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金雁和秦晖著的《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4)在我看来是一本研究“苏东波”的很好的资料。那些希望超越片面,局部地评论苏东改革功过的人,可以在该书中找到比较完整全面的政治经济资料,包括统计数据和不少民意测验的结果。 在比较苏东和中国的改革实践时,该书有一个有趣的观点。他们认为苏东是“完善的计划经济”。国家计划是通过大规模计算机模型得到的,并得到相当严格的遵守。苏联的计划研究人员甚至在此过程中得到很多数学上的研究成果。这样的计划经济实际上是有相当高的效率的,只是和资本主义相比不够人性化(产品不能切合人的需要),也许也缺乏活力。但是如果任何改变扰乱了计划,总体的效率就会大受影响。所以,局部,渐进的改革是很困难的。而全面,迅速的改革必然会造成短期内的经济下降甚至动荡,但当困难时期过去后,恢复和发展也是可能的。事实上东欧的大多数国家现在都已经过了“阵痛”阶段。相比之下,中国的“计划经济”是很不完整的,特别是农村。所以任何合理的改革都会带来立即的收益。对中国来说,“转型”要容易得多,也没有“阵痛”的阶段。这个差别是双方的初始条件决定的,而不是不同改革策略的结果。 该书还分析了东欧各国的改革历程,指出他们经济的升降和政治上的左右漂移很多是客观规律的结果,而不是“休克疗法”所决定的。通过对这些历程的分析,该书还比较了各种私有化方案的利弊。 关于俄国经济好转原因的分析(制度,油价,以前基础等),使我想起八十年代初关于资本市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争论。当时对“五小龙”成功的原因,也有这样的分歧。 但是,关于苏东波的讨论是在一个不同的语境系统进行的。据我所知,没有人用苏东的成功来证明中国改革的失败,或者提出中国要走苏东的路。(主张中国应该马上进行政治改革的人是有的,但他们并没有用苏东的成功作为论据。) 相反,苏东的讨论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苏东的改革是失败的,因此中国应该反其道而行之。要反对这样的看法,只要证明苏东的改革并不失败就行了。从这点上说,有人指出俄国的情况并不像国内宣传的(至少是很多人印象中的)那么糟糕,还是在点子上的。如果承认这个事实的话,那么要坚持说俄国的改革是失败的,光是指出俄国经济好转还有其他原因是不够的。而是需要论证如果没有这样的改革,俄国的经济要更好。 不管怎样,苏东改革的实践提供了人类历史上一个难得的社会学实验室。很多理论和预言都可以在那里得到检验。即使抛开对中国的意义,苏东改革也是很值得关注的一件事。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欧阳峰 |
|
留言时间:2010-11-12 10:10:31 |
|
|
|
作者:欧阳峰 |
|
留言时间:2010-11-12 08:08:14 |
|
|
怡然:你说到点子上了。横向比较各个国家的确非常困难。这本书除了通用的GDP指标外,还有一些比较主观的指标如公平度等,主要通过问卷的方法来定量化。
另外,这本书主要的论题不是横向比较,而也许是恰恰相反。它说的是各个国家中看起来似乎相同的问题,由于其历史根源和周围条件不同,解决的渠道也不同。而东欧各国各自摸索出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也不应给与一般性的批评,而需要按每个国家分别去分析和评价。
谢谢评论! |
|
|
|
作者:山哥 |
|
留言时间:2010-11-11 16:57:04 |
|
|
Very interesting introduction! |
|
|
|
作者:怡然 |
|
留言时间:2010-11-11 10:19:55 |
|
|
欧阳: 谢谢你的书评介绍,书中关于东欧“完善的计划经济”模式与其“阵痛”式的政治经济改革之必然联系,与中国“不完整的计划经济”和与之相适应的渐进式的经济改革策略的观点,确实不乏新意。
总有一个困惑,在评价社会经济改革成功与否时,以什么样的客观标准去衡量,或者说,有没有能够被普遍认可的一套定量化的指标?当然就一国而言的纵向比较,其结果相对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的横向比较,就比较麻烦了。不知道该书中有无这方面的探讨,你对此问题有什么看法呢?也许这根本就不成其问题,只是我有点儿被困扰。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