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贩子都没有读懂克劳塞维茨 德国的克劳塞维茨写过著名的《战争论》。 克氏的著作有几分晦涩难懂。这有两个原因:一,作者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他颇有几分哲学家的风采。他用的语言有几分艰深。二,这部著作是草稿,并未完成。现在的著作是作者死后,由他的夫人编辑而成的。她的所谓编辑,大概就是把各个章节连缀而成篇罢了。作者在自序中也承认:“章节之间的外部联系不够紧密,不过,但愿它们并不缺乏内在的联系。” 我本人觉得:克氏著作的各章节间,跳跃性很大。他的论证的思路又经常急剧转换,使人觉得有些生硬。 但战争贩子没有读懂克氏著作的原因,则不是上述的两条中的任何一条。他们只一心要求战争,对于战争的本性自然不可能理解清楚。这是他们的本性所决定的。我们会在后面用例子来解释此点。 首先,作者开宗明义,定义:“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进而他描述战争是“暴力最大限度的使用”。“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度的。因此,交战的每一方都使对方不得不像自己那样使用暴力,这就产生一种相互作用。从概念上讲,这种相互作用必然导致极端。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种相互作用或第一种极端。” 他认为战争的目标是使敌人无力抵抗。“战争并不是活的力量对死的质的行动,而是两股活的力量之间的冲突,因为一方绝对的忍受就不能成为战争。”他认为这会导致第二种极端。 大概是他认为战争间两股活的力量是随时变化的,谁的力量更强,好像是不好掌握的。 他认为战争是“最大限度地使用力量”。“敌人的抵抗力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因子的乘积,这两个因子就是现有手段的多少和意志的强弱。”我们“尽可能地增强我们的力量。但是敌人也会这样做。这又是一个相互间的竞争。”这样就导致第三种极端。 不过,这一条和第二条有交叉的地方。 他进一步认为:“每次都必须最大限度地使用力量,那么这种做法无非是纸上谈兵,一点也不适用于现实世界。即使使用力量的最大限度是一个容易求出的绝对数,我们仍然不能不承认,人的感情是很难接受这种逻辑幻想的支配的。……。因为人意志从来都不是靠玩弄逻辑获得力量的。”他分析敌人的抵抗力量中的意志一条,是无法靠逻辑推理获得可靠的根据的,也就是说:那是无法把握的。 所以,每次都最大限度地使用力量,就人的愿望来说是不可能的;就客观限制来说也是不可能的。 他认为,战争绝对不是孤立的行为。敌人和自己的意志根本是在不断变化的。 战争不是短暂的一击。“敌对双方在相互作用下,将不致把力量使用到最大限度,因而也不会一开始就使用全部力量。”“同时使用一切力量是违背战争的性质的。”原因是:“这些力量就其性质和使用的特点来看,也是不能全部同时使用的。这些力量是:军队、国土(包括土地和居民)和盟国。” 克氏到此算是把他的观点分散地介绍完了。 凡是把战争看作是简单行为的人的常见思维就是:仅看见潜在的敌人的现有手段。对于根本无法把握的“敌人的意志”一条,他们通常把它按照最低档来计算。他们根本不知道,当你去侵略别人的时候,敌人的意志会以可怕的速率增长到不可想象的强度。这是一切战争贩子的愚蠢思维。也是战争贩子最后通常会失败的根本原因。 希特勒在进攻波兰时,他大概对英法军队的实力作过估计。算法就是目前的力量的多少。法国虽然有号称世界最强大陆军。那仅是指人数而言的。法人在一战时死伤惨重,人无斗志。希特勒知道那些陈旧的陆军不是他装甲部队的对手。在一举击溃了英法联军后,法军立即投降。这样的事实更加强了希特勒仅把对手的现存力量作为他们全部力量的计算方法。他把这个方法一直应用到他死亡时为止。 在希特勒占领了欧洲大陆后,仅剩下了一个小小的英国还在抵抗。他认为英国已不堪一击了。英国当时的空军的数量完全不是德国的对手。当然,英国当时装备的先进的雷达技术在防御上的作用,那是没有人会看到的,除了几个英国人外。陆军中的装甲部队更不是德国的对手。仅有海军比德国强大得多。希特勒自然看不到,英国庞大的殖民地的实力有多大,象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印度和其他国家有多大潜在的组织力量。还有,远在美洲的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一旦动员起来,有多大。后来,日军对缅甸的进攻就是被英国、印度军团和中国军队联手而击退的。 当希特勒决定去侵略苏联时,他仅看到了苏联现存的力量。他更想不到丘吉尔会如何反应。他更无法估计英美和其他众多的国家联合起来的力量有多大。他更理解不了克氏强调的“这些力量是:军队、国土(包括土地和居民)和盟国”的意义。德国那些虎狼一样的士兵,仅在温和的冬天里呆在自家门口。希特勒更是毫无这样的知识:俄罗斯严酷冬天的寒冷会成为俄罗斯强大的同盟。俄罗斯人民在国家面临灭亡的时刻,显示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那不能不让任何人都肃然起敬。还有,美国在不久设法研究出可怕的原子弹,原本是为了给希特勒尝一尝的。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希特勒是不会考虑到这些因素的。 这些因素,希特勒都忽略不计,他的失败基本就注定了。 什么叫“最大限度地使用力量”?在苏德战场最关键的时刻,苏军在南线要拼死守住斯大林格勒及高加索山脉。北线要守住列宁格勒。在最困难的时刻,苏联统帅部已没有了任何预备队可派出。全国几乎所有的经过一定训练的适龄男人都在战场上了。多亏从西伯利亚调来了经过严寒作战训练的几十个师加入,来对抗被酷寒冻得半死的德军。苏联才顶住了德寇对莫斯科可怕的进攻。这是苏联得以喘息的关键时刻。 整个战争期间,苏军作战的主力坦克T34共生产了8万余辆。飞机生产了几万架。看看这些可怕的数据,想想克氏说的“最大限度地使用力量”,就该明白他是什么意思了。 敌人更是如此。德国的军队几十万连几十万地被消灭。盟国在东西方夹击,已经打入德国的本土。德寇还有百万的军队。在柏林之战时,连十几岁的娃娃和年迈的老头都扛起了武器。刚开战时,德国有八十多首潜水艇。到战争最后,德国共造了八百余首。当然,其中的多数都到海底去了。最后时刻,德国的能源基本被切断了,工厂大部被炸毁了。人员资源完全枯竭了(这不光是德国的,还包括哪些仆从国家的)。德国已经没有了一丝气力再作战,他才投降。 另一个法西斯国家日本。日本基本没有可以叫作有战略眼光的人。三本五十六可以算作是半个。 山本在美国留过学,并广泛游历过。他对美国的表面现象有深刻的理解。他坚决反对日本对美国开战。他知道,美国的工业一旦转入战时状态,日本根本不是美国的对手。想一想底特律大片的拖拉机吧,一转产就是成片的坦克。他似乎对克氏的理论有一定的理解。 在日本高层决定和美国开战时,他又想出了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意。他认为,只要一举歼灭美国的太平洋主力。美国就会投降。这实在是愚不可及的想法。连没有基本军事工业,百姓是一盘散沙的中国,在日本的侵略面前都没有一败就投降,何况有强大工业的美国,又专门善于争雄斗狠的美国,岂能如此脆弱?克氏告诫:人的意志强弱不能靠逻辑来推出。山本根本不懂。 可惜,山本早早就被美军的飞机击毙了。否则,他会看到,美国最后重型航空母舰及护航航空母舰一起有一百余首,就是有十个日本也会被完全踏平。 毛为了转移国内的注意力,对印度进行战争。印度在几十年内努力积聚力量。邓为了控制军队,对越南进行战争。越南念念不忘那场战争。今天,越南和日本在某些方面配合默契,这是邓对越南发动侵略战争的后果。克氏的话“同时使用一切力量是违背战争的性质的。”这是句很费解的话,独裁者很少能明白的! 今天,那些狂妄叫嚣战争的人,基本全是白痴级的。今天,没有掌握复杂的技术知识,及对众多军事技术的深刻洞察力,连对一国的现存力量的理解都是幼儿园的水平。更别想推测整个战争的力量对比及演化过程了。 一个政权中起作用的人物都是白痴级的,那样的国家要想在世界上活得比较好,前提是:全世界的多数人都是白痴数量级的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