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来了,就向主流社会往前冲吧! “主流”是一个大题目,题目之大,大致可以作为博士论文。这话题人人各有所见,因此本文仅是通过多年居住于新国土思想蒸馏过程后形成的见解,不是有定义性的理论。 “主流”,这个难以捉摸的概念,究竟是什么东西? 网友伊萍和多思的博文,以及其他网友们的评论给这话题来了很好的开场白。伊萍说,“不少中国人觉得自己仿佛生活在美国社会的边缘,总是不断地询问怎样才能进入美国主流。让我们先来看看主流的定义吧:主流就是社会上占大多数的人,这些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和文化就是主流观点,主流文化。” 那么,进入主流是不是如 PBS 所说,“ becoming American ” 呢?也就是说获取公民证是否就能成为主流人士呢?大家都知道问题的答案:“不是。” PBS 节目的句子” becoming American ”含有更深奥的的意思。它说的是,” become an American NOT only in name, but also in spirit. ” (不只是做个名义上的美国人,而是做心灵上的美国人。) 主流不是一个种族问题,也不是一个文化问题。但毫无疑问,主流是个语言问题。也许,有钱有势而语言不通的人可以把自己当作主流,也不会被主流社会排弃,但这种人不是正正当当的主流人士。 我们可以讨论: 美国的犹太人群体是否属于主流,黑人群体是否也属于主流,等等。 我们可以想一想: 奥巴马进入主流了吗? 美国商业部长骆家辉 (Gary Locke) 进入主流了吗? 加拿大海地裔黑人总督米夏埃尔·让 (Michaelle Jean) 是主流人物吗? 进入主流不是二进制的选择。它不意味抛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但进入主流的前提,是在保留自己的语言文化时,也全心全意地容纳和吸取新国土的语言和文化。 美国邻居的加拿大是个好例子。有远见的加拿大国父们,在宪法里制定加拿大为“双官方语言”和“多元文化”的国家,于是把加拿大造成一个兼容性很强的国家,也让加拿大人们长出很强的归属和爱国感。 甚为重要的是,“主流”是一个心态。我们不能身处异乡,而不意识地处处抗拒新国土的熏陶, 却抱怨新国土不让我们走入主流。 主流这个概念,涉及语言,社会风俗,朋友,社区沟通,子女教诲,对子女朋友们的家长的交道,思维模式,等等。 你通常只看中文报章吗?你是否只上中文网站?你是否把自己只看作“中国人”,还是也看作“美国人”? 主流,是一种感觉,一种感受。 网友多思说的好,“融入主流社会”应该不仅仅按照经济收入的高低,而更多的是指精神层面的认同,包括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是否与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相吻合等等。” 从这个观点看,我们可以说奥巴马,骆家辉和米夏埃尔·让,伊萍,多思,都是地地道道的主流人士。 进入主流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主流带来“归属感”,带来心灵上的稳定。主流人士是“大社会”的“权力结构”的一个成员,有左右或影响自己周围环境的能力。当然它也让你有负起对社会出贡献的责任。 一个社会可以存在多个主流。比如加拿大至少有两个主流:英语主流和法语主流。这两个主流社会可以各自孤独存在,但国家的未来发展需要它们不断沟通,合作和融合。 “主流”的存在意味“支流”也存在。一个人虽然身居支流,但也可以在支流里发起主流性作用。比如美国华人社会虽然不属于美国的主流,但唐人街里长者,名流等在各自的支流“势力范围”内还是有主流性的作用。 永居支流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选择,但我们既然拔起了根茎,离乡背井来了,就拉起子女们的手,勇敢地往“新世界”直冲吧,何必步步反顾,犹豫不决,在新国土只做个“永久游客”呢?
文章评论
流溪河欢迎来访。 依我看“独立思考”只有一个阐释,应该不会有“主流”,“非主流”之别吧?更不用说此议题有“政治不正确” 之嫌了。再说,即使有“政治正确性”(我本人认为没有),身居美加的一个大好处,就是人人有“政治不正确”的自由, 对吗? 追根究底“进入主流”是每个移民经过“非政治化”的“独立思考”和“心灵搜索”(西方人称之为”soul searching”)之后为自己所做的人生选择。也许有人会在政治立场上做进入(或不进入)主流的决定,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作者:流溪河
留言时间:2010-04-06 20:01:10
两分好。 如何界定“心灵上成为美国人” ,“精神层面的认同”?许多网友不是推崇独立思考么?独立思考有“主流” 与“非主流”的高低之分吗?某些说法有把此议题引入“政治正确化”的倾向可能(也许是无意)。
多思,昭君,京月河,老木,Beaubien,伊萍,老牛, 各位主流人士们,大家好! 主流,爱国这类题目有如浪潮,一刻子平静,一刻子又涌起来。也许经过这一顿博克空间里的热烈讨论后,我们这一批心灵里久已跨过“主流门槛”的“新探荒者”可以把心神转回日常生活里的琐琐碎碎,混点儿饭,也同时为社会做点贡献,静静的等着下一鼓浪潮的来临???
作者:牛北村
留言时间:2010-04-06 10:58:11
作者:伊萍
留言时间:2010-04-06 10:01:24
同意,在心灵上成为美国人非常重要,比吃汉堡包,看football这种形式上的美国重要多了。
twocents, 刚看完怡然的那篇“海外华人的尴尬心理”,又读到你的“既然来了,就向主流社会往前冲吧。”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这次我个人比较偏向twocents你的观点。 说心理话,对于海外华人的尴尬心理,我已经基本消除了。也许我出国的时候年龄比较早,再加上那时候中国已经开始发展了,再加上我在语言上的优势,(虽然,法语还需不断进步)我只在最初的两年,“尴尬”了一下。现在,无论是周围的邻居,还是我家的桌上客,都有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我很庆幸虽然只是个普通的housewife,但我用个人的社交能力,让自己的孩子没有因为是移民的后代而“自卑”,用生涩的法语跟老师沟通(我的下一篇关于儿子的家长会),用还行的英语跟家长谈天说地,我主动向社会的方方面面渗入,目的就是让我的孩子更快的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分子,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还是心理还是行动..... 不管我们华人肯不肯用口承认让孩子有一天能在这儿成才,但看看大家的才子,才女们申请的大学专业,不是医学就是律师,最差出来也是什么工程师。其实这种望子成龙的心理,也无不表现了第一代华人移民想要自己的子女能在这片土地上活的更潇洒,更自由。 所以说,“既然来了,就向主流社会往前冲吧!”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我想这是每一位当年决定出国的华人最终的目的,有可能用几代的人力量去完成,那也阻挡不了我们华人那种韧劲。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6 09:26:20
老木,你换马甲也忒快了吧!是否一、三、五、日穿“老侃”,二、四、六穿“老木”?嘻嘻! 再围绕“两分钱”(又名“涂仙”)的“主流是一种感觉,一种感受”补充几句。说实话,我连手机也没有,当然不是买不起,而实在是不需要。整天上班下班、家里公司,两点一直线,有了手机还怕忘了充电,还怕乱丢乱放找不着。像我这种连手机都没有,也不会使用手机的人大约只能算是“不入流”吧?但我的感觉很好啊---我负责一个网站的设计与管理,这个网站的功能是为全世界的癌症研究机构提供资金援助(我在从事一项有益于全人类的积德之举)。虽然收入一般但衣食无忧。所以说,物质的清贫与于精神的富有并不同等,关键在于感觉与感受啊!
作者:新中国木乃伊
留言时间:2010-04-06 08:58:30
主流社会.. is that the mainstream society? Are we not there yet? or the word is for political status only? The realtors in San Diego 见了 Chinese buyers 象见了.. (don't know how to put it here, they like Chinese buyers). 新国土上的“永久游客”, 这句话很深奥,酸甜苦辣咸 我得想想。
作者:京月河
留言时间:2010-04-06 08:53:51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4-06 08:47:3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6 08:40:40
承蒙你的首肯,将我列入“地地道道的主流人士”。坦率说,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主流社会?如何才能融入主流社会?但你说得很对很对--“主流,是一种感觉,一种感受。” 怡然在她今天的文章《谈谈海外华人的尴尬心理》也谈到,“说到底,融入与否是个心理作用,而非物化。”“如果总是把眼光停留在如何融入所谓的主流,势必会使本已尴尬的心理更加尴尬,而尴尬总是令人有些不爽。” 我真的不知道,也根本不在乎是否已经融入主流,只是“跟着感觉走”。觉得自己生活的很开心!很爽!这就足够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