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欧阳峰 |
|
留言时间:2010-09-19 09:06:55 |
|
|
山雪:谢谢来访!你说的一点不错,心态好的人会善待别人,而这也会帮助造成别人的好心态。所以阳光,积极的人,往往会成为一个群体的“引力中心”。我们万维博客群中就有这样的人。这是我们大家的福气。 |
|
|
|
作者:欧阳峰 |
|
留言时间:2010-09-19 09:03:18 |
|
|
|
作者:欧阳峰 |
|
留言时间:2010-09-19 09:01:27 |
|
|
|
作者:欧阳峰 |
|
留言时间:2010-09-19 08:59:59 |
|
|
多思:你说得对:“境由心造”突然想起“相由心生”的确是对立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的确很难用几句话说明,甚至一本书也很难说透。以前老毛的“实践论”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讲得挺透,但那主要是讲知识方面的。至于感觉情绪方面,那可就复杂得多了。这里谈的,最多也是一孔之见吧。 |
|
|
|
作者:山雪 |
|
留言时间:2010-09-17 22:26:40 |
|
|
给自己一个好的心态是善待自己的开始,当然也会‘顺便’善待别人。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0-09-17 21:12:45 |
|
|
看了您的文章想起了《the art of happiness》那本书,说是快乐的心态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后去再读读。谢谢好文。 |
|
|
|
作者:梦华园 |
|
留言时间:2010-09-17 15:59:15 |
|
|
一个字:顶。
万物皆源于心。缘起于心,缘亦终于心。善由心生,恶起于心。魔由心生,佛亦由心生。
心态决定一切。 |
|
|
|
作者:多思 |
|
留言时间:2010-09-17 10:29:23 |
|
|
从昭君写的“境由心造”突然想起“相由心生”。假如将这两个词汇联在一起,是否就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主客观的相互关系? |
|
|
|
作者:欧阳峰 |
|
留言时间:2010-09-17 09:49:01 |
|
|
昭君:你说的“境由心造”是对我文章的重要补充。心态不是被动的,而是对客观情形有影响的。比如,有些人总是假定别人是善意,友好的。而他们因此作出的善意友好的反应,也的确换来了别人的正面回应,从而更证实了他们的假定。这些人,就被称作“阳光性格”。 |
|
|
|
作者:欧阳峰 |
|
留言时间:2010-09-17 09:44:10 |
|
|
怡然:对,获得好心态不是容易的事。正像你说的,这个与人生态度和人生观很有关系。但研究表明,这里面也可能有先天遗传的成分。不管怎样,了解了心态的重要性,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善自己的吧。 |
|
|
|
作者:欧阳峰 |
|
留言时间:2010-09-17 09:40:08 |
|
|
多思:非常感谢你的重要补充。的确,我过于强调了主观视角,而对于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没有注意到。你说的非常对。主观和客观的平衡,才能带来心态的平衡。
谢谢! |
|
|
|
作者:昭君 |
|
留言时间:2010-09-17 08:57:59 |
|
|
说“心态决定一个人快乐与否”,似乎有些唯心主义的味道,但事实上,一个人的心态和立场,的确很能影响他/她的行为和生活的状态,而这些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很可能又会反过来更加印证起先的观点和立场,这就是所谓的“self fulfilling prophecy”。所以“境由心造”,从一定程度来说的确是存在的。 |
|
|
|
作者:怡然 |
|
留言时间:2010-09-17 07:04:58 |
|
|
写得好!心态的确能决定人们对于快乐的感受,所以人群中才会有乐观与悲观之区分。如你所说,积极乐观的心态于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但是,如何获得好心态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有人对于权利,地位等等社会属性的东西看得很重,而这是由其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的,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改变得了的。可见,要获得好心态,有些时候真的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呢。 |
|
|
|
作者:多思 |
|
留言时间:2010-09-17 06:18:32 |
|
|
这个话题太有意思了!我常常听人说起“心态好坏决定一切”、“要放平心态”、“要放正心态”等等。说明心态是否好、是否健康、是否正确,实在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你的文章里讲述了影响或决定人们心态的各种因素。在我看来,一个人的“心态”不是孤立的,不是单纯指这个人的主观意愿,而是表现了这个人对客观的认识状况。总之,心态是一种主客观的相互关系。无论是主观要求超越了客观许可,还是主观意愿落后于客观现实,都反映出主观与客观不平衡,这就容易导致心态的失衡。
就拿开博来说吧,我一直很欣赏你在Beaubien2010的博文《参与就是胜利》底下的那段留言---想通过开博“取悦所有人是不可能的。先决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再去找能认同你的人吧。”有了这种平和的心态,就能比较淡泊、坦然地看待一切了。 |
|
|
|
作者:欧阳峰 |
|
留言时间:2010-09-16 17:51:14 |
|
|
The story about paying people to move the furniture was told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norm vs. market norm. |
|
|
|
作者:欧阳峰 |
|
留言时间:2010-09-16 17:45:36 |
|
|
Thanks. I think there are many names for the same or similar observations. One other name might be coherent arbitrariness. Psychologies love to come up with new names but the observable facts in psychology might be limited... |
|
|
|
作者:潜伏 |
|
留言时间:2010-09-16 17:36:19 |
|
|
It is called reference utility or preference, I think.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