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太亚裔?麦克林间接认错 咱们换个题目吧!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http://blog.creaders.net/hupanwenhuo/user_blog_diary.php?did=74074 《麦克林》11月10日发表“名垂千古”的文章《太亚洲化?》 ( Too Asian?) 之后我发给该杂志的编辑部一张电邮(见《说高等院校太“亚裔化”是否种族偏见? -- 写给多伦多星报和麦考林杂志的公开信》)。《麦克林》立刻给我一个详细的回复指出他们的立场,即对美国大学选择学生的制度他们非但不同意 ( We do not condone this ),并且还认为“勤奋和努力应该得到 -- 并有获得 -- 加拿大大学的奖励。”( Hard work should be, and is, rewarded on Canadian campuses. ) 那么,《麦克林》为何发表那篇文章呢?对这问题我在博文《麦克林杂志及院校“太亚洲化”之我见》已尝试解答。 上周四《麦克林》就这事件再做了进一步澄清,编辑部11月25日就他们所制造出的“太亚洲化”闹剧发表文章。标题是 《学历成绩是决定谁获得进入大学最好的和唯一的方法》 (Merit: the best and only way to decide who gets into university) 文章另有这个副标题: 《美国一些学校的基于种族的招生政策趋势应受谴责》 (We find the trend toward race-based admissions policies in some U.S. schools to be deplorable)。 文章内容大致意思是说《麦克林》很清楚刊登所谓“太亚洲”的文章的刺激性,但《麦克林》无意冒犯任何人(文章摘译请见后)。 有人会说,这不等于负荆请罪,不够真诚,不鞭打50下不算数。 这个态度显示东西方文化的鸿沟。熟悉英语用法和语言习惯的人知道,《麦克林》上周四的文章是该杂志的 “mea culpa” (拉丁语“我们错了”),是一个西方式的“抱歉”。 《麦克林》杂志之起源与兴衰 《麦克林》杂志成立于1905年,今年将是《麦克林》在加拿大问世的106年。该杂志原来的宗旨,《不仅赋予读者乐趣,但也激发读者》虽然还未被抛到云霄之外,但续之而来的却是不尽的“刺激性”和“争议性”文章。 致命的媒体市场竞争已迫使它放弃以往崇高的目标,像许多其他媒体,《麦克林》唯有以降低自己的品格以迎合社会低俗本能的策略来争取生存。 上个世纪是《麦克林》的辉煌时期,当时的《麦克林》为无数加拿大刚出茅庐的作者提供了发表文章的平台。著名加拿大作家,如《清秀佳人》作者露西·蒙哥马利(Lucy Maud Montgomery),幽默家斯蒂芬·李柯克(Stephen Leacock),历史学家兼《The Last Spike》作者皮尔·伯顿(Pierre Berton),《谁看见了风》作者米切尔(W.O. Mitchell: Who Has Seen the Wind),哲学家罗伯特·富尔福德(Robert Fulford),和《关于加拿大政治演变》作者彼特·纽曼(Peter C. Newman: The Distemper of Our Times)等等,都是受益于这平台而成名的。 《麦克林》就是这样成了加拿大家喻户晓的期刊。 《麦克林》今天的声望已远不如前。这个曾经是加拿大权威时事新闻杂志,已经从以前的高座堕落而必须依赖“律师皆耗子!”,或“太亚洲化?”之类的无聊标题来吸引眼球。刊登“太亚洲化!”那篇文章,不是因为《麦克林》故意张扬种族偏见,而是因为只有制造出耸人听闻的标题,迎合人类的低俗本能,才能在这残酷的市场上存留。 今天的《麦克林》虽然仍旧是加拿大的主要新闻杂志,它每年一度的《麦克林大学排行榜》仍旧是热门的文章,但其地位已今非昔比,其 350,000 每周发行量和《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d) 的三百万(其泳装特刊发行量是五百万)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大学太亚裔是过时旧闻 任何有仔细读《麦克林》那篇《太亚裔?》的文章的人会很清楚,这文章的内容其实没啥大不了,大致地说文章的所谓“大学太亚裔”来自这四个观察: - 我们的大学(特别是多伦多大学)有太多的“亚裔”学生, - 亚裔父母不给子女自由选择,往往强迫子女上大学, - 这些学生有“反社会”(antisocial) 倾向,他们只彼此交融,少和其他族裔同学交往, - 亚裔学生太专注学业 (academically focused) , 而这些大学也太崇尚学术。其结果是“非亚裔”学生很难与之竞争。 这些观察本身是无冒犯性而且是很值得探讨的题目,文章作者的错在于把几个事实和误解混合一起而酿造出一个有种族偏见“味道”嫌疑的杂烩文章(potpourri)。 顶多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边缘性、有种族味道的批评和调侃,说不上歧视,更说不上侮辱。并且,准确地说,其目的完全不是挑拨,但《麦克林》没想到本来是利用刺激来制造点击数和广告价值的文章会引来轩然大波。 这文章远没有《麦克林》杂志其他争议性封面故事(如《律师皆耗子!》或《魁北克:加拿大之最腐败省!》)那么有挑衅和煽动性,然而,相比那篇《魁北克》文章,这文章引起了许多加拿大不同族裔读者群的谴责。(于此可见加拿大社会的宽容和对种族问题的敏感 – 这是令人鼓舞的“加拿大精神”的表现。) 《麦克林》就这个风波发表一篇 "mea culpa” 声明, 对一个西方杂志来说是够“绅士作风”了。在一个言论自由的西方社会里,这种制造刺激、无诽谤、政治不正确的文章比比皆是,而且是不犯法的。《麦克林》对这无需道歉。 哪个人没有错?且看我们中国人,我们是世界上最爱面子的族裔,我从没见过我们曾对什么人公开认错的,更别说道歉了。为了这小风波被扇几个耳光对大名鼎鼎的《麦克林》是已足够丢脸的。当然我们不必同情《麦克林》,因为这是《麦克林》故意搞闹,自找麻烦。但是,既然说了 “mea culpa” ,我们就无需咄咄逼人,不给人留点儿余地。(这英语叫 “rubbing it in”。“rubbing it in” 是令人反感的。)咄咄逼人的结果,只会把加国人的同情心从我们华人转移到《麦克林》杂志的身上。 最后顺便提一提《麦克林》文章的一张耐人寻味的附图(见图)。 附图显示两个华裔学生举起五星旗拍照。我说“耐人寻味”,是因为所显示的照片是会引起问题的。《麦克林》没告诉我们这两位学生是否加拿大公民,但无论如何此类照片我估计会引起很多加拿大人的疑惑,因为这照片的视觉形象在一般人假定这两位学生是公民的情况下肯定会引起疑问:“为什么没有华裔学生高举加拿大国旗拍照呢?”如果他们不是公民,为何对东道主国加拿大人视若无睹呢?比较熟练的学生会记得举加中两国国旗拍照的。如果他们是中国籍学生,来加求学也应该记得他们有作为中加两国“友谊大使”的责任。别忘记,我们对《麦克林》的指责,是基于平等对待加拿大所有族裔公民这个原则。这无争议的原则已获得《麦克林》的肯定。 很明显,这个风波不是“西方人”蓄意惹“中国人”的一个问题。(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强大的祖国,已经让世界人明白了,“中国人”是“不好惹”的。)若果我们坚持“抗争到底”,本国人对华人的所谓“受虐心态”的形象只会有增无减。不久以前多伦多斯里兰卡移民在市区内示威游行,导致马路被阻塞几天,引起众多加国人对斯里兰卡移民的反感是个很好的例子。这类形象无助于加国种族和谐相处。 所以我说,朋友,"Too Asian? " 是过去的事了,换个题目吧! 麦克林杂志及院校“太亚洲化”之我见 星报就院校“太亚裔”报告的自我检讨 说高等院校太“亚裔化”是否种族偏见? 注:按《麦克林》文章的内容,"Too Asian!" 的中译应该是“太亚裔!”,可是网络全都翻成“太亚洲化”,为了方便网上搜索,本文标题也采用“太亚洲”的翻译。 《麦考林》歉文摘译 (英文原文请点击 http://www2.macleans.ca/2010/11/25/who-gets-into-university/) 学历成绩是决定谁获得进入大学最好的和唯一的方法 (Merit: the best and only way to decide who gets into university) 美国一些学校的基于种族的招生政策趋势应受谴责 (We find the trend toward race-based admissions policies in some U.S. schools to be deplorable) 因为学生告诉我们,族裔正在成为加拿大校园的热门话题,所以我们对这题目做了研讨。 但是,本杂志2010年11月10日的文章刊登之后,读者们在互联网和其他媒体的一些评论告诉我们,发表这篇文章显示《麦克林》涉嫌持有加拿大大学“太亚裔化”的观点,并对亚裔学生持有负面的看法。 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我们文章的标题“太亚裔化?”是直接从2006年美国高校招生咨询会的小组讨论题目借用来的。 我们的看法和许多读者的很一致:我们认为美国一些学校的基于种族的招生政策趋势应受谴责。我们的文章指出,种族或信仰在加拿大不是大学选择学生的准则。我们认为学历成绩是最好的,唯一可以接受的准则,大学应该忽视文化背景而始终优先考虑学历成绩。 凭努力,才能和抱负,亚裔学生已经获得进入加拿大院校的领先位置。这些学生和所有高成就的人一起值得我们的尊敬和钦佩。他们是加拿大人的骄傲。 尽管我们的文章把“太亚化?”标题放在一个问号的框架里,尽管这个标题来自一个美国权威组织,这文章还是冒犯了很多读者。我们有预料到这将是一个刺激的标题,但我们无意冒犯任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