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局势和伊朗革命-美国叶公与伊斯兰民主真龙 (二)伊朗革命 现代伊朗从古波斯帝国而来。进入二十世纪,伊朗已从古代辉煌的波斯帝国变成新兴共产帝国苏联同西方强权争夺中夹缝求生的一只兔子,由礼萨·汗沙王勉强维系一个王国。礼萨·汗沙王的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1919年10月26日-1980年7月27日)是巴列維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也是伊朗的最后一位沙王。 巴列维1925年底被立为王储,先后在英美等国接受西方教育。1941年父亲遭放逐后,登基为王。即位之初,二战正酣,1941年英国苏联军队进驻伊朗,次年美军进驻伊朗。二战后他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将苏联军队赶出国界,并于1946年12月攻占了由苏联控制的阿塞拜疆省。从此伊朗成为冷战对峙期间美国的必争之地。 1951年穆罕默德·摩萨台出任首相后,他被软禁在王宫。到1953年8月在美国中情局的支持下夺回权力。他虽然接受的西方教育,也靠英美西方扶持,但是,他类似于毛泽东,骨子里是一个要恢复古老帝国辉煌的,富有韬略雄心,做大帝王的独裁专制者。不同于毛泽东的是,他毕竟受的是西方教育,他推崇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资本主义式的现代化,要对伊朗传统社会搞改革开放。在这点上,他也类似邓小平。同时,他个人生活极为奢华,挥金如土。这点,中国目前匹敌者虽不少,但公开摆出这样派头的还要拭目以待。 巴列维統治伊朗期間,自英国手中拿回石油的开采主权,使伊朗石油国有化;还大张旗鼓举办了自居魯士建立波斯王朝以來的2500周年帝国大庆。 1963年1月26日举行国家公民投票后,巴列维开始推行“白色革命”——一连串的经济和社会改革,以期伊朗成为一个全球经济、现代工业化的强国。
他引入了新颖的经济概念,例如针对工业的工人分红制,开设大批由政府出资的重工业项目以及对森林、牧场资源的国有化。但最重要的改革是土地改革项目,它使伊朗传统的地主失去了影响与权力,近90%的伊朗佃农因此拥有了自己的土地。 在社会方面,改革给予妇女更多的权利并在教育方面投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成立了识字军团,年轻男性可以做乡村扫盲教师的方式代服义务兵役。 白色革命由19个改革计划组成,分别在15年的时间内被推行。其中最复杂也是对伊朗传统社会冲击最大的是土地改革计划与废除封建制度: 政府从封建地主处以购得土地并以低于市场价30%的折扣售给佃农,用于购买土地的贷款可以较低利率在25年内付清。这使150万曾经只比奴隶好一点点的佃农家庭可以拥有他们曾耕种一生的土地。考虑到每个佃农家庭的平均人口为5人,土地改革计划带给九百万人自由,占伊朗人口的40%。 尽管引入了众多的经济政策,白色革命没有足够的措施以提高伊朗行政机构的民主代表性,但一些其他的民主改革被执行,例如扩展妇女的选举权。许多改革以拙劣的方式进行或成为政治腐败的牺牲品。例如,土地改革计划没有给大多数佃农以足够生存所需的土地,招致广泛的不满;土地从没有知识的佃农流失到放高利贷者的手中,对耕种至关重要的坎井(伊朗等国使用暗渠将水从高山引入平原)由于少了由地主组织的维护而毁坏,当坎井失效,村庄也随之衰败。 土地改革计划使许多地主和农工都失去了工作,也就是将他们的旧工作带走却没有新工作代替;一些仿效发达国家的改革没有考虑到伊朗自身独特的情况,某些劳工与地主间家族式的工作契约被切断;一些佃农对分配的土地没有兴趣因而将它们转卖给跨国企业,而跨国企业利用这些土地种植像洋蓟一类的植物供出口,而不是国内销售,这就导致了土地的流失。乡村的贫困甚至荒芜跟城市的发达,西化的上层跟传统的中下层在生活甚至文化上都形成强烈反差。 特别是国际地缘政治,使巴列维倒向美国西方,跟“伊斯兰的敌人”以色列不敌对。这尤其令教会和教民不能容忍。 改革特别激怒了势力强大的什叶派伊斯兰教会,因为改革削弱了教会原本在教育和婚姻家庭法领域的传统权利以及其原本在农村地区的强大影响力。大部分来自地主家庭的教会高阶层人员因改革而受了很大的影响,许多以前直接流向教会及其附属机构被用以资助教士的土地租金,因改革而免除后被政府分发。而西方理念和生活方式,例如妇女抛头露面,酒吧歌厅等等时尚的全盘西化,成为教会和社会传统势力聚集社会下层不满和愤怒的聚焦点。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领导人穆萨 维·霍梅尼在反抗白色革命的活动中开始成为一名政治领导人和活动组织者。 霍梅尼曾经作为传统和伊斯兰的维护者这样号召民众: “我已经再三指出政府恶毒反对伊斯兰……司法行政部门的各种行径已明确地展示出他们敌视伊斯兰教法令,例如取消法官必须是穆斯林男性的要求;从此之后,犹太人、基督徒、伊斯兰教的敌人都可以做出有关一个穆斯林人荣誉的判决。” 霍梅尼在一次演说中愤怒指责国王是一个“可怜的卑鄙之徒”,并质疑国王是一个“异教徒”犹太人。两天之后,霍梅尼被逮捕。这引发了3天的暴乱,有传说军队当时“屠杀了不下15000人”。霍梅尼在1964年11月被驱逐出境。 在巴列维举办极尽奢华的波斯帝国2500年大庆之际,伊朗於1978年1月爆发大规模示威。同年8月至12月,罢工罢市罢课及示威令全国几乎瘫痪。 1979年1月中旬,沙王巴列维被迫流亡海外。兩星期後,在外流亡了15年的霍梅尼回到德黑兰,受到万人空巷的欢迎。接着发生了举世震惊旷日持久的伊朗学生绑架美国大使馆人质事件。皇室政权崩坍。经过全国公投,伊朗在1979年4月1日成为伊斯兰共和国,霍梅尼在1979年12月成为国家最高领袖,美国同伊朗断交。伊朗从此成为美国宿敌,和要拥有核武发誓把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的世界强悍伊斯兰冲锋队队长。对于美国以色列,这是场不堪回首的黑衣教士教民的黑色革命。 伊朗不断革命。白色黑色之后,2009年又发生了“绿色革命”。在2009年伊朗总统选举中,官方宣布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以绝对优势当选连任,但是反对派总统候选人、前总理米尔-侯赛因·穆萨维不服,认为选举存在严重选举舞弊,要求重新选举。从6月13日凌晨开始,大批民众走上街头抗议选举不公和艾 哈迈迪内贾德政府,以及要求伊朗进行改革,实现自由和民主。由于穆萨维用绿色作为竞选颜色,示威群众大多身穿绿衣或者佩戴绿丝带、头巾等,挥舞绿旗,形成 “绿色海洋”,因而被称为“绿色革命”。 示威抗议活动由伊朗首都德黑兰蔓延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伊朗侨民。最高时刻有超过300万人在德黑兰参与示威。这次运动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由于伊朗政府进行信息管制,封锁和驱逐媒体,伊朗民众顶风利用新兴的网络工具,如Twitter、Facebook、YouTube和代理服务器,组织联络示威,并将政府镇压的实况报道出去。所以这次运动也被称为“Twitter革命”。美国西方对这次“革命”兴高采烈,公开表示声援支持。 迫于民众的反对压力,伊朗最高领袖阿里·哈梅内伊宣布调查选举舞弊指控,并作部分重新计票,但是示威民众对这一举措仍然不满,要求必须重新选举。示威民众和伊斯兰革命卫队之间发生冲突,其中多名学生在政府武装攻占德黑兰大学学生宿舍时被杀害。而300多名改革派知名人士被政府逮捕。最终艾哈迈迪内贾德以绝对优势成功连任,稳坐江山。 ——- 休息。上茶上咖啡。敬烟酒。下集(三)是埃及穆巴拉克总统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