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对大臣的猜忌 宋朝的赵匡胤是靠发动军事政变而黄袍加身的。 当上皇帝后,他唯一关心的就是如何控制部下,使他们不会也像他自己那样造反。除此外,其它都是浮云。 赵匡胤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天下人人都不可靠。在这一前提假设下,如何能安心睡觉,不担心自己的天下被人夺去了——那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死结。所谓他的“杯酒释兵权”,仅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他仅仅是让那些跟随他的,有声望的老将回家去了,不再控制兵权。 那能解决一切问题吗? 天下总要养兵。兵总要有人带。对于那些人,时间长了,不就又生出声望了吗?到时候,一声令下,岂不是又要造反? 赵匡胤陷入了这样思维的泥潭不能自拔了。 他想出一个主意,把那些人养得肥肥的,他们应当不会负他。他把此点对赵普说了。赵普的一句话就让赵匡胤心凉到底了:“陛下是如何负周世宗的?”赵匡胤默然了。赵普话的潜台词是:养多肥也无法保证他们不想当皇帝。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那是多少钱都无法买来的。 赵普的话在逻辑上无懈可击。但若一个人要想逻辑上保证自己不会遇到危险,才肯活着。那样是无法活下去的。 匡胤就陷入了那样的境界。虽然赵普那样说,对当官的要养得很肥,在此点上,是不能含糊的。赵匡胤深知此点。钱是百姓的,没有就朝他们要就是了。 光把当官的养得很肥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在制度上下功夫。他让军队来个“兵无常将;将无常兵。”就是领兵的将和士兵完全分开,只是短暂的在一起,还经常地互换。这样,兵和将之间很难产生依赖的心理上关系。这样将领想发动军事政变就难多了。 这样做的一个后果是:士兵和将领如同陌路人,根本不会冒死作战。这是宋的军队软弱无能的根本原因。其他原因都是次要的。 除此外,宋还把发兵权和领兵权分开。有发兵权的是枢密院。但他无带兵权。每当军事行动时,宋一般派出几个带兵的将领,他们互相不隶属。他们之间互相牵制,不能造反。自然,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协调行动。 带兵的基本都是只会写诗或文章的文人,对军事基本是外行。偶然几个对军事无师自通的文人,像范仲淹。那能起到什么作用?在王安石时期,文人沈括就带领一军去攻打西夏。沈括当个试验室主任大概还行,他率兵打仗,除了让兵送死外,不会干别的。 宋整个国家几乎唯一关心的事是要保证无人造反。 从他哥哥手中抢来天下的赵光义更清楚,任何人都不可靠的道理。自己的弟兄都不可靠(他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何论他人? 宋太宗尝曰:“国家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P1602)他对外搞点战事,目的就是胡弄百姓“好爱国”,别造反。他认为,对外没有什么担心的,最多输送点钱物。若国内造反了,一切都没有了。 这是宋朝的整个国策。若你不明白此点,要谈宋史,我一眼都不看。那只能是幼儿园水平。 宋对百姓残酷压榨,刚建国时,百姓就造反。这在其他朝代是很少见的。那么,皇帝是如何看待百姓造反的呢? 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规,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遵爱之,此可忧也。” 山东有百姓造反。皇帝派太监去考察。回来的报告说:造反的强盗不必忧虑,真正该忧虑的是杜衍和富弼,他们受到百姓的爱戴。有潜在造反的可能性。富弼可是一代名相! 这个报告把宋的邪恶表现的一清二楚。压榨百姓的官都是好官。受到百姓欢迎的好官是“最坏”的官!像范仲淹那样为民作想的官,屡被贬,该知道原因了吧。范仲淹要“先天下忧而忧”,而皇帝忧的是:谁是为天下忧的人?必须瞪大眼睛,看住他们别造反!贪官都是好官! 那些浅薄的影视作品,胡编什么为民作主的寇准如何屡丢官。受到百姓爱戴后,又复官。那完全是胡言。他们编瞎话也不看看朝代背景! 北宋时,广州一带造反。宋派出武夫出身的狄青去镇压造反。狄青一面去镇压,一面用怀柔政策,使得当地的百姓对他很有好感。 他回到京城后,当了大官。结局呢? 狄青起行伍为枢密使,每出入,小民辄聚观,至相与推诵其拳勇,至壅马足不得行。帝不豫,人心动摇,青益不自安。敞辞赴郡,为帝言曰:“陛下幸爱青,不如出之,以全其终。”帝颔之,使出谕中书,青乃去位。(P1754) 狄青出门时经常被百姓拉拦住马头,就是百姓爱戴他的意思。皇帝因此对他产生了怀疑。皇帝正在犹豫如何收拾他!狄青自己已经感到不好啦。一个小官刘敞离京前,为皇帝出了个主意:陛下若真是爱护狄青,不如把他赶出京城。“以全其终。”那就是说,只要狄青留在京城,不管他怎样做,仅仅是因为他受到百姓的爱戴,他一定不得好死!“帝颔之”,皇帝深深地点了点头,认为姓刘说得有道理(这在皇帝的潜意识中,凡是受到百姓爱戴的官,必须收拾了!)。皇帝就发表了命令,让狄青去外地作一小官。 宋朝为何屡战屡败,屡败又要屡战,原因不难发现了吧?狄青就是下场。谁还再去冒死作战,最终会得个“不全终”? 后来,由于战乱,又跳出个不知死活的岳飞。他最后真的不得全终。 岳飞被杀后,韩世忠在西湖一带,经常骑着驴,带上酒壶,以喝酒为乐。对过去的部下一律不见。“因岳飞故”。韩世忠不敢骑马,那焉知不想造反?武夫部下更是不可见的,某人的一句告密的话,他可能就得和岳飞一样的下场。尽管韩世忠当年是镇压军事叛乱的主力,救了赵构的命。 但韩世忠还没有傻到底。岳飞就是前车之鉴。 在后来的所谓崖山之战,宋的皇室及近臣的家属十万人死于海上。可谓惨烈。 你当初唯一的想法是控制大臣别造反。这一点大部分成功啦。在两宋时代,只发生了两次军事政变:一次是反对赵构的军事政变,被韩世忠为首的军人镇压了。另一次是史弥远发动的,另立皇帝,那次成功了。成功了的军事政变,在中国人的眼中通常认为是没发生政变。这是中国式思维的结果。现在是强大的外敌来了,送钱物又不行(当蒙古军队兵临临安时,宋皇室要求多送钱物,但被蒙古人拒绝!赵光义认为的外患不过多送钱物的想法,首次失效了!“临安”,真的是临时安全。),那时又没有美国来帮忙,那只有一死啦。 这样的结局,在赵匡胤建国的时候就注定了。只是头脑简单人看不出来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