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鞅逃亡路上的感叹扯起
商鞅,又叫公孙鞅,他本姬姓,公孙氏。他本是卫国的公子。他为魏国服务,但不被重用,就到了秦国。
他说服了想强国的秦孝公,受命变法。他说:“愚者誾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些话本意是不错的,但应用时,用到何时就停止,这需要大智慧。
这种大智慧,商鞅好像不具有。
他的具体变法的措施很复杂,我们仅扯几句。首先,他把百姓编成某种像军事单位的东西,百姓搞保甲制。一人犯法,众人跟着连坐。鼓励告密有赏。这就把社区变成了互相敌视的乌眼鸡。商鞅的这套东西,一直用到今天。它对中国社会的败坏,罄竹难书。二是把家庭拆小,便于多收税。最重要的是,士兵按照在战场上杀敌人的脑袋数领赏,一个脑袋升一级。并把贵族没有军功者,不得爵位。
商鞅的最后一条,使得秦国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法西斯国家。人人想在战场上杀人得爵位,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此类的升迁。秦国成为一个野心勃勃,只想侵略他国的疯狂国家。在战场上,只想多杀人,而不是为了到达政治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和秦国交战的国家的士兵还会投降吗?就是投降了,那些秦国的士兵还不砍下他们的脑袋,好升爵位?再说了,如何区别老百姓和士兵?甚至包括本国的百姓。悄悄地砍下百姓的头,冒充敌人士兵的头,那是很简单的事。在这样虎狼似的军队面前,其他国家全遭殃了。
世袭的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继承爵位,这样商鞅就把自己完全树在了有巨大影响力的贵族集团的对立面了。
为了达到他的那些目的,他制定了残酷异常的法律。法律实现了一段时间后,太子犯了法,商鞅“将法太子。太子,君储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在商鞅简单的头脑看来,太子犯了法,把他左右的师傅二人施刑,警告太子和其他人,这已经是很客气了。太子应当感谢他。
他对太子的傅公子虔实行肉体刑罚,后来把他的鼻子割去了(这实际是公子第二次犯法后施的刑);把太子师公孙贾的脸上刺上字。这些都是在人最外观的地方留下永久性屈辱的标志,其结果只有一个:他们一生中都不忘此屈辱,时刻寻找机会复仇。而这二人每天都在未来的王周围,时刻影响着王的思想意识的。如果商鞅的智慧再大一点的话,为了显示他执法的决心,他完全可以采取另外的措施,比如,念是初犯,可以把割鼻子,在脸上刺字一类的刑罚改成用棒子打屁股多少下。这样起到的社会效果是一样的。就是当时把二人打得屁股流血,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会慢慢忘记那个屈辱,至少,屈辱的标记消失了,不会总刺激他们的神经。而商鞅的方法是让他们在公开场合一出现,任何人都知道他们受的羞辱。这是选取了让他们心中的仇恨留守到死的最有效方式!商鞅一执政,就在自己身边埋下了一颗威力无比的定时炸弹。更糟的是他认为那是炸别人的。
商鞅实行变法后,秦国的实力大增。
他出兵攻打魏国。他用欺诈的手段,骗魏国的公子在会盟的场所把人家擒获了。魏国不得不把黄河以西的土地都割给秦国。
商鞅因此被封为商,十五邑。他有封国,包括十五座城市。
在商鞅春风得意的时刻,秦国的“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在此情况下,秦国的政治家赵良去见商鞅。
赵良首先举例说,秦缪公时的名相五羖大夫百里傒如何以百姓为重。他死的时候,百姓流泪。他接着分析说,商君你“刑黥太子师傅,残伤民以峻刑,是积怨蓄祸也。”赵良向商鞅透露:“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从中可以推断公子内心的屈辱和仇恨是多么地强烈!就是百姓,没有了鼻子,走在大街上,都受到其他人的耻笑,何况公子呢?太子每天都面对没有鼻子,模样古怪的师傅,他会怎样想?
赵良引用《诗经》的话:“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商鞅每次出行,车子十几辆,满载持甲的士兵,耀武扬威。在商鞅看来,这是他权势显赫的象征;而在旁观者的眼中,他的每次出行,都增加别人对他的仇恨或嫉妒。赵良警告说:“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
君尚将贪商于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
赵良的话已经是直接了当了:你现在是危若朝露,你还想延年益寿?你何不如把十五城退给秦王,到偏远的地方种种地,向秦王推贤进士。作一些表面上是有德有义的事。或许你能相对安全。相反,如果你贪图富贵,不断集聚怨恨。秦王一旦死了,秦国想收拾你的人还会少吗?这几乎可以翘足而待了。赵良如此严厉的警告,商鞅根本不理会,大概是他在心中想:“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你算老几?可惜,赵良是眼光远大的政治家,不是大街上头脑简单的一“众”,商鞅意识不到这一点。
赵良根本没有提到商鞅的变法是好还是坏,那和商鞅未来的命运没有必然联系。政治人物的命运是依赖于、且仅依赖于周围各种政治势力人物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可惜商鞅不懂,他变法的结果与他的命运基本无关,但他认为:我如此有权势,又有如此大的功劳,谁敢惹我?
但秦孝公一死,——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商鞅的后台一死,太子即位。公子虔之徒立即告商鞅谋反(割鼻子的作用开始发酵了)。秦王自然毫不吝惜地发布命令追捕商鞅。商鞅逃到关口,想住旅店。他自然不敢出示证件了。店家不认识他,告诉他:根据商鞅的法律,旅店接受了没有证件的客人,店主要连坐的。商鞅想住店而不得,店主用的就是他自己制定的法律。他感叹道:一条法律的弊端,导致了我无法住店。大概在那个时候,商鞅头脑中还想的是:他的法律除了这一条外,其它都是好的。
他只好逃走,到了魏国,因为魏国是他东逃的必经之路。魏国人因为他当年靠欺骗手段俘虏了魏国的公子,根本不接受他。他想往别国逃,魏国人不允许,把他遣返回秦国。
回到秦国后,商鞅竟然发兵,这次真的是搞叛乱了。商鞅自己的那几个兵那里是专门杀人为最高追求的秦兵的对手。他被车裂而死,被灭族。商鞅自己制定残酷的法律,最后他自己都享用了。
独裁政权压迫一一切人,其中自然包括为独裁社会卖命的人及家属。这是一例。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评论说:商鞅是天性刻薄。对于他的失败,司马迁总结了三条,把公子虔的鼻子割去;欺骗魏国的公子;不听赵良的劝言。司马迁丝毫不涉及商鞅的法律如何,而仅仅是指责商鞅政治手段的低劣。说他在秦国最后得到一个恶名,是有原因的。刻薄一点说:就是活该!
独裁社会的政客们,用锋锐的刀子对待百姓。某一天,当同样的刀子对准了他自己的时候,他们就哭天喊地,要公平。那不是太晚了吗?
独裁社会的政客们能明白这一点吗?很难很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