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向往:做个加拿大人- 我看多元文化 昭君最近发表的博文,《世贸遗址该不该建清真寺? - 兼谈多元文化与宗教自由》,引来了很多反应,这显然是热门的话题。文中昭君说“(这题目) 越说越复杂,”...在美国9/11后的社会,“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融洽、和谐的多元文化呢?”。... “同为移民国家,美国相比加拿大面临的种族和阶层之间的矛盾,肯定要严重得多。” 面临严重种族和宗教矛盾的国家不仅是美国。中国,中东伊斯兰国家以及很多其他国家亦如此。欧洲一些较宽容的国家,如荷兰,最近也频频发生种族和宗教冲突事件。 这些国家与加拿大不同之处,是它们所采取的“大熔炉”式的种族政策,积极鼓励同化。即使荷兰,一贯开明,宽容的欧洲国家国,也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在文化上对荷兰风俗有所认同。对伊斯兰国家的排外思想和政策我们不必多说,即使美国和欧洲都有反移民的政党和或团体,可是加拿大没有一个政党或组织是反移民的,反之,加国是世界上最欢迎移民的国家。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意念,远在143年前建国时已经开始萌芽,这可能是加国国父们的先知先觉,但也可能是运气。加拿大不是从流血和战争打出来的国家,建国前的加拿大已经有英法两个族裔,建立加国的重要条件,是两族裔之间的妥协,包容,信任和合作。两个语言,两个文化并存是加拿大未来前途的唯一保障。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是1971 联邦政府宣布的。在法律上制定加国为“双语多文化”国,毕竟是立法者极其明智之举,“a stroke of genius” 。那个时代的政治家,尤其是当时的两位开明的总理:英裔总理赖斯特•皮尔逊,(Lester B. Pearson) 和法裔总理比尔•特鲁多 (Pierre E. Trudeau)本能地理解,无论法律上如何制定,任何政府根本不能消灭少数族裔的文化。(这一点对任何有思考力的政治家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加拿大的领导层深深了解,作为一个移民国,制定多元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象征性的表现。这个政策一方面对加国社会的和谐有深远的正面影响,而另一方面对加拿大作为一个有效运作的双语国却没有丝毫阻碍。多元文化能给移民带来心理和心灵上的平衡和寄托,对在异国挣扎,和职业,生活所带来的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种族和文化矛盾,是一个有效的“安全阀”。这是一个花极小“资本”却能买来“利润”远远超越“本钱”的一种“投资”,既能让移民对定居国一开始就怀有感恩的心情,也能在国外给加拿大带来极大的信誉和名声,一举两得,何乐不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就是这样养成的。政治家往往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但皮尔逊和特鲁多是两位不凡的政治家,他们的先见之明和政治勇气,为加拿大铺好和谐社会的基础。 1988年,在布赖恩•马尔罗尼总理 (Brian Mulroney) 领导下 C - 93议案,《加拿大多元文化法案》 (the Canadian Multiculturalism Act), 获得通过,成为实行加拿大多元文化法的正式工具。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的表现,在大城市到处都看得到。离我家不远的一条街仅仅几个街区就有一个犹太教堂,一个清真寺,一个佛教庙堂,和两个基督教堂。要找多元文化和种族宽容的证据,我们不必跑得很远。 话说回来,有长远眼光的移民知道,虽然加拿大是个多元文化国,要为自己的前途,为子女的将来打好基础,学好英语及对加国习俗有所认同仍旧是成功的必有条件。再说呢,加拿大是北美英语语言和文化区域的一部分,美国是加拿大最大的贸易伙伴,没有英语水平,不懂北美文化,其他一切可以不必商讨。 加拿大真是人间天堂吗?我不会这样描绘她。任何人只要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到加拿大的疵瑕:种族歧视,公立教育系统的种种缺陷,和不完美的医疗体系,论坛上都时有看到对这些问题的种种抱怨,可是这些抱怨来自已经移居加拿大的“幸运儿”们,而其他没有好运气的大部分国外人已经做好了决定,对他们来说,这些缺点根本不值一提,根据环球邮报6月22日的报告(1),“如果可能的话,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的家园而移居加拿大” (报告指出,77% 的中国人说他们也会做这样的决定。) 相关连接: (1) The world would love to be Canadian (环球邮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