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加拿大大選?無奈也得投票!
與美國的總統制共和制不同,加拿大是一個英國式議會制度的聯邦政體,國家大選不在固定時間舉行。依憲法加拿大必須每四年有一次大選,在例外情況下可以延遲,但不遲於上次選舉的五年之內。通常大選是由總理選擇在任何時間要求總督解散國會之後舉行的。而且,如果政府的一個關鍵法案在國會投票時被擊敗(或“不信任”案,vote of non-confidence,被通過),大選自動必須舉行。
由於加拿大常有少數黨執政,大選事故易發。不足為奇,5月2日又是一個加拿大的大選日。這將是加拿大這7年來的第四次大選。
因為國會上星期通過了對政府“不信任”案,保守黨政府成為了加拿大歷史上第六起政府因“不被議會信任”而下台的事件。雖然這是一個“技術性”的垮台,在英國議會制度下,大選是必有的結果。這幾年來,執政的保守黨少數政府似乎一直面對(但直到現在成功躲避)這個命運。這次的“藐視議會”決議成立的直接原因是政府拒絕提交有關購買幾個大件物品(比如隱形戰鬥機)和其他大項目的預算的信息。 (政府的辯護說這些文件是不可提交的內閣機密。)
無論這個“不信任”案是黨派政治玩火伎倆或否,這畢竟是加拿大民主政治日益不良化的最新例子。保守黨政府的一貫立場是當前世界經濟依然脆弱,加拿大經濟恢復正在繼續,三個反對黨蓄意聯合起來推翻現政府,用納稅人的錢再搞選舉是毫無必要的浪費,即便如此,從哈珀政府的觀點看,在這個時刻舉行大選也可能對保守黨有益。
(這裡應該提出,政治伎倆和其他弊病 -- 比如腐敗,公權濫用等 -- 任何國家都有,和專制政體不同的是,民主國家的報刊對腐敗一貫顯着報道,沒有被政府封閉的危險, 其二,國會裡的政治遊戲是透明的,公開的,有目共睹,而不是在幕後秘密操作之後由政府以一個“團結”,“一致”,“美滿”的面目把政策顯示在人民眼前。)
1958年迪芬巴克(John Diefenbaker) 獲選為總理的大選,投票率是79.4%。可是幾乎以後每一次大選的投票率都有所下降。 2008年的投票率,58.8%,是50 年來最低點。無疑,加拿大選民和政府的距離已變得越來越遠。加拿大的民主也因此成了一個大輸家。
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的公民,投票是我們的責任。但是,我們用什麼依據投我們神聖的一票呢?我們的票,應該是為候選人,為政黨所代表的政策,還是為黨魁而投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根據加拿大議會制度,在選舉里贏得了最多的選區(而不是全國選票的總額)的政黨通常是組成政府的政黨。(由數個其他少數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在加拿大非常少見。)因此,簡單地說,把選票“投給”黨比投給候選人還重要。(有些老謀深算的選民會用“策略投票”思維來決定把票投給誰 -- 比如把票投給第二或第三政黨以避免第一政黨的勝利 -- 這種投票策略不是那麼簡單,也未必是一個可靠,不會出差錯的策略。這個策略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必須指出,無論你的選區的國會議員有否得到你的選票,他/她仍舊有代表你的利益的責任。
就上面所說,讓我們來問自己,我們的加拿大以後應該由哪個政黨來領導呢?
首先我們看,什麼是加拿大聯邦政府的職責。每個國家有其獨特的政治體系,但所有國家政府都有和以下相同的幾個職責:
管理和執行人民的“共同利益”
聯邦政府有責任為人民的“共同利益”(The common good) 立法和執行政策。共同利益意味着整體社會的利益,比如國防,對外貿易,移民政策,公民意識(包括多元文化),稅收,貨幣,銀行與金融,公共安全,老年保障計劃,等等。政府必須提供這些共同利益,國家才能正常運行。加拿大憲法並有規定,所有不屬於省級或地區政府的問題一概被認定處於聯邦政府的權威之內。
權利和限制
在一個民主國家,政府和人民的契約是很明顯的。所有公民都有明確的權利和特權,但這權利和特權限制在不損壞“公共利益”。因為公民選舉他們的代表,這些公民自然而然願意遵守議員立下的法律,一旦有人違法,當局可以繩之以法。政府本身也受同樣的法律限制(除非在法律上獲得特別豁免。)
公共服務
政府是人民的“最後安全網”,政府確保人民生存上的最低需求得到滿足。在發達國家裡,政府確保因殘疾或其他原因不能工作的人有足夠的收入,加國人有基本醫療保險,小城鎮可能設立廉價牙科服務所,等等。其他設施包括公共衛生,教育,退休金計劃等。
管理經濟
稅收,貨幣,銀行,金融,財政預算,資金分配,國際貿易協約,國內貿易規範,這都屬於政府促進經濟穩定的職責範圍。
作為一個發達民主國家,加拿大的兩個主要政黨都有經驗,並能勝任以上的任務,所以大選時候選民通常不“選舉”一個政府,相反,在經濟情況不佳或醜聞不斷的情形下選民會選擇改換執政黨。此外,為了防止政權根深蒂固導致權力的濫用,有些國家在憲法裡有任期限制。(加拿大沒有領導人和政府的任期限制,但選舉表現不佳的政黨通常執行選後黨魁檢討。)
加拿大在保守黨掌舵之際已經安然無恙走出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選民的思考可能是:既然如此,何必中途換將?許多人認為選民的這個想法是保守黨的最大優勢。另一方面,加拿大人不信任保守黨來做多數黨政府,所以保守黨執政了5年,仍舊僅有26% 的受訪選民希望看到該黨贏得多數黨的地位。
每個聯邦大選的費用是4億加元。這次選舉很可能只是換湯不換藥,花了4 億元重回起點。很可惜,國家之被推入大選無非是因為政客們的自負和狂妄讓他們缺乏妥協的意志,只有靠花納稅人的血汗錢來擺脫這個政治僵局。
那麼,在這次的大選,什麼是加拿大選民應該考慮的真正的問題?加拿大廣播電台為解答這問題設計了一個很好的工具 《 Vote Compass 》。
工具由15名著名加拿大政治學研究人員和學者和多倫多大學一起設計,從30個問題來測試哪個政黨的競選政綱最接近你的想法。比如:
*您是否認為加國應該增加其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實力?
*您是否認為加拿大應該實施碳稅?
*您是否認為加拿大應該更多(或更少)遷就加拿大宗教少數群體?
*您是否認為政府應該讓婦女更容易得到人工流產?
*你是否認為魁北克在憲法上應該正式被承認為一個國度 (根據"nation" 的法語定義)?
這個工具是一個極好的參與性民主活動。我強烈建議你訪問一下這個網站。
總結:
最新一次民調顯示,主流民意並不贊成今春舉行大選,在世界性經濟和金融危機之後,加拿大現在最需要的是以舉國之力,繁榮經濟,鞏固國基,擱置黨派政爭。當然,一向對政治冷漠的華裔更是如此。
加拿大是民主國家,雖然這是一個無奈的大選,而且這大選將讓我們更貧窮了4 億加元,但是,一個民主國家的政府是“應召”而來的,19世紀法國哲學家亞歷克西斯·托克維爾 (Alexis d'Toqueville) 說,“我們的政府是我們所應得的”(we get the government we deserve),也就是說,無論好還是壞,政府是由我們選出來的。朋友,借一句中國成語,民主興亡,人民有責,在這選舉中,去投票吧,去行使我們作為公民的義務和權利。
在埃及,人民示威和暴動是為了逼政府舉行選舉。在民主的加拿大,三個反對黨以推翻政府的手段來“強迫”人民去投票。這也是一個 irony 吧!雖然這是一個無奈的選擇,但比一些其他國家以廝殺為解決衝突的正常途徑,明智者會認為 4 億加元應該是很小的代價。
相比其他族裔,中國移民對投票的冷淡是有目共睹的。我們常喜歡抱怨加拿大,但不要忘記,如果我們只選擇做旁觀者,那麼,我們就沒有權利對加國的事有所抱怨。
從卡爾加里市長選舉看加國多元文化
經濟狀況不佳時,選民會向右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