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們的加拿大是哪樣的國家? 近幾個月加拿大主流報章刊登了不少專欄作家就最近幾十年來加拿大人口的演變而發表的文章。一個例子是環球郵報專欄作家瑪格麗特。溫特(Margaret Wente) 七月一日(加拿大國慶日)的特稿。 溫特女士47年前從美國移居加拿大,她的文章描述她從美國移居加拿大到如今,親身經歷的加國翻天覆地的變化。本人比溫特女士移居加國還早一些,可以見證多倫多這些年許許多多讓人驚訝的轉變。 今天的加拿大,是47年以前的加拿大人絕對不可能想像到的。那個時候的多倫多還只是一個枯燥無聊,居於水牛城周邊,自嘲為“豬坑”(Hog’s Hollows) 的小鎮。商店周日按法律不准營業,電影院不放電影,因為那天是保留給教堂的,僅有34層的皇家約克賓館是多倫多市最高的建築物,那時加拿大國旗看來像大不列顛國旗,多倫多有很少華人,華人除了開洗衣店就是開餐館,大多數唐人街餐館只賣一種稱為“雜碎”(Chop seuy) 的菜和可笑的所謂“蛋花湯”,當然春卷蝦餃燒賣也有,但對中國點心有講究的人,那是給洋人吃,自己吃不下的東西。那時候多倫多有兩家“上等”中國餐館 -- 廣州飯店和西湖飯店,大部分顧客當然是洋人。它們的點心是一粒一粒賣的,每粒加幣一毛錢。台山話和廣東話是華人之間溝通的共同語言。 本人在博文《加拿大的新面孔》里曾經介紹過加拿大統計局針對人口變化的報告。該報告說,過去50年人口變化的速度,未來50年只會有增無減。那麼那個時候的加拿大,是什麼樣的一個國家呢? 溫特說,讓我們的想象力無限度地飛翔吧。那個時候的加拿大總理,是一位叫施芭妮。布施芭菈查的女人,她是來自印度的第二代移民。施芭妮的家在多倫多郊外一個叫米西沙加的城市,她屬於加拿大的第二大少數族裔(華裔仍舊是最大族裔,但因為語言溝通和文化習俗及其它各種因素,還沒有被選出一個加拿大華裔總理)。 加拿大的最後一個白人總理已經在2043年大選時落選了。施芭妮總理的多元內閣里只有一個白人部長,他是農業部長。自從2001年以來,加拿大的新移民大多數來自中國,印度和菲律賓。50年後的多倫多人口已經有1200萬人(等於加拿大總人口,4400萬人,的27%),歐洲裔只是加國人口的30%。 因為來自海地和非洲,會說法語的新移民對魁北克分裂運動毫無興趣,魁北克獨立分子的政黨在2025年已經消失。 一往和諧,寬容的加拿大已經逐漸老齡化了,雖然加拿大資源仍舊豐富,但因為沒有足夠的未下崗的納稅者,官方規定退休年齡已提高至75-80歲。(在那個時候,75-80歲的人已不被認為是老年人。) 溫特女士的文章描述了一個很發人深省的未來的加拿大,對我們華裔移民來說也引發了一個值得反省的問題: 華裔總督和省總督加拿大已經有了,華裔國會議員,參議員和內閣部長也已經是家常便飯,卑詩省曾有過印度裔省長杜新志(Ujjal Dosanjh),少數族裔總理看來加拿大在不久的將來必定會有,那麼,什麼時候加拿大才會選出一個華裔總理呢? 祖國的歷史和文化的教訓,養出了我們自掃門前雪,不管鄰居瓦上霜的處世哲學。一旦遇到什麼讓我們不滿意的政治措施,我們唯一的對付辦法是抱怨和抗議。同胞之間們我們也時常持有敵對和互不信任的態度,歷史的包袱和以往的仇恨一直跟着我們四方走。西方人對華裔(和對其他族裔)移民負面的印象是這樣逐漸長成的。 在民主社會裡,西方人眼光放大和放遠,他們積極,建設性地參與社區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政府方針,這是養人脈資本,把命運放在自己的手掌里最好的方法。身為國民,我們可以向西方人學習,學好英語,不走回頭路,積極投入加國社會,為我們自己和子女們鋪路,也為培養出加拿大下一代的華裔領袖助以一臂之力。 讓我們共同期待着我們最值得驕傲的,我們的第一位華裔,也是加拿大歷史上最成功的一位總理吧! 相關文章:加拿大的新面孔 加拿大華裔名人:前任總督伍冰枝女士(圖) 加拿大國歌(中文版) (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