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梦--猫咪--遗传
(一)
很久没有梦到外公了,昨夜突然又梦到了他。这个梦做得特别真实,还梦里有梦。 关于外公,我最常做的梦就是他过世很久后我才发现他根本没有去世,而是和外婆躲避在什么地方。至于为什么没有死却被认为是死了,在梦里很困惑,也觉得诡异和害怕,死人怎么原来是活的?此外,更有强烈的担心,二老单独生活,谁来照料他们?梦醒之后,许久都回不过神来。 昨夜的梦跟以往的不一样,太真实了,外公根本就没有去世,而是活生生的。梦中的外公带着一脸的笑容,只是衣着很奇特,似乎是杂色的,几件套在一起,完全不是他的风格。外公是个很讲究生活品味的人,也很注意仪表,即使是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都很努力保持整洁端直的形象,怎么会在梦里换了个人?更怪的是我在梦里还告诉自己,以往做的关于外公的梦都只是梦,这次才是真事,外公是真的活着。 醒来后也跟以往的感觉不一样,很温暖,就像外公在我身边,心是明亮的。人说阴阳隔界,在这样的梦里,亲人相聚毫无阻隔。一反我从来记不住梦的常规,这次外公在梦里的样子十分清晰地留存了下来。
(二)
为什么会突然梦到外公?对了,是因为猫咪。 猫咪又回来了,它实在太可爱了,让我心疼,也让我欣赏,它的眼神勾魂,举动牵心,想做什么我都放任它。每天晚上猫咪总爱跳上我的床,挤在我身边睡,睡的时候蜷曲成一团,像个小婴儿。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那么放纵一个动物,任它上下我的床,也不嫌它不干净。 跟母亲谈起我们对猫咪的纵容,母亲便提起外公当年养猫的情形,毫不怀疑的是,我对猫咪的溺爱部分源于外公的基因,用外婆的话来说,就是“可怕的遗传”。 外公对于小动物的喜爱超出大多数的人。在我记忆里的童年里,外公热衷于养鸡,家里到处都是小鸡在跑,酷爱干净的外公从来没有嫌弃过鸡粪臭。母亲也给我讲起过她自己小时候的事,那时外公养了好些猫,却因为养的方法不对,猫儿都染病死了,以至于一年养了13只猫,年关之际居然还没有猫陪着过年。听见13只猫这个数目,我就知道外公对于养动物是何等的痴迷。 其实当年外婆之所以爱说这句“可怕的遗传”,倒还不是针对外公养动物的事,而是其它的事,主要是针对母亲,因为母亲很多地方像极了外公,比如沉静大度的性格,又比如采购的习惯。母亲不是大手大脚的人,买东西一般不乱花钱。但若是遇上她认为划算的物品,会买很多,外婆形容母亲“扯掉一根毛会疼,被拔去一把毛反而不疼”,就是说的她的消费习惯。每当外婆看见母亲买回家大堆的水果食物,最后吃不完坏掉了,就会叹着气,重复这句“可怕的遗传”。一个经典故事是外公某年(时间不详)看见商店里有当时稀缺的奶油(butter),便全买了下来(估计店里的货也不是太多),回家后得意极了。那时没有冰箱,奶油一时吃不完,搁太久后长出了很长的毛。 仔细说来,我其实只继承了很少一部分外公博大的爱动物基因,在这方面来说,外公的真正传人是我侄子,不过,那是另外的故事了。
(三)
遗传可怕,当然不是外婆的发现,也不纯粹是遗传学发展起来后才明白的,我们的前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意识到了遗传的重要,要不然怎么会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的说法。 老一辈人的智慧大都是从一代又一代的生活经验里提炼出来的,有其合理性,这包括一些我年轻时狂妄地认为是荒唐的,应该唾弃的东西,比如婚姻要门当户对。从前的婚姻挑选门第,其实首先就挑选了基因,也挑选了相似的家风,教育和生活习惯。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不门当户对的婚姻就是坏婚姻,只是统计意义上来说,从相似的家庭出来的人组成的婚姻要容易一些。 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我个人对遗传比较看重。有句话我很赞成:“不要跟遗传规律作斗争”(You can't fight genetics),所以我历来对于改造人的想法,极不看好。我们知道人类的基因跟老鼠的基因按照百分比来说差别不大,但就是这点差别决定了人的后代永远也不会是老鼠。人与人之间聪明愚笨,高矮美丑,运动能力,艺术天赋等等差别,无疑都是由基因决定的,更离奇的比如家族秃顶,个人怪癖,甚至现今热谈的个人幸福感,也可以找到基因渊源。最近刚有报道,世界上某些民族的人,比如非裔和墨西哥人,由于具有感官快乐和减缓痛苦相关的特殊基因,要比另外有些民族(比如中国人)的幸福感高。 如何看待人类基因差异可以是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会引发出社会伦理问题。科幻作品里常有关于此类问题的思考,比如科幻电影X-Men讲述的故事就是当某个族群的基因远优于人类基因时世界该怎么办。人类种族之间基因有优劣吗?我们需要知道自己基因的优劣吗?很难有最好的答案。从大的方面来讲,讨论族群之间基因优劣的问题,绝对是可以引发严重问题的问题。从小的方面讲,解析个人的基因图谱也是利弊皆有。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对于自己基因里的缺陷的了解来治疗疾病,完善自己,另一方面,这种信息如何能不被滥用,造成歧视? 很重要的一点,人类先天基因的差异后天能弥补多少?毫无疑问,某些基因是不能改变的,比如决定物种的基因,但有些基因或许不能完全主导一切,生活方式和环境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它的效果。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讲,基因相同,在不同的外在条件下,蛋白的表达和修饰可以不同,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就是所谓的内因外因。“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也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说了半天,自己其实并没有想清楚这个议题,唯一想明白的是对下一代的教育,不能作不切实际的期望。教育固然重要,但孩子身上的缺陷,无论是能力上的还是性格上的,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甚至是父母的父母强送给他们的,可以说他们也是受害者,怎么能责罚他们呢?如果自己身上完全不具有某种天赋,千万别指望自己的孩子有,除非孩子是在出生时被抱错了。基因突变不是不可能,但那可是小小概率事件,比指望天上掉馅饼还不靠谱。 (初写于2014年6月19日,完成于2016年1月20日)
茶--故乡--我--父亲 咖啡--西雅图--我--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