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四川的遭遇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很不太平。安史之乱时,他四处逃难。
后来,肃宗即位。他前去投靠。得一小官。后来被贬。
他弃官逃难。自己去采橡子一类东西作食物。文人的生存能力又低,他的几个儿女饿死了。
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杜甫前去投靠他。严武和杜家是世交,对杜甫待遇甚好。杜甫在成都过来一段稳定的生活。他写下了许多清丽的诗篇。
严武时常去杜甫家。杜甫有时见之,穿戴不合体,那是对人很不礼貌的举动。更糟的是:“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杜甫性格上急躁,小心眼,又有几分狂傲的成份。喝醉了酒后,登上严武的床。这已经是极其粗鲁的举止了。他还瞪着严武,说:“严挺之怎么生了这样一个儿子!”严武表明上没在乎,但他是个很狂暴的人,内心很忌恨杜甫。
四川很富足。严武是地方的行政和军事大权集于一身。他赏赐无度。他一定给了杜甫很丰厚的待遇。杜甫在醉酒的情况下,文人的狂傲气又冒出来了。竟然去侮辱对他有大恩的人。文人自己挣不来工资,却对供养他的人大不敬,那还有好果子吃吗?
严武终于憋不住了:“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一天他要把杜甫和另一地方官一起杀了。把百官都召集来,显然是要在百官面前公开处死他们二人。就像中国搞什么公审大会。严武往外走的时候,帽子上的带子几次挂在了门帘上。这样耽误了许多时间。周围的人飞速跑去找严武的老母。他的老母连忙赶来搭救杜甫。严武只把那个刺史杀了。
杜甫在刀口下被人救了出来。如果古人不带什么“冠”,杜甫大概早被杀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在唐代(其他正常的朝代也是同样的),要处决犯人,必须有皇帝的朱批才行。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奄奄一息了。一个地方官就有权杀人。在这样可怕的形势下,杜甫竟然还去侮辱对他有功的人。文人的不识时务,可见一斑。
严武本来对杜甫是很看重的,后来竟然要当着百官的面杀他。所以,严武一死,杜甫在四川根本呆不下了。没有人会再去资助他。这就是杜甫在年老多病的时候,不得不离开四川。在逃难的路上,在肃杀的秋天气氛中,他写下了悲壮的《登高》。
杜甫在他的诗中丝毫没有提及他几乎被杀的经历,大概是对他而言,那是太恐怖了,只好深藏内心中。
一个社会中,通常是皇帝独揽一切大权。而天下一变,这样的独裁权力竟然落入了一个小地方官的手中。安史之乱后,各地的土军阀横行。唐帝国的权力大为缩小。要么皇帝实行独裁;要么大臣实行独裁,就是所谓“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这是独裁社会的典型症状。
几千年,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而这样的怪状,竟然没有人害怕,而他们整天叫嚣的是:害怕民主!他们为什么不害怕独裁?独裁早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这是生物上演化进了死胡同里的分子们的眼光。他们是注定要被文明社会淘汰,即将消失的一个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