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周对蜀汉政权的形势分析 谯周是三国时蜀汉是历史学家。他是陈寿的老师。 《三国志》中谯周传中记载如下: 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凋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其辞曰:“因余之国小,而肇建之国大,并争于世而为仇敌。因余之国有高贤卿者,问于伏愚子曰:‘今国事未定,上下劳心,往古之事,能以弱胜强者,其术何如?’ 伏愚子曰:‘吾闻之,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恩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贤卿曰:‘囊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无日宁息,然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各欲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国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边陲,觊增其疾而毙之也。”伏愚子曰:‘当殷、周之际,王候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杖剑鞭马而取天下乎?当秦罢候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于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疾搏者获多,迟后者见吞。 今我与肇建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黜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若乃奇变纵横,出入无间,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由舟揖而济盟津者,我愚子也,实所不及。 后迁光禄大夫,位亚九列。周虽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时访大议,辄据经以对,而后生好事者亦咨问所疑焉。 谯周对于蜀汉的形势看得很清。诸葛亮采取高压恐怖的政策,不设史官。在蜀汉政权下。没有人敢对诸葛亮的所做发表评论。 诸葛亮穷兵黩武,屡战屡败。谯周和尚书令讨论蜀汉的当时形势,不敢直接发表评论,回家写了一篇寓言时的评论。 陈寿说:“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凋瘁。”那说明诸葛亮及他选定的接班人治理下的蜀汉是何等的糟糕。只有对百姓的死活根本不关心的人,才会对诸葛亮穷兵黩武政策唱赞歌。 谯周写了一篇文章叫《仇国论》。他设想两个虚设的国家,一个叫“因余之国“;另一个叫“肇建之国”。很明显,前者影射蜀汉政权,因为它是刘备从刘璋手里接替过来的。后者指魏国。它是曹氏篡汉后建立的新国。这两个政权是死对头。 蜀汉中有高人问一个叫“伏愚子”的人。这个人显然是影射谯周自己。 首先,那位高人问伏愚子,古今往来,小国有什么办法胜大国?伏愚子回答,小国有忧患者思善而治理好,才能胜大国。周文王修养生息,最后一击而消灭了商朝。这个应是蜀汉的榜样。 刘邦时代,天下纷乱。若刘邦退却后,百姓无心再战,形势将完全不利刘邦。所以,刘邦趁势出击,一举消灭了项羽。 谯周并不反对国语国之间的互相攻伐,他不是什么人道主义者。但他认为蜀汉政权面临的形势与周文王的相同,而和刘邦面临的形势根本不同。蜀汉应当让百姓休养生息,把握好时机,一举成功。像诸葛亮所做的那样,屡战屡败,劳民伤财,举国沸腾。自己的国家已处于土崩瓦解之势,还要去四处出击。对于这样的战略,就是再有智慧的人也无法挽救了。 谯周认为,蜀汉政权的前途是很暗淡的。 很明显,谯周认为,诸葛亮及后继之人奉行的政策是将导致蜀汉政权灭亡的政策。对于诸葛亮愚不可及的政策,谯周看得很清楚。 当邓艾的大军兵临成都城下时,谯周发现蜀汉的气数已尽,无可挽回。所以,他力劝刘禅投降。并且准确地预言了司马氏政权会对蜀汉的上层人物的待遇不会太糟。否则,谯周宁愿自己去找司马氏论理去。 在谯周对形势的准确分析下,刘禅才决定投降。 最后的历史事件的发展和谯周预言的完全一样。 蜀汉政权是诸葛亮及他选定的人完全控制下才导致最后被消灭的。 把一个导致国家最后被消灭的人说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这只有中国这样一个盛行原始思维的民族才能出现这样的结论。 这样的思维今天仍然很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