会”的接纳和承认,你都必须对自己青少年所受的教育“拨乱反正”。然而有趣的是,在读者的留言中,却表现了相当不同的视角。大多数的留言表达了三个意见。首先,作者描述的现象并不局限于亚裔,而是很多新移民群体的共同体验。对于新移民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有个能带来稳定收入的技能比“领导才能”更重要。而且他们在新大陆更注重于“参与”和“融合”,而不是挑战现有秩序。这种偏向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的子女。而随着世代更替,这种“传统”也会渐渐淡化。第二,我们真的需要以“主流价值”来判断自己的成败吗?如果不能被“主流人群”在社交上接纳,不能取得“主流社会”所认可的权力,金钱等“成功标志”,是否就是失败?就需要改弦易辙?再者,亚洲文化中有没有我们可以引以为财富的东西?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观点在亚裔下一代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有个寻求独立的过程,其中包括对于自我认同的反思。评价亚洲文化对自己的影响,不管正面负面,都是这个反思的一部分,所以也是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也相信,大多数亚裔子女不至于像作者那样偏激。他们会基于自己的体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和选择。然而,作为亚裔家长,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该怎么看呢?

我觉得,亚裔传统中有些糟粕(下面会详细说到),但也有许多属于“普适价值”的精华。如“Outlier”一书中就谈到亚洲的“稻田经济”养成人民刻苦耐劳,不急功近利,遇到困难能坚持努力而不轻易放弃,这些都是有利于成功的因素(见“成功有秘诀吗?《超人》读后”,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50561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0411)。另一本书“The Age of the Unthinkable”,也谈到中国和亚洲文化善于从总体看问题,“审时度势”而不像西方习惯那样专注于细节,对于日趋复杂,非对称的世界也许是更具优势的思想方法。当然我并不是说亚洲文化比别人更优越。但是,我们亚裔做父母的既然已经对这套文化价值有所领悟有所体验,也不必全盘抛弃,从零开始学习“主流”的东西来教育孩子。而且,美国本来就是个多元的社会。如果我们的孩子比较集中于某些职业,也是正常的。除了父母本身的特长和教育方法外,作为一个种群的经验和人脉,也是影响孩子择业的因素。所以不是因为亚裔子女从政,参军,自己创业的人少,就说明亚裔教育不行。相信随着这个新移民群体在这里扎根繁衍,他们会一代一代地扩展自己的世界。历史上爱尔兰,意大利,犹太人等很多移民群体,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吗?总之,就像我们不必为子女的黄皮肤,黑眼睛而感到抱歉一样,如果我们把自己毕生经验和知识中的精华传给了他们,那么我们也不必为他们在知识和性格上的特点和局限感到抱歉。

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对于亚裔教育就没有反思的地方。虽然各种文化都各有长短,但每种文化都需要与时俱进。看了关于“虎妈”的讨论,我觉得中国文化中一个是父母的绝对权威,一个是对所有孩子的统一标准,已经不适合时代的现实了。在农业时代,父母一生积累的经验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所以孩子应该多接受父母的教诲,按照父母的指引成长。而在现代社会中(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父母的知识和智慧都是相当有限的,而每一代面对的机会和挑战都不同。所以父母的绝对权威不仅限制的孩子从别的渠道得到知识和经验,而且造成孩子服从权威,缺乏创造性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而且现代社会的职业和才能要求非常多样化,再也不象古代那样只有“学而优则士”这一条路。所以对于孩子的“因材施教”很重要,需要按照孩子的特长和爱好,与他们一起设计和探索成功之路,而不是把一个僵硬的标准(如“全A”,“AP课”等)套在所有人身上。这也是东西方共同面对的挑战。所以,面对目前关于“亚洲式教育”的讨论,我们既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要固步自封,而是借此作为自己反省,提高的机会,争取在子女教育上更上一层楼。


【有关文章】


亚裔学子:大学门槛格外高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87733  

亚裔学子的大学门槛:统计证据一例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88157

亚裔学子的大学门槛:几本有关书籍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88991http:

亚裔美国人:考场的霸主,社会的纸老虎 http://bbs.creaders.net/education/bbsviewer.php?trd_id=601662


浏览(5619) (0) 评论(28)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阿妞不牛 留言时间:2011-08-04 21:01:27
楼主好文!
非常赞赏寄自美国的评论!(哈哈,他可很少赞同俺哟)。

俺跟儿子是冤家对头:因为他太象俺。他可以向我提问题,但是绝对不接受俺的解答:一定要一一辩驳一通,最后俺宣布投降,接受他的见解了事。比如他也喜欢音乐,但绝不弹琴,因为那是俺的东东,不入流。他选择了吹小号,而且不许给他请家教。就在学校学,自己从网上练。

俺觉得,就让他这样去发展,能够打败父母,还怕别人不成?
回复 | 0
作者:cm10 留言时间:2011-08-03 15:31:32
亚洲文化的根本缺陷是没有理性和原则, 自己不能建立,维护一个制度. 说根本我们经常是"我"例外, 面对面在原则上没有勇气, 最后每个人都去挖墙角. 作为一个整体, 我们是"大树底下好乘凉". 要培养孩子做领导, 要明白什么是领导, 很多人在和稀泥.

奥马总统和国会为债务问题纠缠很好的展示了西方的制度和个人勇气.
回复 | 0
作者:直道不豫 留言时间:2011-08-03 14:31:52
同意老沙的意见。辩论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大学的时候我作为系队主力夺得了全校辩论赛的冠军。那是学校历史上第一次由理科系夺得冠军。那几年还是我们学校辩论水平最高的时候。在全国赛上赢过北大等强手。但这只是大学生活一个小小的插曲。对我后来的人生影响很小。那么多年全国高校辩论赛里出来的,最出名可能也就是姜丰而已。
我也很同意莺歌燕语关于肉和蔬菜的比喻。在这个网上的网友,大多当年都是天子骄子,同辈里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但是世事沧桑,现在敢说还是同辈里佼佼者的,估计也不算很多。倒是很多当年不起眼的同学现在可能风光一时。相形之下,难免否定自己的过去。对于当年寒窗苦读有一种逆反心理,更多地看到其弊病。
我记得国内知名策划人王志纲曾经出过一本书《谋事在人》。里面曾经对成绩有过非常独到的见解。他说他读书的时候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定要冲进前十名,但一定不要做前三名。他的解释是,如果你不能进前十,没人看得起你,或者干脆没人注意你的存在。但如果要去挤前三,你注定投入太多精力到无用的八股中去,失去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我想他的思考对很多人都会有所启发。
回复 | 0
作者:秋念11 留言时间:2011-08-03 11:46:00
应该说亚裔文化比主流文化要优秀吧?虎妈不说明问题么?亚裔孩子学习不要好很多?亚裔犯罪低,国家负担少,收入高,家庭和谐。。。如果都是亚裔,美国没有债务,没有罪犯,没有社会问题。。。
回复 | 0
作者:M82 留言时间:2011-08-03 07:34:51
test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1-07-21 19:14:19
带儿子打球的爸爸就是好爸爸!支持!
回复 | 0
作者:沙之舟 留言时间:2011-07-21 16:14:30
听辩论这个东西不如看儿子打球带劲。哈哈。

而且巨耗费时间。一个tournament在那儿一耗就是一天一直到半夜。而且你做法官耗尽精力。脑子总是要不停的转动。

所以俺喜欢说儿子打球的事儿。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1-07-21 05:48:41
沙兄:原来你也是资深家长了啊。我的粗浅了解,觉得辩论除了“规则”以外还要求急智和逻辑的功夫。特别是对社会上关注的话题进行辩论,对训练孩子“一分为二”地考虑问题很有好处。

昭君的博客中有好几篇介绍她儿子参加辩论的经历。老兄有机会也写一些吧。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1-07-21 05:46:00
昭君:谢谢介绍!可惜我们这里没有类似的机会。。。 我觉得“关心国家大事”,不把视野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也是很多亚裔子弟的重要功课。
回复 | 0
作者:沙之舟 留言时间:2011-07-20 17:12:54
我们家小沙高中时就是校辩论队的队员。

辩论这个东西听多了也其实跟八股差不多。俺去当法官当得也是八股给分。嘿嘿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1-07-20 16:48:41
The Civic Leadership Institute (CLI) is a three-week summer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for outstanding students completing grades 9 through 12. Each Civic Leadership Institute integrates challenging academic work, community service, hands-on field experiences, guest speakers and facilitated debates and discussions, for a summer that students often describe as "life-changing."

The Civic Leadership Institute is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Civic Education Project, based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s Center for Talent Development (CTD), 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s Center for Talented Youth (CTY).

Students have to meet certain academic criteria, plus teacher recommendations.

For more details, please see http://www.ctd.northwestern.edu/cep/programs/cli/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1-07-20 16:27:59
哇,这篇没有上导读的文章得到这么多博坛高手的光顾和指教!再次感谢各位!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1-07-20 16:24:16
寄美兄:

你说的非常有道理。想一想当年父母逼我们做的事,有几件我们现在还在做的?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如何教育孩子很有启示。我理解你说的“平常心”和common sense,就是把孩子当人看,而不是作为自己的工具和寄托。

谢谢来访和评论!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1-07-20 16:20:12
山哥,谢谢来访!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1-07-20 16:17:47
多思:谢谢你的概括。的确,了解这个多元的社会,更好地引导孩子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我们家长的重要功课。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1-07-20 16:03:16
昭君:你指出的有些亚裔孩子参与不足的活动,很引人深思。

我们这里辩论队,模型联合国等华裔的孩子还是参与不少的。那个Leadership Institute不知是怎样选拔参与者的?我孩子收到过Leadership Council之类的活动邀请,说是到华盛顿几天的活动,还有参观国会,议员接见等。但我调查了一下,那还是一个商业性质的活动,就没去参加。听起来你儿子去的不是同一性质的。

至于亚裔孩子选择某些专业,我想不见得是他们自己“扬长避短”考量的结果,而可能是他们父辈就在这些专业,比较熟悉,也有人脉。就像老美也有好几代当兵,即使不服役也做与部队有关的事。当然他们的父辈(第一代移民)选择那些专业很可能是“扬长避短”的结果。所以我觉得,这种“专业集中”的现象也许要几代人后才会消失。

谢谢你的评论!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1-07-20 15:55:33
怡然:谢谢你的称赞,也谢谢你非常专业,全面的补充!

的确,这里的学校是很鼓励家长的参与的。但也许另一面,正如莺歌的“吃肉”理论一样,学校面对的是大多数参与不够的家庭,而亚裔也许不在那一群里。当然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是不会嫌多的。但具体地何时应该介入何时应该放手,那就是一门艺术了。而且正如你与皇兄所指出的,是“因人而异”的。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1-07-20 15:51:40
皇兄:你的“因人而异”太重要了。正因为此,很多关于子女教育的讨论只能泛泛而谈。讲到具体做法,对错就很难说了。

你说的家长要“以身作则”也很重要。其实有些推爸推妈貌似“严厉”,动不动棍棒相加,其实是自己偷懒,不想花力气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具体困难而已。

谢谢你的长篇评论!对我是很好的补充。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1-07-20 15:48:10
沙兄,谢谢来访!是啊,推爸推妈中外皆有。但推也有得法与否之说。西方批评“推爸推妈”的也很多。他们还有个名词叫“直升飞机父母”,就是中文里的“如影随形”吧。
回复 | 0
作者:寄自美国 留言时间:2011-07-20 12:56:30
像欧阳这样开明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是生龙活虎,亚洲传统价值在西方就成了宝贵财富。教育孩子我没啥道道可讲,感觉需要平常心和common sense。借用万维网友们最近常说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年咱希望父母不做什么,今天咱就不对孩子做什么。自己的孩提时代,跟孩子们的现在,好像没有过多久。
回复 | 0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11-07-20 08:24:41
Great sharing,thanks!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1-07-20 06:33:16
非常赞赏博主将亚洲传统价值观与其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联系起来的思考方式。的确,正如博主所说“除了父母本身的特长和教育方法外,作为一个种群的经验和人脉,也是影响孩子择业的因素。”看看美国社会,体育界涌现出大量的黑人明星;教育界与金融界挤满了犹太名人;拼字比赛(Spelling Bee)连年被印度孩子夺冠。而华裔家长似乎更加信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些现象背后就是怡然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所以,在美国这样多元化的社会里,还是应该按照孩子的特长与社会的需求去培养孩子,而不能仅仅依靠父母自身的历史经验。正如皇城所说“做为第一代的移民,我们这些家长是不是有责任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去培植一些可继承的符合当地主流文化的家庭传统呢?”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1-07-20 06:29:53
好文!! 我觉得亚裔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确有过份偏向学术成绩和其他“技能”的问题,而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社会能力和领导才能比较缺乏兴趣,或者说不知道怎么样帮助才好。举个面前的例子,我家老大现在正在参加西北大学 Center for Talent Development举办的 Civic Leadership Institute,这是一个为期三周,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讲座,讨论和 various field projects (such as helping at homeless shelter, working at daycares in poor communities), 强化优秀高中学生的公民意识今年大约有四十多学生参加,我留意了一下,其中亚裔不到五个(两个印度后裔,两个华人后裔,还有一个是从香港来的香港孩子--因为这个项目的参加者来自全国各地);相比以前他在同一机构参加的一些 purely academic 的项目,后者的亚裔学生往往占到一半。当然前者是 residence program ,后者多为周末的 non-residence programs(因此参加者都是本地人),但是否也能从中看出亚裔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上的价值取向呢?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亚裔家长认为领袖才能是不能从这样的正式 learning programs获得的,那么如果他们鼓励孩子以其他形式参加和强化自己的社会和领袖能力,那又另当别论;但事实似乎不是如此。

另外,儿子的高中辩论队亚裔成员也寥寥无几。尽管我们的高中本来亚裔就少,但在区域的比赛中,也很少看到亚裔学生。而在 science olympiad 这些比赛中,则有不少亚裔的身影。这是否也是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例子呢?

另外我觉得你的“扬长避短”论很适合亚裔在职场上的选择--不少亚裔选择技术偏重的行业,比如计算机,科学研究,除了专业上的偏向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这些行业对与人打交道的要求较少。但如果大多数人都这样的话,那只能恶化亚裔的这种“weaknesses”, an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sterotypes and biases other people hold against us。

当然,到底是“扬长避短”,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自己的弱势,就是另外一篇文章的主题了。你在那篇孩子教育理念的文章里也有论述
回复 | 0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1-07-20 06:08:02
欧阳:很独特的思考,好文!

把亚洲传统价值观与其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联系起来,就会把这个问题引向深入。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由此衍生出来的教育价值观,就会不自觉地把教育作为改变个人社会地位的手段,即你文中谈到的“学而优则仕”。这样的教育价值观的特点就是重义轻利,重集体轻个人,因此就难免会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经这种教育观念培养出来的人,往往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对教育理念的负面影响。

但正如你在文章中指出的那样,亚洲传统价值观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比如中国传统价值观里强调的兼容并蓄、和谐统一,其核心就是中庸和包容。这种传统价值观对于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说到具体的教育方式,很同意皇城根儿的想法。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他/她最终还是会按照自己的天赋去发展的,扭曲天性的教育绝对不会生出什么硕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吧。很多美国人喜欢陪孩子玩各种球类,那也是因为他们的孩子的确喜欢那些运动。曾带我儿子参加过棒球队,亲身感受到了美国家长们的热情和积极性,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在反思自己教育方式的得失时,是否也还要考虑另一个因素。现在的时代比起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已经是天壤之别了。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成长的关注恐怕远远不及我们对于儿女教育的关注,这不是我们的选择,是时代的选择。这只能说明现在的社会竞争更激烈,教育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还遵从着马泰效应。我发觉美国的教育环节上,更加强调父母的参与,并且还有很多具体的措施,使得你必须参与。比如给孩子看作业,帮助孩子做project,等等。

再次谢谢欧阳的好文,引出了这么多思索。
回复 | 0
作者:皇城根儿 留言时间:2011-07-20 00:01:36
好文!欧阳老弟的问题值得深思。

读者以为,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无论是何种文化传统价值,做父母的该推的时候还是要推。至于“推”什么,什么值得推,还真是因人而异。有些孩子的自我驱动力很强,大人能做的就是给他们创造各种机会。有些孩子非常懒散,除了玩儿什么都觉得“难”,家长要做的就是要发现他们的潜力所在,该推的就得狠心地推。不是都说吗,生活中任何突出的成绩,都是在长期的,超出常人的习惯和训练中培养出来的。

所以,推的目的是什么? 推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学会什么知识,而是让他们养成某种习惯和模式,能发展成嗜好则更好。因为习惯或嗜好一旦养成,剩下的就是惯性问题了。

然而,这里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习惯和嗜好。做为亚裔,多数的家长们除了傻读书,打牌或踢球,自己就没什么好的习惯和嗜好,所以在孩子的培养方向上一般都随大流,也就是琴棋书画外加些常规的体育项目什么的。这是很让人悲哀的一个现象。

读者曾这样设想过,如果家长自身能强迫自己培养和发展出一些全新的嗜好,然后再以身作则地带动孩子一起去做,这比简单地让孩子去做家长自己一窍不通的琴棋书画更富有“主流精神”。毕竟,美国家庭在孩子培养方面的主流文化,依然是家庭传统的继承。那么做为第一代的移民,我们这些家长是不是有责任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去培植一些可继承的符合当地主流文化的家庭传统呢?
回复 | 0
作者:沙之舟 留言时间:2011-07-19 20:10:07
如果单论推爸推妈。老美在体育上决定不比咱老中在学习上推得少。有过之无不及。

老沙我这是深有体会的。

当然了俺自己推得也不比他们差。哈哈。胡怕胡呀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1-07-19 18:19:56
莺歌:你这个“吃肉”的比喻太好了!的确,我们这一代的人,特别是在北美的,很多都经历过“向四人帮讨还青春的时代,那时候读书就是一切,一辈子就取决于一个高考分数。可那只是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无奈对策。现在不应该要求子女有同样的做法了。
回复 | 0
作者:莺歌燕语 留言时间:2011-07-19 17:40:53
“纸老虎”的作者看上去是个很极端的人。

亚裔家长如果能做到你最后一段所说的与时俱进,亚裔下一代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像“纸老虎”中描写的人与事了。其实,我自己长大的时候,周围的家长们并没有像现在的家长们那样疯狂。依我看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无知。这就好像是我们这一代人以前没什么肉吃,于是认定肉是好东西,所以现在拼命让孩子吃肉,以为多多益善。其实要知道,肉吃多了,肉就不是好东西了,而以前认为没营养的蔬菜却变成好东西了。知识和社交与这里的肉和蔬菜是一个道理。真心希望当家长的能早日弄明白这一点。
回复 | 0
我的名片
欧阳峰
注册日期: 2007-09-18
访问总量: 1,773,857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本博客近期内不定期更新
最新发布
· 解码性别不平等——2023年诺贝尔经
· 给电子运动拍照——2023年诺贝尔物
· 银行和信息-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
· 一个世纪的纠缠-2022年诺贝尔物
· 大繁至简:2021年物理诺贝尔
· 从相关性到因果性-2021年诺贝尔
· 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
友好链接
· 刘以栋:刘以栋的博客
· 高伐林:老高的博客
· 潜伏:潜伏的博客
· 2cents:2cents博客
· 伊萍:伊萍的多彩世界
· 谷语草鸣:谷语草鸣
· Beaubien2010:Beaubien2010的博
· 多思:多思的博客
· 汪翔:汪 翔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老秃:老秃笔侃山
· 水柔石刚:水柔石刚的博客
· 岑岚:岑岚的博客
· 枫苑梦客:梦中不知身是客
· 怡然:怡然博客
· 寄自美国:寄自美国的博客
· 椰子:椰风阵阵,思绪如河
· 山哥:山哥的文化广场
· 昭君:昭君的博客
分类目录
【政治经济-2020大选】
· 川普走了,常态回来了吗?
· 拜登真能成为“团结美国”的总统吗
· 2020,美国保守派选民该挺谁?
· 拜登:生逢其时的平庸候选人
· 对“全民基本收入”的数学分析
【旧贴回顾】
· 衔接量子与经典物理:2012年
· 数字通信介绍(5) 什么是MIMO?
· “免费”的代价
· 美国的收入差距:社会流动性(完
· 那是谁建的?谈谈大小政府之争
· 成功者的心态
· 政经随想(5)资本主义之后是什
· 亚洲传统价值在西方:财富还是包
【书山有路-经济篇(3)】
· 《国家为何失败》读后
· 北欧模式与《北欧理论》
· 关于认识论:涌现和贝叶斯法则
· 从《大空头》看颠覆性创新
· 收入差别,市场经济与左右之争
· 保守主义该怎样帮助穷人?
· 从金融危机看政府的角色(上)
· 资本:贫富差距之源?(下)
· 资本:贫富差距之源?(中)
· 资本:贫富差距之源?(上)
【政治经济:政经随感(2)】
· LGBT与“宗教自由案”
· 奥巴马健保的新考验
· 美国的言论自由与政治正确
· 美国铁路面面观
· 提高执政效率:自适应(下)
· 提高执政效率:自适应(上)
· 谁是乐善好施之人?
· 美国中期选举:谁是赢家?
· 围观美国打老虎
· 美国教育体系中的“扶贫”措施
【政治经济-美国华人】
· 华人和黑人:盟友还是对手?
· 亚裔传统月:关于美国亚裔的几个
【政治经济-收入差距】
· 收入差别,市场经济与左右之争
· 保守主义该怎样帮助穷人?
· 美国的收入差距:社会流动性(完
· 美国的收入差距:政府能做什么?
· 美国收入差距的原因
· 美国的收入差距:谁是最富和最穷
· 美国的收入差距:中产阶级与贫穷
· 美国的收入不平等:非主流意见
· 美国收入不平等:引言与现状
【书山有路-宗教篇】
· 关于道德与宗教问题与网友的讨论
· 进化论是上帝的克星吗?(下)
· 进化论是上帝的克星吗?(上)
【政治经济-12大选】
· 论保守派该投票克林顿
· 美国大选投票:除了“罗马”别无选
· 谁动了Medicare的奶酪?(下)
· 谁动了Medicare的奶酪?(上)
· 那是谁建的?谈谈大小政府之争
· 正戏开场——简评美国两党全国大会
【书山有路-心理篇(3)】
· 性别差异与神经心理学
· 怎样对待老与死?(上)
· 思维快慢道(下)
· 思维快慢道(中)
· 思维快慢道(上)
· 如何避免决策误区(下)
· 如何避免决策误区(上)
· 沟通技巧:“粘性学”(下)
· 沟通技巧:“粘性学”(上)
· 习惯的力量
【政治经济:亚裔爬藤(2)】
· 高院判决,平权与亚裔入学
· 控告哈佛歧视案讨论小结(转)
· 反抗种族歧视,何不从帮助亚裔子
· 亚洲传统价值在西方:财富还是包
【政治经济:亚裔爬藤(1)】
· 亚裔学子的大学门槛:几本有关书
· 虎妈猫妈,异途同归?
· 亚裔学子的大学门槛:统计证据一
· 亚裔学子:大学门槛格外高
【书山有路-心理篇(2)】
· 自律的本能
· 诚信的心理学
· 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
· 怎样对待老与死?(下)
· “双管齐下”的变革秘诀
· 实现自我,完成中年转变 -- 《中
· 成功有秘诀吗?《超人》读后
· 惊险小说中的上品 -- 《Ambler W
【政治经济:政经随感(1)】
· 简讯:美国竞选经费比往年减少
· 再谈科学的威力与局限
· 读奥巴马“国情咨文”有感
· 政经随想(5)资本主义之后是什
· 政经随想(4):民主与市场经济
· 政经随想(3)美国的末日到了吗
· 政经随想(2) 美国经济困境与全
· 政经随想(1)关于美国国债的几
【书山有路-经济篇(2)】
· 大政府,小政府,聪明政府
· 回首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下)
· 回首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 (上)
· 窥视右派的内心:读《美丽的美国
· 中国起飞的发动机 ——民工
· 介绍Peter Drucker
· 信息时代的新生态 – What Would
· 书评:《讨还资本主义的灵魂》
【书山有路-政治篇(2)】
· 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反思
· 从金融危机看政府的角色(下)
· 谁是乐善好施之人?
· 关于普世价值的随想
· 谈谈美国公知(4/4)
· 谈谈美国公知(3/4)
· 谈谈美国公知(2/4)
· 谈谈美国公知(1/4)
· 第三只眼看民主与专制
· 赖斯与她的自传《无上光荣》
【书山有路-传记篇(2)】
· 格林斯潘《动荡年月:新世界的冒
【学海无涯-数字通信】
· 关于数据权利的随想
· 数字通信介绍(5) 什么是MIMO?
· 数字通信介绍(4) OFDM为何如
· 数字通信介绍(3)信道编码
· 数字通信介绍(2)香农与信息论
· 数字通信介绍(1) 调制
【学海无涯-心理学(2)】
· 心态是衡量快乐的一杆秤
· 千里送鹅毛的心理学
【学海无涯-诺贝尔物理奖(2)】
· 给电子运动拍照——2023年诺贝尔物
· 一个世纪的纠缠-2022年诺贝尔物
· 大繁至简:2021年物理诺贝尔
· 黑洞的神秘和神奇-2020年物
· 宇宙学中的理论和实验:2019年诺
· 别开生面的2018年诺贝尔物理奖
· 引力波探测:成就“不可能之任务”
· 量子漩涡的奥妙-2016年物理诺贝
· 神秘的中微子
· 换灯泡,得诺奖
【学海无涯-诺贝尔经济奖】
· 解码性别不平等——2023年诺贝尔经
· 银行和信息-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
· 从相关性到因果性-2021年诺贝尔
· 拍卖中的信息和博弈-2020年
· 随机对照试验与扶贫:2019年诺贝
· 充满“科学元素”的2018年诺贝尔经
· 行为经济学和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
· 怎样制定好的合同?2016年诺贝尔
· 大数据经济学 (2015年诺贝尔经济
【政治经济-美国政治(2)】
· 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
· 我们的媒体怎么了?《美国大分裂
· 剖析美国国债难题:让数字说话
· 大政府能救美国吗?
【政治经济-美国教育(2)】
· 美国理科教育(5)教育改革话题
· 美国理科教育 (4) “不让一个孩
· 美国理科教育(3)成绩差距
· 谈谈美国理科教育(2)教育与国
【政治经济-美国经济】
· 关于美国经济的对话
· 奥巴马的赤字
【政治经济-美国贫困】
· 美国的救济陷阱
· 社会阶层分析的标尺:收入还是消
· 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下
· 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中
· 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上
【政治经济-国际政经】
· 阿富汗天上掉馅饼儿,福兮,祸兮
· 中国的优势在哪里?
· 关于美国核武新政策的随想
· 伊斯兰与西方文明:冲突还是和解
【政治经济-随想杂谈】
· 用事实说话:循证决策
· 关于维基解密与媒体的随想
· 谁打败了麦卡锡?
【政治经济-税法福利】
· 扯扯美国的“税务局丑闻”
· 关于税法数据的分析 (评《纽约
· 税季谈税
· 社会安全保险及其危机
【政治经济-健保改革(2)】
· “健保法案”为何“好事多磨”?
· 美国医疗保险:既太多又太少
· 健保法案解读(4)健保改革的目
· 健保法案解读(3)怎样从Medicar
· 健保法案解读(2)“公共选项”与
【政治经济-健保改革(1)】
· 健保改革法案H.R.3962解析(1)
· 美国医疗服务真是倒数第一吗?
· 奥巴马能完成医疗改革大业吗?
· 旧文重贴:美国政治的下一个热点
【政治经济-金融危机(2)】
· 关于做空,赌博与趁火打劫的随想
· 从高盛的“欺骗”与“趁火打劫”谈起
【政治经济-金融危机(1)】
· 冒险的代价:美国“信贷社危机”回
· 旧贴重放:关于AIG副总裁辞职信
· 旧文重发:“奖金门”争论中震耳欲
· 华尔街的信用危机
【生活百感-心态心情(2)】
· 人到中年:从耕种到收获的过渡
【生活百感-子女教育(1)】
· 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
·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下)
·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上)
· 孩子该读文科还是理科?
· 中小学数学的存废之辩
· 虎妈猫妈,异途同归?
· 从“网上直播”引起的自杀谈起
· 育儿漫谈:“高指标人”和“多情趣
· 也谈大学教育:作为家长的期望和
【生活百感-新大陆点滴】
· 也谈一位“海二代”:国防部CIO高
· 从“网上直播”引起的自杀谈起
· 民族主义是非谈
· 节日食谱:中式烤火鸡
· 美国进入“节俭时代”
【生活百感-人际社会】
· 谈谈《蜗居》中的三个男人
· 关于人际交流的模式: 何时需要较
· 参与公益,从娃娃抓起
· 科学与宗教之我见
【学海无涯-全球变暖(2)】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7)其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6)关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5)全
【学海无涯-全球变暖(1)】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 (4)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 (3)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2)
· 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1)
【学海无涯-博弈论】
· 也谈博弈
【学海无涯-科学方法】
【学海无涯-科普读物】
· 无所不在的“网络”
· 科学的未知与伪科学 -- 《科学的
【书山有路-科普篇(2)】
· 也论科普的风格 – 三本科普书的
· 人脑比电脑到底强在哪里?
· 无所不在的“网络”
· 科学的未知与伪科学 -- 《科学的
【历史纵横】
· 美国南北战争:到底是为了统一还
· 真相,正义与和解:“肯特屠杀”以
· 谁打败了麦卡锡?
· 西雅图的“地下城”
【法律观察】
· 邦联旗与言论自由
· 美国最高法院关于GPS跟踪的判决
· 案例分析:“米兰达警告”与“毒树
【好文欣赏】
· 好文欣赏:《糖水》
· 转载mendel文:《从“胎教”开始》
· 甘阳:自由主义:贵族的还是平民
· 【转贴】朱学勤:金重远 复旦首
· 好文推荐:村外
· 酒到陈时味方醇
· 转贴:“專訪袁偉時:不恪守法治
· ZT: 铁腕戴上丝绒手套
· 血缘(转帖)
· 秦晖: 全球化的第三种可能
【政治经济-美国教育(1)】
· 美国理科教育(2)教育与国力(
· 谈谈美国中小学理科教育(1)关
· 谈谈美国中小学理科教育(1)关
· 从华府公立学校总监Michelle Rhe
【政治经济-美国政治(1)】
· 奥巴马2.0?
· 从华府公立学校总监Michelle Rhe
· 也谈工会
· 谈谈美国的民主制度:“一票定乾
【生活百感-心态心情(1)】
· 放暑假乐!休博到九月。
· 初秋随想
· 人生如流水,只有变化是永恒
· 人性与理性:你是“99一族”吗?
· 随感:后院的野猫
【生活百感-愚人节笑话】
· 祸中祸:日本核电站释放超级细菌
【学海无涯-心理学(1)】
· 诡异的数字暗示:参照效应
· “诱饵效应”和“心理相对论”
· 从“破釜沉舟”谈起
· 千里送鹅毛的心理学
【学海无涯-诺贝尔物理奖(1)】
· 诺贝尔物理奖介绍2007:巨磁阻和
· 闲谈CCD
· 闲谈光纤
【学海无涯-科技译文(2)】
· 引力究竟是什么?
【学海无涯-科技译文(1)】
· 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 人类终将访问火星吗?
· 战争是我们生物本性的归宿吗?
· 科学重要吗?
【书山有路-政治篇(1)】
· 自我推销的范文- 读奥巴马的《大
· 信仰与政治
· 伊斯兰与西方文明:冲突还是和解
· 《世界是平坦的》书评
【书山有路-心理篇(1)】
· 面对灾难,你准备好了吗?
· 完整大脑与后信息时代 《A Whole
【书山有路-科普篇(1)】
【书山有路-经济篇(1)】
· 古狗随想录(下):一统天下,“
· 古狗随想录 (上):“掌控中的混
· 关于做空,赌博与趁火打劫的随想
· 信息时代的新生态 – What Would
【书山有路-文学篇(1)】
· 一扇管窥当代大学生心灵的窗户——
· 道可道,非常道 – 读《遥远的救
【书山有路-传记篇(1)】
· 华盛顿政治的一扇窗口:Tenet自
· 《食祷爱》:心灵疗伤的良方
· 股神巴菲特的人生 ——《滚雪球》
· 洋“愚公”的故事 – 《Three Cups
【学海无涯】
· 关于数据权利的随想
· 随机对照试验与扶贫:2019年诺贝
· 宇宙学中的理论和实验:2019年诺
· 充满“科学元素”的2018年诺贝尔经
· 别开生面的2018年诺贝尔物理奖
· 行为经济学和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
· 引力波探测:成就“不可能之任务”
· 关于认识论:涌现和贝叶斯法则
· 神秘的中微子
· 大数据经济学 (2015年诺贝尔经济
【书山有路】
· 北欧模式与《北欧理论》
· 自律的本能
· 关于认识论:涌现和贝叶斯法则
· 性别差异与神经心理学
· 保守主义该怎样帮助穷人?
· 诚信的心理学
· 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
· 怎样对待老与死?(下)
· 怎样对待老与死?(上)
· 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反思
【政治经济】
· 川普走了,常态回来了吗?
· 拜登真能成为“团结美国”的总统吗
· 拜登:生逢其时的平庸候选人
· 我们的媒体怎么了?《美国大分裂
· 对“全民基本收入”的数学分析
· 杨安泽(Andrew Yang)和《对普
· 论保守派该投票克林顿
· LGBT与“宗教自由案”
· 华人和黑人:盟友还是对手?
· 奥巴马健保的新考验
【生活百感】
· 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
·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下)
·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上)
· 放暑假啦!休博到秋天
· 孩子该读文科还是理科?
· 休博到明年一月
· 停博一阵
· 也谈一位“海二代”:国防部CIO高
· 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
· 中小学数学的存废之辩
【朝华午拾】
· 为什么调制解调器会有不同速度?
· 什么是网路电话?
· 旧文重贴:谈谈学习中的思考
· 菜鸟上路——我的第一份工
· 怀念敬爱的黄老师
· 感恩节前话感恩
· 数学竞赛与我
· 哲人讲座
存档目录
2024-02-04 - 2024-02-04
2024-01-06 - 2024-01-06
2023-12-06 - 2023-12-18
2023-11-20 - 2023-11-20
2021-08-24 - 2021-08-24
2021-02-02 - 2021-02-24
2021-01-25 - 2021-01-25
2020-10-05 - 2020-10-20
2020-09-07 - 2020-09-07
2020-08-26 - 2020-08-29
2020-07-15 - 2020-07-15
2020-01-05 - 2020-01-05
2019-11-27 - 2019-11-27
2019-10-20 - 2019-10-26
2019-08-15 - 2019-08-15
2019-07-27 - 2019-07-27
2017-05-06 - 2017-05-06
2017-04-19 - 2017-04-19
2017-03-11 - 2017-03-19
2017-02-06 - 2017-02-06
2016-11-22 - 2016-11-22
2016-10-24 - 2016-10-24
2016-07-11 - 2016-07-11
2016-06-09 - 2016-06-26
2016-04-07 - 2016-04-07
2016-02-03 - 2016-02-23
2016-01-05 - 2016-01-19
2015-12-08 - 2015-12-16
2015-11-03 - 2015-11-12
2015-10-20 - 2015-10-28
2015-09-23 - 2015-09-30
2015-06-04 - 2015-06-04
2015-05-04 - 2015-05-26
2015-04-07 - 2015-04-21
2015-03-03 - 2015-03-30
2015-02-05 - 2015-02-24
2015-01-14 - 2015-01-29
2014-11-06 - 2014-11-24
2014-10-01 - 2014-10-28
2014-09-08 - 2014-09-24
2013-12-04 - 2013-12-11
2013-11-06 - 2013-11-27
2013-10-02 - 2013-10-30
2013-09-04 - 2013-09-24
2013-06-03 - 2013-06-03
2013-05-01 - 2013-05-29
2013-04-02 - 2013-04-24
2013-03-06 - 2013-03-27
2013-02-05 - 2013-02-28
2013-01-03 - 2013-01-30
2012-11-14 - 2012-11-28
2012-10-02 - 2012-10-31
2012-09-04 - 2012-09-26
2012-08-14 - 2012-08-30
2012-05-02 - 2012-05-02
2012-04-09 - 2012-04-17
2012-03-13 - 2012-03-28
2012-02-07 - 2012-02-29
2012-01-03 - 2012-01-31
2011-12-07 - 2011-12-21
2011-11-02 - 2011-11-30
2011-10-04 - 2011-10-11
2011-09-05 - 2011-09-27
2011-08-01 - 2011-08-31
2011-07-05 - 2011-07-27
2011-06-21 - 2011-06-28
2011-04-01 - 2011-04-07
2011-03-09 - 2011-03-23
2011-02-07 - 2011-02-28
2011-01-03 - 2011-01-31
2010-12-03 - 2010-12-14
2010-11-10 - 2010-11-23
2010-10-01 - 2010-10-30
2010-09-01 - 2010-09-29
2010-07-02 - 2010-07-02
2010-06-01 - 2010-06-29
2010-05-07 - 2010-05-26
2010-04-01 - 2010-04-29
2010-03-03 - 2010-03-29
2010-02-04 - 2010-02-27
2010-01-09 - 2010-01-31
2009-12-03 - 2009-12-19
2009-11-01 - 2009-11-28
2009-10-04 - 2009-10-31
2009-09-01 - 2009-09-30
2009-08-29 - 2009-08-31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