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宋史》观后
王立群先生的《读宋史》讲座,共81集:关于宋太祖40集;关于宋太宗的41集。俺趁种小麦后的闲暇,费了很长时间,总算看完了。
王先生读中国历史的书籍,那些书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思维的集大成者。读的时间长了,会完全接受了那套思维,而排斥接受新的思维方式。但王先生好像没有受到那种影响,他对于西方现代的思维,至少大致熟悉,且利用的很好。
王先生对于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很细致,这些必须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根据才能办到的。通过看他的81集的分析,俺对于宋太祖和宋太宗两朝的许多人物的秉性就比较熟悉了。像赵普,俺读了历史,对他的理解可没有王先生理解的透彻,当然,王先生读的历史资料比俺见过的要多得多。这也引出俺的一个感叹:历史原来也是一种专业!有的人可能感觉可笑:大学里有历史专业,你难道不知道?俺的意思不在这里。中国的许多历史学家,讲的话,俺胡乱翻了几下历史书,好像都能把他彻底否定的,那是俺对他们类似人物的一种蔑视。而王先生的讲述,使得俺意识到:没有长时间的专业研究,能达到他的水准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俺说“历史原来也是一种专业”的落脚点。
王先生的许多结论,俺只有接受的份,基本没有异议的。像他推断,赵光义是谋杀了他的哥哥赵匡胤,才抢到皇帝宝座的。他分析了选择行动的特殊时间:赵匡胤的铁哥们都在外打仗,不在京城;大臣们都在休假。赵匡胤想用迁都来削弱赵光义的影响力。就在此时,赵光义下手了。他的这样分析后,俺基本相信了他的结论。本来,俺还有几分怀疑:赵匡胤可能是喝酒后,突然死于心肌梗塞,因为他是胖子。参照后来赵光义的儿子都想谋杀他父亲,说明了那时的人真是像疯狗一样的,所以,赵光义能那样干,就顺理成章了。赵匡胤说他自己在当了皇帝后,没有一夜睡得安稳。最后,他在睡梦中,死于他自己兄弟之手。看来,他的担心不完全是多余的。赵光义靠谋杀自己的哥哥,抢来了皇位,所以特别害怕别人也同样干,他硬是陷害自己的亲弟弟,把他害死了。就在他弟弟赵廷美抑郁而死后,赵光义对大臣们说:我没有什么对不起赵廷美的地方!这简单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翻版。
王先生虽然对太祖和太宗两朝的分开非常仔细,但俺觉得他遗漏了重要的一点:赵光义靠特务手段来统治。赵的特务都伸手到岭南。不知底细的大臣把特务抓起来了。结果是那个大臣被打入监狱。遗漏了此点,人们对宋代的社会的认识就缺失了许多东西的。
王先生还有一个缺失,就是他对宋和辽等对手交手的军事手段的利弊。没有明确的认识。他只看到每次战役的结果和具体的作战手段,却无法认清一个事实:宋的武器技术很先进,也有相当数量的骑兵,但由于僵硬的指挥系统,对武夫的不信任,导致宋和辽守城御敌时,势力不差的。如果开展大规模的运动战,宋只有挨打的份。辽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结合的。军事力量是骑兵为主的;城守则是汉人的技术在支持着。契丹是汉化最深的民族,东北的农业技术在那时有了巨大的进步。这就是宋太宗的雍熙北伐导致宋的禁军大部分被歼灭了的根本原因。所以,宋太宗只好像孙子一样行事。
宋代被养得很肥的文人,写出了大量的宋词,和许多专业性很强的各类“自然科学”的专著。李约瑟认为,中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现代科学诞生的各种基础。可是,没有合适的启动观念,基础再好也是白费的。今天中国的官员养得很肥,可是他们会创造出什么呢?
英国的一个人说过:如果允许选择的话,他愿意生活在宋代的中国。王先生也引用过这句话。俺曾鼓吹过:他没有回答他是选择作官还是作百姓!如果是选择当官,那是没有什么可说的;如果是选择作百姓,那他就是傻子。宋代的百姓,非常困苦,赋税非常重。本来富庶的四川,在宋太宗的治理下,变成了一个“难民的集中营”——这是王先生的术语。百姓自己盖房子要交税;嫁女要交税(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的);百姓家里有几件破烂农具,也要交税。所有的重要商品,全部被国家垄断经营。百姓还有活路吗?所以,在被宋统治了不久,四川就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只是四川人鼠目寸光(统治过四川的人,什么时候眼光远大过?这包括诸葛亮!四川周围都是高山,四川人的目光很少能越过那些山岭的。现代也是),才被宋朝廷轻易镇压了。
如果王先生能把宋朝都讲一篇,就省了我们自己读繁多的历史著作。不过,那是一项繁重的工作。
愿王先生不断推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