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的两次遭遇
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是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你还可以给他加许多头衔的,如果你愿意的话。
据说他是神童。他的父亲,一位哈佛的教授,刻意要训练他的儿子成为神童。他利用自己的教授之便,引荐维纳多去拜访名师。
1914年,维纳刚获得博士学位不久,他父亲领着他去拜见罗素。维纳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胥德和怀特海、罗素关于关系代数研究的比较》。他父亲首先把他和自己的品德作了颂扬性介绍。
罗素后来在谈到这次拜见时,写道:“(父亲)一股脑儿地作着这些介绍,他的儿子经过一阵沉默,突然醒来,像他父亲那样滔滔不绝地谈论他的学位论文。他从我书架上抽出一些书籍,指出其关键章节,礼貌而坚决地指出我哪些的地方是片面的,需要他渊博的学识来纠正。他们像孩子一样,不停地喊着‘看我建造的城堡’,‘不,看我的’。我相信这个年轻人很好,很实在,但他的父亲和他的老师已使他自高自大。我问他在哲学方读过什么,他立刻列出所有大哲学家的名字,虽然他连他们著作的名字都不记得。他对他的专业——数学非常了解,虽然他承认他还有更多的东西也要知道。”
维纳拿出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架势,班门弄斧,想靠耍几下花架子来吓唬住罗素。罗素立即让他就地出了大丑。
本来,在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学人对老美的学术水平是不屑一顾的,更别说一战前的岁月了。作为贵族的罗素,对老美历来不太感冒的。而维纳的举止更是加深了罗素此类的观念。
罗素私下对他的情人奥托琳说:“是的,这个幼稚的天才要在这里呆到我去美国之前。我已经读过他的博士论文,认为他比天才更幼稚。美国人没有标准。”他对另一个女人说:“这个年轻人被奉承惯了,认为自己是全能的上帝。他不停地和我争论教育问题。”
维纳不但没有获得罗素的好感,和他秉性有几分相同的维特根斯坦是这样挖苦维纳的:“维纳擅长数学吗?那么,数学一定没有好处。”老实说,维特根斯坦的这段话,既缺乏逻辑一致性,也没有打中要害。但说明了他对维纳的厌恶程度。
维纳在回忆录中对和罗素的会见,竟然被描写成了是罗素对他的嫉妒而导致的不愉快。谁说只有文人才相轻?在维纳和罗素相互蔑视的描述中,我本人是站在罗素一边的。维纳对哲学的理解,显然是处于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水准上的。
二战前,哥廷根可以说是世界数学的中心。想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维纳,自然不会放过去哥廷根一露头角的机会。维纳去作了一次演讲。多年后,维纳在自传中用了十几页的篇幅来描述自己的这次演讲,可见他本人对这次演讲的重视程度(这是我转述别人的话,我没有读过维纳自传的)。
演讲结束后,大家照例一起徒步去德·罗恩士餐厅共进晚餐。在晚餐后,希尔伯特开始议论最近几年在哥廷根听到的演讲。
“现在的演讲比过去差远了。在我年青的时候,人们都很讲究演讲艺术。演讲人对于自己究竟要讲些什么以及怎样才能讲好,考虑是很多的。现在的年青人却不这么干,在哥廷根尤其如此。我想世界上最差的演讲恐怕就是在哥廷根做的。今年情况更坏,我压根就没有听到一次好讲演。最近尤其糟糕。不过,今天下午有个例外……。”
这时,那位年青的“神童”以为希尔伯特要夸奖他了。
“今天下午的这个讲演嘛,”希尔伯特最后说道:“是最近所有这些讲演中最糟糕的一次!”
希尔伯特的评论大概有几分老年人常见的“今不如昔”的论调,但也可能反映了几分真实。狂傲的美国学人,在欧洲学人面前,被打了一顿闷棍。
读一读维纳的《人有人的用处》一书,我直觉的猜测是:维纳天马行空式的思维,到处跳跃。而希尔伯特的思维像理顺织布机经纬线一样精细,大概不会喜欢维纳的思维方式。当然,我们不知道维纳那次演讲的具体内容,更不知道他演讲的方式。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很少会改变的。所以,我的推测是:二人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导致希尔伯特对维纳产生那样刻薄的评论。
维纳在自传中没有提到此事。尽管希尔伯特对他的评价很刻薄,他仍然称赞希尔伯特,而没有敢说这是希氏嫉妒他才那样评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