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考林》杂志及院校“太亚裔化”之我见
《麦克林》《麦克琳》《麦考林》皆英文杂志 Mclean’s Magazine 音译。笔者采用《麦考林》翻译仅是个人习惯。
以方便网上搜索,网络标题已改为使用更常见的中译,但文章内容仍如前。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我保证,这是我对“院校太亚裔”风波的最后一篇博文。
笔者认为,《多伦多星报》对这事件已做了很适当的处理。(详细报告请见《星报就院校“太亚裔”报告的自我检讨》。)在这点我的看法和有些读者的有分歧,但这“老调”无需“重弹”。
至于另外一个较复杂、耐人寻味的问题 --《麦考林》杂志 --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还没讨论过。
我11月6日的博文《说高等院校太“亚裔化”是否种族偏见?》就这事件作初步介绍时说“有人说这两篇文章是‘一个赤裸裸的挑拨’,笔者虽然对作者的动机一无所知,但无疑“愚蠢”是个很好的形容词”。
实际上对《麦考林》杂志,“愚蠢”这两个字是不适用的,“胡闹”可能比较适当。
怎么说呢?
因为这个风波和《麦考林》杂志一贯刺激性(也有人说是挑战性)的风格非常一致。
首先我们必须看《麦考林》编辑部如何回应读者们(包括笔者)的抗议。
可以用简单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很高兴!请继续来抗议!”(这仅是我对该杂志立场的阐释。当然他们不会用这些语言来说。)
《麦考林》和《星报》在风格和编辑政策方面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星报》的宗旨是“促进族裔相互了解”,而不是引发争议。从该报的政治立场、历史和撰文记录可以证实《星报》赋予自己维护加拿大多元文化传统的责任,《星报》的错是语言失误,而不是蓄意冒犯。
但在《麦考林》的情况下,“刺激”正是他们所要做的。
《麦考林》是杂志,不是报纸。该杂志的东主是纽约和多伦多证卷交易所上市的企业 Rogers Communications,该企业的唯一目的是最大化发行量和广告收入。
发表刺激性言论和引发争议的文章在《麦考林》已有长远的历史。这也是该杂志的业务策略。(英语叫 “in your face”。)《麦考林》业主非常明白“刺激”和“争议”的“广告价值”,所以近年来该杂志已成为报刊界的“坏小子”。
北美印刷媒体是一个艰难的市场,尤其是杂志,由于新闻杂志上的大量报道,并且话题经常都是政府文件或别家新闻媒体已经说过的话,杂志往往缺乏刺激和新意,又在出版周期上不能与其它新闻媒体抗衡,因而不能吸引读者。而读者的日益减少,又势必会威胁到新闻杂志的继续健康。作为新闻杂志,应该筛选哪些话题:政策、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报道和评论,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这确是所有杂志的当前难题。
也就是说,《麦考林》编辑很明白,唯有超越普遍接受的边界(所谓“挑战极限”– 英语称为“推信封” Push the envelope)才是创建“口碑”和买家兴趣的有效方法。这也是《麦考林》一直使用争议性的封面来抓住买家眼球的原因。
事实上,《麦考林》对它所引发的争议非常洋洋自得,其网站有个页面,名为“《麦考林》10个最有争议的封面故事”(见图)。
这里举几个例子:
2006年10月23日
伊斯兰教:未来的世界统治者!
为了这个有争议的封面和18章相关文章,加拿大伊斯兰大会对加拿大人权委员会、卑诗省和安大略省人权委员会提出投诉,指责《麦考林》杂志本质仇视伊斯兰教。
(读者们也许能看到封面左上角另有一个同样刺激和刻薄的标题:Lloyd Robertson - The anchor that time forgot。Robertson 是加拿大很高知名度的电视主播。)
2007年8月6日
律师就是耗子!
此封面和相关文章,招来加拿大律师协会“以最强烈的谴责的方式”指控《麦考林》撰文“描绘了一个扭曲的,片面的,耸人听闻的法律界人士的形象。”
2007年10月1日
布什:一个新萨达姆
任何人都可以讽刺美国总统。把布什穿的像萨达姆的照片作为封面?没问题!
2008 年5月19日
卑诗省:世界犯罪首都
这封面没引起任何反应。卑诗省人民,你们在哪儿?是否脸皮太厚,不为所动了?
最近的一个封面:
2010年10月4日
魁北克省:加拿大最腐败的省份!
把魁北克冬季嘉年华形象大使,雪人《博纳》和腐败相提并论,对法裔加拿大人这是一个非常冒犯的封面。《麦考林》编辑部起初拒绝就这封面及相关文章致歉,但在魁北克省长致信《麦考林》表示不满,和加拿大国议会通过议案“对《麦考林》文章以民族定型语言诋毁魁北克的民族和历史表示深切关注”之后,该杂志的东主Rogers Communications采取了相反策略,Rogers发表声明说:
“本公司真诚地对本杂志的封面感到遗憾。我们重视我们的客户和他们的观点。魁北克是本公司的重要市场,我们期待着参与魁北克省和其公民的蓬勃发展。” 该声明并指出,杂志的编辑部是独立的,不受母公司的控制。
别搞错了,“表示遗憾”不是一个什么道歉。嗯… 也许表面上看这算得是半个“抱歉”吧?
那么,以上面的阐述为背景,让我们再谈当前的话题:“院校太亚裔”。
首先要指出,相比《麦考林》一贯刺激性的风格,“太亚裔”算得是很温和了。要是把“太亚裔”和“耗子”或“犯罪”或“腐败”放在一起,写成封面故事,那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发表这篇文章,《麦考林》是否有意歧视华人?不见得。较大的可能性是《麦考林》认为“院校太亚裔”这文章拥的马蜂窝 (hornets' nest),会吸引买家的兴趣。
实际上这文章没有导致有些观察者预测的“白人”对立“非白人”的效果。恰恰相反,这文章引起了很多不同族裔读者的反感。举一个好例子:论坛里有一位叫 Arturo R. García 的西班牙裔加国人对《麦考林》发表了这个讽刺性的卑鄙评论:
“很显然,《麦考林》是说加拿大是一个中国人可以来玩的地方,只要他们不要逗留太久,或生育子女,还把子女送进大学。。。”
绝大多数加拿大人是开明的,他们不但习惯了、并且无条件地支持加国的多元文化,他们不为院校“太亚裔”而困扰。他们明白,在加拿大这不是个大问题,《麦考林》只不过是试图在一个正常的文化相互适应过程里捏造出轰动效应。
就如《麦考林》所预料,这篇所谓“院校太亚裔”的文章得到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关注,这完全符合《麦考林》的策略:以刺激性的语言来抓住眼球,制造兴趣,增加发行和广告收入。
所以我说,没错,我们委屈了,但我们必须拒绝情绪化造成的过度反应。过度反应只会给《麦考林》他们所渴望的东西:广告价值。
我们越抗议,他们越高兴!
中国的有些杂志、报纸不也是这样的吗?
不同的是,在加拿大《麦考林》可以躲在“言论自由”这“挡箭牌”后面,继续发表胡闹性但吸引眼球的、有广告价值的文章。
很可惜,这家自命为“主流”的杂志,已经沦落为加拿大领先小报了。
星报就院校“太亚裔”报告的自我检讨
说高等院校太“亚裔化”是否种族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