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评论(6)]
自己的真面目
伍加,2009-1-10
人的真面目是外表特征和真实内心世界的总和。我不知道我自己的真面目,你不知道你自己的真面目,人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面目。
譬如你左脸上长了一颗美人痣,你自己在镜子里也看到自己左脸上有颗痣,可别人会指着你的左脸说:“嘿,瞧你右脸上的痣真别致。”你总想让别人看你的右侧脸,因为右侧脸上的酒窝最好看,可别人却是从他们的左侧才能看到它。换言之,你从镜子中永远也无法像别人看自己那样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
从物理学上说,所谓看到某个物体,是指该物体在人眼的视网膜上产生映像的结果。由于物体距离人眼总有段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产生映像就需要一段时间。比如你现在看到的太阳其实是八分半钟之前的太阳,因为太阳光需要八分半钟才能到达地球。你现在看到的月亮其实是一分钟之前的月亮,因为月光需要1.3分钟才能到达地面。同理,你在镜子里看到的你其实是几纳秒之前的你,并不是现在的你。
你也许会说,尽管从镜子里看不到我的真面目,但如果有人拍下我的录像,我总可以在播放录像时看到我自己当时的真面目吧?部分正确。别忘了我在前边的定义,外表特征只是真面目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即使在录像里,你也只是看到了当时的那个你的外表,看不到你的内心,更看不到真实的内心世界。
想当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经过九江,游览庐山,在西林寺的墙壁上挥毫写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其实,这首诗也说明了为什么人无法看到自己的真面目。从空间上,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现代科学尚未发现让人逃离自己所处的三维空间的方法。从时间上,人的“面目”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更新着,从青少年时期的面目,到中年时期的面目,再到老年时期的面目,这也叫做面目“与时俱进”。现代科学还没有解决人在物质死亡后,还有没有精神面目的问题,即是否存在“灵魂的面目”问题;宗教倒是给出了答案,不过不同的宗教在定义灵魂的“真面目”时,差别太大,无法统一。假若我们能像处理“虚拟人”那样,把人的一生切割成很多薄片,每一片都代表了人在生命的那一时刻的“真面目”。如果我们在假定肉体死亡后,灵魂还有“真面目”,那末人的真面目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严格定义。
假设n是一个自然数,人在生命中的第n个时刻的“面目”定义为Sn,Sn是人在此刻全部外表特征以及真实内心世界特征的集合。于是Sn≤Sn+1表示人在第n个面目Sn全部包含在第n+1个面目Sn+1之中,而 Sn∩Sm 表示两个面目集合Sn 和Sm 的交集(conjunction),Sn∪Sm表示两个面目集合Sn 和Sm 的并集(disjunction)。当然,Sn≤Sn+1并不一定对每个自然数 n ≥ 1都成立。换言之,面目序列并不一定是单调增或单调减序列。加上下面的两个定义,我们就能讨论人的真面目是否存在,何时存在的问题。
真面目的上极限 =
真面目的下极限 =
如果上述的上极限与下极限同时存在而且相等,则此人的“真面目”就存在(用数学语言说就是面目序列收敛),而且真面目就是上述的上极限或下极限,即:
真面目 = Limn→∞Γn.
虽然从数学上可以这样定义,问题是人的物质生命总是有限的,而人的精神生命到底有多长,只有“上帝”知道。所以,数学公式尽管存在,人自己还是不能计算自己的真面目。不过这个公式倒是告诉我们,尽管物质生命有限,由于我们总能对有限线段进行无限分割,故人的面目可以是无穷无尽的。既然面目数是无穷大,我们大可不必斤斤计较某时某刻的那个面目,生活需要从长计议。
也正是因为人无法看到自己的真面目,人总是想知道别人是如何看自己的,也就是说,人都很注意自己的形象。有人就刻意制造某种形象,比如淑女形象,慈父形象,武侠形象,大款形象,清纯形象等等。一旦发现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或评价与自己的理想状态反差太大时,往往深受刺激,轻者情绪低落,中者茶饭不香,重者悲观厌世,甚至萌生自杀念头。其实这些行为都是缺乏对上述极限公式的理解,抽空补一补数学分析中有关极限的章节,对保持豁达而宁静的心态很有帮助。
登高方知天地阔,
探海倍感自身微。
不求庐山真面目,
随心所欲不逾规。
伍加,2009-1-10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