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八道(3)】 美联储的利润和政府赤字 伍加,2011年1月15日,周六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为美联储(Federal Reserve),是掌握美国经济命脉的“中央银行”;它垄断了整个国家的货币发行和利率增减,历任美国的财政部长都由美联储的干将担任。虽然挂着“联邦”的招牌,美联储却是一家私人银行,是美国私人垄断资本的代表。在美国经济低迷不振的形势下,美联储的利润却如日中天,屡创新高。在 2009 年,美联储的净收入达到 521 亿美元,向财政部上缴利润 461 亿美元;在 2010 年,美联储的纯收益达到 809 亿美元,上缴财政部 784 亿美元,连续两年创造历史最高纪录。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美联储的利润是怎么产生的?第二,既然美联储是私人银行,它为什么把大量的利润上缴到财政部? 关于美联储的利润,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是,美联储每印一百美元的纸币才花 6 美分,所以每印一张百元美钞就有 $99.94 的利润。开动印钞机印钞票,真是一本万利的事儿,怪不得造假币的人那么多。最绝的是美联储完全独立于政府,可以无限制地开动印钞机发行美元货币,既不要通过国会,又不需要审计,没有公众监督。美联储的这种权力和权利,大概也只有中国的“太上皇”的地位与之媲美。美联储把印制美钞的利润再以 3% 的利率贷给普通银行或者企业公司,或者再借给美国政府,转手又赚了一次。这一印一借,先印再贷,就获得双重利润。按照美联储自己的说法,美联储去年的“收入增长归功于在 2010 年持有证券的利息收入增加”。据报道,美联储在 2009 年内购买了 1.4 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抵押贷款以及 3000 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目前,美联储仍在按照每月 750 亿美元的速度,执行总额为 6000 亿美元的新一轮美国国债购买计划。 表面上看,美联储把它的大部分利润都上缴到财政部,实际上这是一种经济游戏:只要美联储掌握着货币发行权,美国政府就只有乖乖地听从美联储的指挥。要想投入更多的资金去刺激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政府就得发行更多的国债,同时政府就得为这些国家债务付出利息。因此,政府的债务越多,美联储所获得的利润就越丰厚。所以我们看到美联储大量印钞,政府大量借钱;美联储大搞“量化宽松”,政府寅吃卯粮,对政府部门和公司企业大发红包,美其名曰刺激经济,如此一推一拉,一印一发,使得美联储的利润就象芝麻开花,每年看涨,节节上升。 综上所言,美国庞大的债务就是象美联储这样的金融大鳄的生命线;美国庞大的财政赤字就是美国政府为富有阶层提供的最“优质”的服务。不难看出,美联储的巨额利润是 1913 年美国通过联储法的必然结果,是美国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的必然产物。可是,为什么说美国庞大的财政赤字竟是政府为富人们提供的优质服务?下面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在整个 2010 财年,美国政府的预算赤字为 1.29 万亿美元,达到历史上第二高水平,仅低于 2009 财年的 1.42 万亿美元。这些枯燥的数字与我们芸芸众生的关系不大,只要能保住饭碗,管它是多少万亿呢!可是,这些数字对于富人们,可是关系密切得很。什么人算是“富人们”?经济学家有一个专用名词来称呼富人,叫 HNWI,这是英文 H igh Net Worth Individual 的缩写,它是指那些衣食无忧的人们把自己多余出来的钱用于股票债券投资,如果某个人的股票债券总价值超过一百万美元,这个人就是 HNWI,或者说这个人就是“富人”。请注意 HNWI 并不是人们常说的“个人身价”,因为 HNWI 并不包括一个人所拥有的不动产、银行存款、金银首饰等,它只是此人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上所拥有的价值。还有一个用于更富有的人们的专用名词,UHNWI,就是在 HNWI 之前再加一个 U (Ultra),这些人的股票债券总价要值超过三千万。我觉得这种定义有道理,一般有了多余的钱才会去投资,买股票债券吃利润。大多数人买股票债券都是小打小闹,折腾到一百万以上的不多,他们的的确确是富人。 根据 2009 年发布的 Merrill Lynch - Capgemini 世界财富报告,美国有 290 万人是 HNWI。这些富人只占美国总人口的 1% 以下,所拥有的全部股票债券的总价值是 12.7 万亿美元。而美国在 2010 年度的财政赤字是多少?是 1.29 万亿美元。只要政府对这些富人们的股票债券征收 10% 的税,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就会变成零。这些富人们把从股票市场获得的利润再借给政府,又净赚了国债的利息。在过去三十年中,美国的股票市场收益很好,这些富人们第一不缴纳股票财产税,是政府对他们的第一项优质服务;第二他们再把从股市里获得的利润转借给政府,又赚了一笔,这是政府为富人们提供的第二项优质服务。两项优质服务加在一起,正是富人和政府的珠联璧合,正是为什么美国政府要不断地寅吃卯粮,不断地花钱,不断地增加财政赤字,这是政府和富人们的双赢局面。 伍加,2011年1月15日,周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