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是怎样被杀的 文天祥的名字是和南宋帝国悲壮地被灭而连在一起的。 他出生于1236年。那个时代是南宋的史弥远靠发动军事政变扶植一个傀儡皇帝,那就是理宗统治时期。在这个前二年即1234年,金国在愚不可及的南宋和蒙古人的联合夹击下已经灭亡了。强悍无比的蒙古军队已完成对欧亚大陆的自地球形成以来最残酷和野蛮的杀戮。无数的城市和乡村都被毁灭了,成了无人的废墟。 在整个地球上而言,在那时没有任何军队能完全抵挡得住蒙古军队毫无人性的进攻。蒙古军队已完全控制了淮河以北的所有土地。蒙古的贵族们已逐渐汉化了。华北平原和江淮平原上残存下来的人(是被残酷杀戮后幸存下来的,不光是汉人,其他民族的人也几乎和他们命运一样。我推测,在金人统治下的百姓,可能半数甚至更高——80-90%都被蒙古军队杀害了。)那些活下来的人,慢慢地接受了蒙古人的统治,不再把他们视为异己。 而南宋那个宋理宗却把他们请到了自家门口。南宋自己呢,那几乎就是一群黑帮在互相撕咬。他们被压缩在淮河以南的狭小地域里苟延残喘。 文天祥就是在这样极其险恶的环境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他靠科举而从一个平民百姓家成为宋的丞相。 蒙古军队不久就开始对南宋的战争。这个战争时断时续。主要原因是蒙古人自己内部的纷争影响,及他们需要时间来向汉人学习攻城的经验,还有水战的经验。 当1260年,忽必烈当上皇帝后,蒙古人汉化过程已基本完成了。 经常多年的试探后,特别是1273年蒙古军队攻占了淮河平原上重镇襄樊后,蒙古人的信心大增。他们已积累了足够的水战经验,那是对付南宋最后的利器。第二年,蒙古决定大举进攻南宋。 忽必烈在未当上皇帝时,蒙古军队征湖北,忽必烈下令:“军士有擅入民家者,以军法从事”。忽必烈的登基诏书中说:蒙古人“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这说明,忽必烈要蒙古人由野蛮的单靠武力屠杀的征服者向文明转变。 在北方的汉人去帮助蒙古军队,许多汉人直接参与了对南宋的战争。在对南宋的全面战争开始时,蒙古人率领的是蒙古和汉人的联合部队,及强大的水军。这样,南宋在对付忽必烈的军队时,已经是完全没有了任何优势。蒙古军队可以说是知己知彼;而南宋的官员到军队几乎可以说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另外,当时的蒙古军队已经不是成吉思汗的军队,靠残忍野蛮的杀戮来战争。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变得比较文明了,至少有几分执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意思,就是用武力去剥夺对方的抵抗力,而不是单纯的杀人。虽然,蒙古军队仍然去抓捕民众为奴隶,抢夺财物,有时也以屠城来进行威胁,有时也可能进行过小规模的屠城,但像以前那样大规模的屠城,好像没有发生过。 忽必烈在攻南宋的主帅伯颜辞别时,告诫他:“汝能不杀,是吾曹彬也。”蒙古人对南宋境内的汉人实行攻心为上,武力为次的战略。蒙古的水军将领阿术告诫部下:“今欲保守新附城壁,使百姓安业力农。”在蒙古军队围困杭州时,宋朝的军队公然杀害平民百姓——是南宋的平民,而不是蒙古的平民。蒙古军队不得不充当宪兵的角色去维持城里的社会秩序。 在这样的形势下,对南宋而言,这场战争基本上鸡蛋碰石头的战争。 文天祥虽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军事上是没有任何希望取胜,那怕是守住一小块地方。为了民族的生存,文天祥尽到了他的所能。 最后,他被蒙古军队俘虏了。蒙古军队的先锋,北方的汉人张弘范要文天祥去劝降南宋残余的力量(这也看出,蒙古军队主要是消灭南宋的抵抗力量,而不是杀人为目的),文天祥写下来著名的《过零丁洋》来回答张弘范。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是说,他的一生的苦难都是因为他精通一经,科举考试胜出而开始的。残酷的战争已经四十多年了。“干戈寥落”说明南宋的抵抗力量十分微弱,很少的人去努力抵抗蒙古的侵略。查一查《宋史》和《元史》南宋投降蒙古人的高官有多少,你就会知道文天祥说的“干戈寥落”是什么意思了。最后,他明确地告诉对方,自己已打定主意,以死来成全自己一生的名声。 不过,文天祥经过的地名实在是不吉利:“零丁洋”、“惶恐滩头”,那也是文天祥当时内心的一种写照! 1279年,文天祥被押送到元的首都——大都,今天的北京城。 忽必烈不想杀文天祥,因为忽必烈的政治手段已经很老练了。他要成功地统治已被占领的南宋的土地,要老百姓顺利地接受他的统治。文天祥对他有巨大的作用。只要文天祥向元统治者低头,若能为元统治者服务最好了。若这样做不到,至少不和元相对抗。此时的忽必烈已不是狂暴的成吉思汗的那个样子。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忽必烈可是用上了一切能用的手段。他让已投降的南宋的官员用自身的例子来劝降文天祥;让文天祥年幼的女儿用亲情来说服他;让已经投降了,被封为瀛国公的南宋小皇帝来劝说文天祥:我皇帝都投降了,被封为神仙国度里的公侯,逍遥自在,你一个臣子还硬挺什么呢?文天祥自己也深知自己的巨大的影响力,他不想被元统治者利用。他决心早已定了:只有一死才能成就自己的英名。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座,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 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1282年,福建的一位和尚声称“土星犯帝座”。又有人领了几千乌合之众,自称宋主,要取文天祥。京城有人擅自杀了左丞相阿合马。中山的薛保住匿名告密有人要造反。皇帝把宋投降的小皇帝迁出京城,疑心有人利用文天祥的名声制造事端。 所谓的“土星犯帝座”,是一天文现象。帝座为一恒星的名字。《宋史·天文志》说:“帝座一星,在天市中,天皇大帝外座也。……,五星犯,臣谋主,下有叛。”中国古代把天空黄道附近的天空分为三垣与二十八星宿。天市垣相当于今天的武仙、巨蛇、蛇夫等星座的一部分。它是皇帝的市场在天上的对应。左右两侧是楼房,多以战国时国名为名称。中间一星为帝座星,那是表示皇帝率领群臣去逛市场的临时座位。旁边还有宦官守卫,还有量具“斗”和“斛”,当官的自然不能缺,“侯”,及皇室贵族“宗正”和“宗人”。还有卖车的“车肆”、“楼肆、屠肆、列肆”等,看来在这个市场上衣行住食都能解决。帝座星是今天的武仙座的α星。就是靠近蛇夫座的那个星。这个星在现代的望远镜里看来是α1和α2两个星。其中的α1是个红巨星。它是即将死去的恒星。而α2是一个双星系统,这两个倒是主序星。 皇帝的座位是一个垂死的恒星!这大概是象征着独裁政权是一个苟延残喘垂死的东西。 土星犯帝座中的“犯”,猎其旁也。就是土星在天空背景中的位置运行靠近了帝座星。这个靠近,完全是糊涂的概念。按照中国占星术的话,这预示着下面的人要谋杀皇帝。蒙古人学习了汉人的文化,自然也把这个占星术的东西完全学来了。 那个和尚的观察是否准确,我们无法知道。他说的帝座星是否是通常意义上的武仙座α星,更是无法知道。中国古代有好几个星都被称作是帝座星。那时的星表很粗糙。不同时代的星名,总有人套用。中国古代的许多星名,今天科学家们也无法考证究竟是那个星。 就算那个观察是准确的,土星仅仅在天空的背景中的位置靠近了帝座星。皇帝的座位在比喻意义上代表了皇帝,所以这意味着有人要试图谋害皇帝。忽必烈害怕了,在其他人的鼓动下,他决定杀了文天祥。不久,他又后悔了,下令停止行刑,但太晚了。忽必烈曾命令部下:“朕或乘怒欲有所诛杀,卿等宜迟留一二日,覆奏行之。”据说,刽子手在行刑前还问文天祥是否改了主意,上奏即可活之。看来,那些下属认为忽必烈杀文天祥的意见不是一怒之下作出的,所以不再迟留一二日。 看天上的星星的位置,而去杀什么人。这就是人类社会曾经发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法。 文天祥就是这样被杀害的。 《宋史》的编写者评论说: 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元朝的文人对坚决和蒙古人对抗到底的文天祥是充满尊敬和赞扬的态度。这和今天中国的许多“文人“”的行事方针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只赞扬向强权奴颜婢膝的奴才。王秋赦一类的人会赞扬君子吗? 文天祥式的人物在中国是太少了。这也是中国的命运极其悲惨的一个因素。在19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位英国人预言:做20世纪的中国人,命运将极悲惨。事后,事实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言。 今天,恐怕这一句话也许还能用到21世纪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