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的几点常识 美国人经常讲的一段很挖苦人的话是:一个人上大学时,读了什么专业,他就终生认为自己是那个专业的专家,尽管他可能根本没学懂。这样的人,固然有一大批。但还有另一种人。他对某个专业的知识不具有任何常识,他甚至连对此方面作一下简单的思考都没有过,就满天胡扯。并且要以权威的派头自居。 这两种人是同样的可笑。 汉语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你必须先去读一些基本的研究成果,才能发言。否则,就是胡言。 记得钱宁在一本书中介绍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在一次研讨会上发言后,照例有问答时间。在下面坐的一位中国人,认为凡是涉及到中国方面的,他就是天然的专家。他站起来,东拉西扯,胡诌了很长时间,就是把发言的那位专家乱骂一顿。在下面坐的其他中国人,简直无法坐下去。深感和那个人是一个民族(国籍)的,真是莫大的耻辱。 可惜,这样的中国人到处都有。网上更甚。 一扯到汉语,某些人认为,他会说汉语,他天然就是这方面的专家。这样的狂徒,天下少有。 如果你没有读过王力的《汉语史稿》,你就要来扯汉语如何,那就像你根本不知道牛顿三定律,要来计算恒星和行星的轨道一样的有趣。 我把王力先生书最基本的东西抄来几点。 关于汉语的分期: 从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来看,是哪一方面的大转变可以认为语言发展的关键呢?我们认为应该以语法作为主要的根据。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特点的本质。而语法结构比基本词汇变化得更慢。如果语法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可以证明语音的质变了。语音和语法有密切关系(在西洋传统的语法里,语法是包括语音的),都是整个系统,所以语音的演变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 …… 现在只提出一个初步意见,如下: (一) 公元三世纪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二) 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三) 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四) 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上古时期的特点是:(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等等。 中古时期的特点是:(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2)处置式的产生;(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4)形尾“了”、“着”的产生;(5)去声的产生,等等。 近代汉语的特点是:(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等等。 现代汉语的特点是:(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等等。 第七节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汉族的文学语言自始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论语说:“予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郑注:“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可见先秦已有文学语言的存在。其实,“雅言”就是“夏言”。夏族最初在陕甘一带,但是后来所谓“诸夏”是指黄河南北各国。“夏言”应该就是北方话。当时北方话为文学语言的基础,所以越语和楚语都不算雅言。许行因为是楚人,孟子就说他是“南蛮鴃舌之人”。可见一般人对于正音是有一个共同标准的。 杨雄方言里有所谓的“凡语”和“通语”都大致等于现在的普通话。可见在方言分歧的同时,也有共同语的存在。 荀子所称的楚和越,到了后来情况大不相同,因为汉族人民是逐渐向南迁徙的。第四世纪,北方大族(贵族地主)和流民大批南下,所以吴方言不能不大受影响。江西和广东的客家,也是这个时期由中原南迁的。粤方言区的汉族人民入粤的时期更早,秦始皇略定扬越,发卒五十万戍五岭,从此以后,汉族在广东发展起来了。就语音方面来说,离开中原越早的,保存古音越多。六朝以后,汉语方言更加分歧了。北方是汉语的策源地,北方的汉语无论在语音、语法、语汇各方面都发展得最快。周德清《中原音韵》等书批评《切韵》系统为“吴音”,以为不是“中原旧韵”。实际上不是这样:越是离开中原远的,越能保存“中原旧韵”,而北方话倒反先发展一步,不能保存“中原旧韵”了。但是,文学语言不是以古音来决定的,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来决定的。 中国政权统一的时候,一向是建都在北方的。这一个事实非常重要,因为一个政治中心往往同时就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可见经济和政治对语言的影响很大。其中应该特别提出北京来说。自从1153年金迁都燕京(即今北京)以来,到今天已经八百多年,除了明太祖建都南京和国民党迁都南京共五十多年以外,都是以北京为首都的。这六百多年的政治影响,就决定了民族共同语的基础。 用北方话写出的文学作品,对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唐人的小说一般还是用“古文”,到宋人的话本就变了语体。这种语体自始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元明清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都是北方话写的(王力在此注曰:这里的所谓‘北方话’是广义的,不一定就是华北话。例如,《儒林外史》可能就是用皖北话写的);其中《红楼梦》还是用北京话写的。这些作品不但流行于北方话地区,而且往往在非北方话地区刊印,可见影响很多。这样就把普通话(民族共同语)的词汇和语法基本肯定下来了。 五四运动的文学革命,对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也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一方面,从这一运动以后,文学语言逐渐定于一尊。五四以前“文言文”是正统,“白话文”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五四以后,“白话文”在书面语言中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并且逐渐代替了“文言文”。……。 语音的统一是比较迟缓一些。语音一天不统一,民族共同语就不能说是走完了它的形成的最后阶段。但是,至少是六百年来,全国都承认北京的语音是“正音”。国民党反动派曾经迁都南京(包括“陪都”重庆时期)共二十多年。但是他们所用的“国语”仍旧是北京语音。……。 深山兰评论:语言的状况是使用它的民众的历史决定的。不是谁的愿望决定的。历史不可更改。就这样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