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海不归?何处是我家? 如果知名美国智力竞赛电视节目 Jeopardy 有这个问题: 回归还是留下? 它的答案将是:什么是“中国移民的煎熬”? 一个看上去好像不是问题的问题,在万维却越说越复杂了。自万维宣布征文之后已有五十几篇关于这话题的文章发表。很多这些文章是站在中国移民个人利弊的立场写的,(海归 => 自我实现 + 发财 vs. 潜规则之类的探讨总是很复杂的),但对“沉默的大多数”(即已入籍、落地生根并安家立业、生活稳定的移民),“归?不归?”不仅很简单,也不是迫切的话题。已发表意见的博主各有其特殊的观点;我也不例外。在我的朋友圈子里,基本上这是一个在居住国对生活实事求是的问题。我在加拿大居住已近五十年,朋友来自世界各地,我们的儿女们在同一个学校读书,考入同一个大学,有什么事大家站在加拿大人的立场讨论,无论各人的经济环境如何不同,大家对自己的未来都很乐观和充满自信,朋友们没有一位曾为“归与不归”的问题伤过脑筋,“归与不归”已不是争议。 但那是另一个时代。近十年来,加拿大和美国来了很多中国移民(一部分是投资移民)。一些移民对移民的目的和国家概念(即认同新国家)可能还没完全想清楚,抱怨随之而来是不足为奇的。对这些“机会主义”移民(无贬义),“归?不归?”表面上看是一个 Dollars and cents 的难题,实际上也是一个心态和意念矛盾的问题。万维以这为题征文,论证这些中国移民“归?不归?”的思维上的苦恼。 归去还是留下?仅从问题的字面上看,其答案已很明显。既然一个应该不是问题的“问题”已变成了“问题”,那么解决它唯有一个方法:回去吧!与其呆下来继续挣扎,或对失去了的机会终身后悔,不如干脆归去。回归,是治疗“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有效良方。 由于生活上的种种原因(持有加美护照的好处是原因之一),大部分移民选择入籍。入了籍但久久没有调整心态的移民,依旧是一个“出国”之后仍旧把宣誓效忠的国家看作一个“外国”的中国人,仍旧站在中国人(即不站在加拿大人或美国人)的立场分析新国家的国情。尽管法律上已经是加拿大人和美国人,心里他们依旧不是居住国的新“主人”。这种长久性心理不衡是在居住国成功的绊脚石。要么死心塌地做个无引号的加拿大人或美国人,要么以诚实的态度,面对现实,回国看看自己是否还能够做中国人。对很多移民,“中国人”这名词是种族,文化,国家,甚至意识形态和政治观念融合在一起,永分不开的化合物,这个意念是很难克服的心理包袱。 如果你不能适应北美生活,不愿意或不可能(无论什么缘故)由衷认同加国或美国,那么,假若你可以选择,你应该选择回归。把那颗心折磨在一个空虚的伫候中,何必呢?站在加拿大的立场看,长期不能融入主流的移民对加国的经济表现,国际竞争力和社会和谐未必是好事。如果加拿大(或美国)不是你的国家,如果真的无法和加拿大人(或美国人)“站在一起”,那么,与其忍受呆下来的煎熬,不如选择回国,这样做对你和对加国/美国皆有好处。 重要的前提是你要先想好,如果移居北美是一个错误,在北美挣扎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回归是否又是错误呢?这些年来中国的社会环境大大变化,回国意味着又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奋斗,如果你不能适应北美环境,经过了这些时间的分离,你有“what it takes” 去适应今天的中国吗,你有在中国的新环境“混”的“stomach”和本领吗?如果居留是错,回国,可能也是错,错上加错不等于对。 无疑,海归与否是众多中国移民独有的心结。可是这个心理矛盾,只有这些移民自己能够解决,但这个困境的根源,可能不仅来自外在的因素,也可能来自思想混乱和糊涂的恶性循环。 别误解我的意思;在多元的北美做个加拿大或美国人不意味着你要背弃中华文化。加拿大和美国不是“单意识形态”国,加拿大(和美国)有诸多政党,开放、宽容的加拿大/和美国能够容许各色各样的意识形态,上面说的“站在一起”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而不是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一致,作为一个加拿大或美国人你有更大的道德权威和说服力批评和反对政府的政策。入籍宣誓,有如结婚的宣誓(有些人在移民和婚姻之间选择了移民,这说明对这些人国籍的确比婚姻更重要),入籍意味着我们和居住国立下了契约,双方有责任做最大的努力把国家/公民的关系做好。(这是归属感的一个体现。)中国人比其他族裔更明白,国家与国民的关系不是一种“酒肉朋友”关系(虽然有些移民把加拿大当作一个“大家拿”的国家),入籍一个国家而认同另一个国家,对加拿大和美国人是离奇和费解的,(同样地,如果居住中国的中国公民不认同中国而认同另一个国家,这不仅是不可思议,也是一个不智和危险之举。)说这真实话毫无冒犯任何人的意思。 有些移民没有“归或不归”的选择,中国的发达和美国的衰退,让这些移民不幸成为市场竞争的输家。(见《我们的竞争对手 - 中国人 - 越来越强了》。)还有些移民学历不得到承认又无北美学历和工作经验,对这些新近失业或找不到适当工作的移民,回归不是一个自动(或主动)的选择,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回国”(如果他们已入籍,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出国”,不是“回国”)另找出路。这种处境我们要给予同情,但对他们,归与不归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讨论。 这些中国移民在北美的底层生活确实苦不堪言。“我背负着幸福而移民,却找到了痛苦”是网上常看到的抱怨。出国应该不是我们轻易做的一生大事,移民他国不仅是对自己和对家人的承诺,也是对居住国的承诺。要确保移民的成功,出国之前我们必先确定投入和认同新国土的心态(包括学好英语 - 研究证明缺乏英语是找到适当工作的最大障碍,见[*]),除非中国移民有正确的移民心态,失败在所难免。 中国移民的苦恼是双侧面的。第一个侧面是中国人的以民族主义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另一侧面是对中国经济的腾飞对比美国的衰退而带来的对生活条件的不满。我常浏览其他少数族裔移民网站和阅读这些社群的报纸,但关于这两点我总没看到其他移民的抱怨。可是浏览中文报刊,印象就不同了。在万维,有“民族”意味的标题有很高点击率,显而易见,这是中国移民的唯一话题,或至少是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中国移民占加拿大新移民的每年总额的30 %,可是,只要谷歌一下 “immigrant success stories in Canada -failure” 就找到 1,050,000 条文件,但谷歌 “Chinese immigrant success stories in Canada -failure” 仅找到 136,000 条。也就是说,中国移民在加拿大的成功,比率上比其他族裔低得多。(尽管这是一个不科学的结论。)从中国人的教育背景、学历、技能和智力看,中国移民在加拿大的成功率应该是最高的。 尽管我们华人的人口数字在北美已经很可观,无论原因是什么,基本上华人在北美依旧在主流的边沿徘徊,在北美社会竞争上是个输家。为什么这么说?放下你的中文报章,看看你周围的大世界,在各行各业里,新移民对北美社会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强大,但是,这些新主流人物的名字是什么?是 Ataullahjan, Chatterjee, Sihna, Patel, Khan, Gandhi, Dosanjh, Suarez, Emanuel, Kim, Shimizu, Jean。当然,“张、王、李、赵 ” 也有,但它们是极少数。加拿大2010 年度“25 最杰出移民”奖获奖人没有一位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再给你一个例子:这一年来加拿大环球邮报和多伦多星报出现很多来自少数族裔的专栏作者,可叹的是,没有一位作者是华裔。在这世界上最宽容,最多元的国家里,两家最有民意引导力的报章没有一位华裔专栏作者。显然,中国移民在加拿大(和美国)还要走一条长远的道路。 读过社会学家费孝通的文章的人知道,炎黄子孙的故园情结、乡土情结和民族情结是剪不断的桎梏。这个情结,无论源于肤色,血统,文字,传统,已烙印在每个中国移民的脑子里,一辈子抹不去。尽管中国人和所有人类有 99.5% 相同基因,不夸张地说,与其他族裔不同,已凝固数千年的浓厚乡土情结对中国人之影响,小则涉及生活习惯和语言风俗,大则影响到每个中国人的认知、生存观念、人生体验、价值观、荣誉观,民族意识,甚至整个心灵世界。无疑,这些因素让第一代中国移民对适应北美比其他族裔移民有更高难度,这个负担甚至影响到子女们在新国土的思想和正常发展。 今年冬末我去佛州度假,看到了很多美国经济复苏的迹象,车道和购物广场比往年拥挤,迪斯尼的访客比去年多了几倍,餐厅也热闹得多,虽然美国的二手房产市场仍旧低迷,美国人好像又开始消费了,这周美国劳动局的报告指出,美国就业情况继续改善,在专业和商业服务,医疗保健,休闲和接待服务,采矿业等方面就业前景已转好,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保持上升趋势。至于加拿大,由于资源丰富,加国的经济在去年底几乎已经恢复正常。移民以经济原因而回流的数量很可能开始下降。就业前景转好无疑是好消息,但无论如何,找工作的困难(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和认同居住国并不相互抵触,恰恰相反,认同居住国显示求职者有积极心态,这将有助于尽快找到一份称心的职业。(此话非空言,笔者曾是大企业高管。)移民必须持有正确的心态,以开放的心怀由衷认同我们的国家。加拿大/美国的繁荣,是我们和我们的后代的繁荣。子女们的前途和加拿大/美国的前途是一致的。否则,即使胸怀大志,也不能确保我们在加拿大和美国的成功。 出国和归与不归,是我们生命旅程的一个考验,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面临很多次考验和选择,痛苦不是有了选择的自由,为什么选择了移民之后我们会如此懊悔和充满自我怀疑呢?其实不过是我们的私心在作怪罢了。我们孜孜以求的无非是快乐,你想要痛苦,或是快乐,其实都在你自己的抉择。 网友怡然在博文《海归海不归,海外华人永远的心结》里杜撰了一个好词语,“文化混血儿”。也许,归与不归,将取决于每个华人不同程度的“文化混血”里究竟有多少“西方文化血液”。一旦在这块大土地扎根久了,根生得更深、更远,血液里的西方文化也就没那么值得大惊小怪了。 但是,说来说去,矛盾的纽结仍旧是:“何处是我家?” 万维征文发表椰子博文 《一位海归的来信》有网友 expertise 的这些评语:“... 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作者说的一大堆海归在上海浦东创业,他们的子女都在附近的几个美国学校。。。目的是为了能考取美国的名牌大学。。。看来他们还不是真正的海归,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留洋或者融入美国的将来。。。” 朋友,也许这个挑战的答案只有在这句话里找得到: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 。(心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一家之见。Take it for what it is。 我们的竞争对手 - 中国人- 越来越强了 中国移民的“加拿大梦” 海归海不归,海外华人永远的心结 - 怡然博客 一位海归的来信 - 椰子博客 [*] 中国技术移民在加拿大找工作面临的苦恼 J. Salaff et al. University of Toronto http://homes.chass.utoronto.ca/~salaff/BJ_Mag1.htm [*] 对中国技术移民的语言能力的看法 Language Perceptions among Skilled Immigrants from Mainland China in Toronto Han, Salaff and Park, OISE/University of Toronto http://homes.chass.utoronto.ca/~salaff/HanSalaffParkMetro2004.pdf 人脉和家庭因素对中国留学生回归的影响 Return Migration: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and Family Relations, 2008 J. Salaff (2008), University of Toronto http://www.chass.utoronto.ca/~salaff/nanjing.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