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來北美之前要做好的思想準備(二) 我以前從來沒有為“主流”這事兒傷過腦筋。也許“主流”對我無關痛癢,也許下意識覺得已經是“主流”於是無需掛在心頭裡,想起來,在“主流”社會裡活動對自己幾乎是理所當然的一回事兒。 此伏彼起的有關“主流”的爭議,是我來萬維後才感覺到的。 為什麼海外華人社區對“主流”很煩惱?主要原因是因為對很多中國移民“主流”是一種“門外人”的心理作用。 要找證據我們不用跑很遠。瀏覽任何加拿大報章,查看高級人員的任命告示,我們會很快注意到一個新趨勢,被任命的人員越來越多是少數族裔,但讓人感嘆的是,這些少數族裔及大部分不是華人。 比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移民(尤其是第一代移民)不擁有足夠的語言和文化適應能力。 學術界是一個例外,那是因為學術界對語言和文化的要求比大企業較低。 加拿大是雙語,多文化國,但語言和文化是分不開的。語言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媒介,語言和文化有密切的關係。要學好語言,必須同時吸取它所代表的文化,漢語如此,英語也一樣。 來自南亞,西印度群島,南非洲的移民都有自己的文化,但他們能說英語(這些族裔有他們獨特的口音,但這是另一個話題),英語是英國殖民時代給他們的,所以他們的文化已有西方影響。歐洲移民也有西方文化。(上海曾經是外國租界,可以料想到上海人的英語比其他中國人好得多。) 我有非華裔有色族裔同事和朋友,他們很少為“主流”的事兒感到煩惱 。為“主流”而煩惱似乎是中國移民的特徵。無可置疑,“主流”和語言,文化密切相關。 即使中國移民不要“參與主流” ,我們還是必須學好英語和“融入”或“吸取”北美文化。 這應該是個無需爭論的事。來到北美而一輩子呆在自己的舒適區里,不積極學習定居國的語言,禮儀和風俗是不可思議的。加拿大雖然是“多元文化國”,她不是一個由各個“小中國” ,“小印度” ,“小阿拉伯” 等組成的“聯邦”的代名詞,如果每個移民都堅持在自己的語言和文化舒適區做“主人翁”,不互相往來和交流,加拿大這國家將不會存在。 吸取定居國的語言和文化是每個移民的責任,但這不是二進制的作為,進入主流不等於被同化,新的語言和文化不取代原有的語言和文化。 中國移民的英文水平如何評估呢? 一位定居中國的老外有這個看法: “中國對漢語成為國際商業語言不抱幻想,因為他們很明白,外國人永遠學不好艱難的中國話。如果中國要培養出跨國公司與西方競爭,她的公民必須掌握英語。制定公共標誌必須顯示中英雙語的全國性政策,是中國致力實現這目標的一個例子。” “中國約有三億人學英語。沒說錯,正在致力學英文的人數等於全加拿大人口的九倍。中國人很明白英語的重要,願意投入很多資源獲取子女的英語教育,但由於嚴重缺乏合格的英語為母語的教師,這些努力還沒有得到期料的效果。” “實際上中國人集體對英語的掌握比北歐至少落後40年。在這進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中式英語”笑話。比如北京的“Ambassy” 酒店好久沒有賓客以後才恍然大悟,把名字改正(應該是“Embassy” )。有一次去醫院看病,我被引導到“健康預防和治療部” – “Health Prevention and Care Dept” 。 “最好笑的例子是一家本地餐館的早餐“胸部菜譜” – “Breastfast Menu”(英文“早餐”的誤拼) 。還有,該餐館午餐菜譜的特價餐是“屁股肉” – “Ass Meat” (驢肉的誤譯). 這讓我對他們的所有菜餚失去了信心。”。 “因此我只點了咖啡,不加牛奶!” 至於西方文化,雖然中國大城市表面上已經有某程度的西方化了,加拿大和美國還有移民必須學習的獨特文化,所以移民對北美文化的特點,如冰球知識和興趣,讀英文報刊,學會西方禮儀(如運用刀叉,和陌生人打招呼),與其他族裔有交往,等等,還是必須關注的。 英語是否難學好呢? 答案是否定的。比起極其艱難的中文,英語是世界語言之中難度較低的語言。任何可以精通中文的人幾個月內肯定可以掌握流利的英語,達到可以了解人們所關注的時事,可以和社會各階層打交道的水平。加上一年的強化訓練,即可以達到能欣賞英文文學作品的程度。關鍵是必須下決心和不分心地鍛煉。 得到這種英文水平還有另一個好處,我們能毫無困難地閱讀英文報刊,不必只依賴中文媒體過濾的報告,中,英文報刊時常從不一致的視角看時事,讀英文報(環球郵報,紐約時報,時代周刊,新聞周刊)看英文電視(CBC,CNN,PBS),能培養我們對時事的客觀態度。 待續。。。 相關連接: 移民來北美之前要做好的思想準備(三部曲) 讀者對這些文章可能也有興趣:英語發音網上學 從彷徨迷惘到自信從容 我學英語的一個尷尬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