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中国行(2)】
游洛阳 · 白马寺
伍加,2010年8月5日,周四
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公元 68 年。当时东汉明帝派使去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相传是用白马驮经归来,故建白马寺纪念。这是中国的第一座佛教寺院,门前有白马石雕,用来表彰它对佛教传播的贡献。
可是,这匹白马并非西游记中唐僧去西天取经时骑的白龙马。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 68 年,距今有 1940 多年的历史。而唐僧去西天取经始于公元 629 年,也就是说,白马寺的白马比唐僧西天取经要早 560 年! 这里的佛像大多金碧辉煌,保存良好;遗憾的是,白马寺内的所有殿堂都不让游客照相。白马寺最引以自豪的有两点:第一是它的“首座管办佛寺”地位,这个名分非同小可,它使得白马寺被尊称为“祖庭”和“释源”。第二是白马寺中的一些佛像与众不同,它展示出中国历史上的造像绝活儿 -- “夹苎干漆造像”。在大雄殿里,摆放着中国元代用夹苎干漆造像工艺做的塑像,包括三世佛,左右天将,及殿东西两侧的十八罗汉像。两米高的佛像,其实是个空壳,只有 5 公斤重,一只手就能托起来。这样的佛像世界上只有 29 尊,其中 28 尊在中国,一尊在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在中国的 28 尊中,有 24 尊存于这座白马寺中,另外四尊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苎”就是苎麻,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含纤维质很多,是制衣做帽的重要原料。夹苎干漆造像工艺的最初工序是先把佛像的泥胎做好,在上面缠裹丝绸和麻布后上漆,待干后再裹上丝绸,再上漆,经多次重复程序之后,再把里面的泥胎镂空,就成为现在的佛雕,它们的厚度只有一枚硬币那么厚,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我们的导游一再强调说这种工艺技术已经失传。可是我回来后查阅资料时发现,在中国的天台地区,有人已经弄清楚了这种夹苎干漆造像技术,说这种工艺从型模、上灰、夹苎、披灰到上漆、砂光、上朱、磨光、贴金,共有 48 道工序,制作过程采用苎麻、生漆、古瓦粉、火山灰、桐油、朱砂、五彩石等天然材料。这种夹苎干漆制作过程全是手工操作,在取材和用料上十分讲究,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雕塑工艺,而且是对文物古迹的外表进行装饰和保护的实用技术。 洛阳曾是十三朝古都,这十三朝包括: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和后晋。在中国历史上长达 1529 年的时间,洛阳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在,当地人想把洛阳建设成“中国佛都”,就是中国的佛教中心,所以在白马寺的西侧,正在建设“世界佛教寺院荟萃”。这里的印度馆已经完工,它是一座占地面积 6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3450 平方米的巴洛克式建筑(见下图)。 在这座印度风格佛殿中供奉的释迦牟尼像,带有典型的印度人的特征,佛殿的墙壁上有大量的印度浮雕。不远处正在建设泰国佛殿和日本佛殿,其中泰国佛殿已经部分开放。白马寺的管理部门还将陆续修建斯里兰卡、尼泊尔、韩国、缅甸等国家风格的佛殿。其实依伍加的愚见,洛阳人应该更有魄力,除了建立佛教中心之外,应该建立中原文化中心。从东京汴梁,就是今天的开封市,到西京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市,包括黄河北岸的安阳地区,这一带地区曾经是中国乃至东亚文明的文化中心。以洛阳为中心,建立中原文化博物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据记载,周易八卦在此发祥,老子在此著《道德 经》,孔子问礼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修成《汉书》,司马光在此编成《资治通鉴》,张衡在此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等。“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文章写得非常好,以至于风行一时,广为流传。这个成语的典故就发生在洛阳:在西晋太康年间有位文学家叫左思,他写的《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价涨了几倍。 从白马寺出来后,儿子在门口一间店铺买了一条挂在脖子上的白马项链,作为留念。可是在我们交完钱要取项链时,售货的中年女人硬是要把小白马拿到里间去开光,说是高僧在里间打坐,可以立马进行开光仪式。我们反复说我们不要开光,可是那女人不依不饶且腿脚麻利,说话间就将小白马拿到里间屋里。这种霸道强卖的做法,非常令人反感。我们甩下一句话“我们不要了!”就离开此店。那中年女人倒是良心发现,追过来把白马项链还给了我们。 伍加,2010年8月5日,周四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