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教育(4)]
礼尚往来
伍加,2010年1月4日
美国学生很少送老师礼物,最多是在过年过节时寄个贺卡之类的。现在流行电子贺卡,很多学生只是发个电邮,或是寄一张电子贺卡。这种虚拟的小礼物,发送者和接收者不需见面,免去了不少琐节和废话。极个别的美国学生送些小礼品给老师,诸如日历、茶杯、书签等,这些学生往往是与老师关系很好,少有通过送礼而另有所图的。
外国学生,特别是来自亚洲的学生喜欢给老师送礼物。逢年过节,寒暑假归来,他们常常给老师送些本国家的特色小礼品。有位泰国学生送给我一个大象胸针;日本学生送给我一把微型纸伞;伊朗学生送给我一个手编饰物。有个中国学生送给系里每位老师一个电子像册,这算是较贵重的礼品。不过,尽管是重礼,如果每位老师都有份,我会感到心理上没有压力,因为人人有份,自己收礼不过是随波逐流,有样学样而已。如果并非人各有份,学生只是送礼品给自己时,应该如何处理?
今年寒假结束时,一位印度学生送了一条丝质领带给我,这是一条手工制作的精美领带,估计市价在二十到三十美元之间。首先我跟这位学生并不熟,没有想到他会送礼来,我感到非常唐突。上个学期,这位学生在我的课上算是中等偏下,加上未能按时完成课程所要求的作业,他最终拿了个“C”。面对这个礼品和送礼的学生,我感到有点措手不及。该不该收下这个礼品?如果不能收,应该如何拒绝?如果收下,会不会出问题?比如,这位学生会不会另有所求?收下这个礼品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我打开盒子,反复触摸那条带有暗花的丝质领带,不断说:“It's beautiful. It looks good, and it feels good. Thank you.”其实,自己的大脑正在高速运转,思考应对的最佳方案。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自己的新书送给这位学生,他如果选修这门课,就不需买教材;他如果不选这门课,把书卖给别人,也值八十多美元。这样做是相互尊重,不是单方面的馈赠,将来无论如何不会出麻烦。
来而不往非礼也。事后,自己有点自鸣得意 - 礼品互赠,礼尚往来,两全其美。就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来看,学生送给老师礼物,并不一定有所索求;就广泛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建立在尊重和信任基础之上的送礼和收礼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伍加,2010年1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