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子以身殉呆皇帝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是曹操家族的姻亲,他是曹操的孙女之婿,一说是重孙女之婿(二者差一辈)。他在七贤及文人中间很有影响力。这是他倒霉的开始。 司马氏家族自司马懿掌控了朝政,把头脑简单的曹爽灭族后,曹家几乎没有像样的人了。司马懿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司马昭和司马师要自己严密控制朝政,若让别人染指,那是自取祸患。 当司马氏兄弟俩儿权倾朝野时,朝廷上,没有让人敢对他们持什么异意了。 曹操的儿子曹丕靠着老爹一柱擎天的影响力,顺利地篡汉成功。那时,刘姓中几乎没有人能发出微弱的反抗声音。那个远在四川的、自称是皇帝家族后代的刘备和诸葛亮等一伙人,伙同杀猪之徒,基本是山沟里没有见过世面的土匪无异。他们在四川的大山沟里扑通。虽然我认为刘备是一个政治家,但不是好的政治家。曹丕对他们根本不屑一顾。 曹丕顺利篡权,给了司马氏家族一巨大的鼓励,但王莽篡权而导致身死名灭的先例,又使他们不寒而栗。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准确把握时机,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就是自取死路。 在古代,要篡权成功,没有相当的文人支持是根本不可能的。不像现代的家伙,靠侮辱、杀害及压制文人而治天下。司马氏收买文人从山涛开始,他立即为司马氏服务。司马氏又让山涛去拉拢嵇康为他服务。山涛建议嵇康任选曹郎,基本就是组织部长。如果嵇康肯干这个职位,其他的文人就会乖乖地来为司马氏服务,嵇康给他们授官,他们还会拒绝吗?嵇康完全拒绝了山涛的意见。这还不算,他又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他锋芒毕露地说山涛荐自己去做官,恐怕自己会“手荐鸾刀,慢之膻腥”。这不是说当朝的都是浑身充满膻臭气吗?他所以写信来宣布绝交,就是明确告诉司马氏,他绝对不和他们合作。 司马氏终于下了决心,既然你不为我用,就杀了你。太学的学生去请愿,就像89年时的学生所作的一样,但司马昭铁了心要杀嵇康。嵇康被杀后,手下的人告诉司马昭嵇康说的话,司马昭立即后悔了。这是《晋书》作者为司马氏的脸上贴金。不管怎样,既然司马氏后悔了,那说明就是在司马昭的眼中,杀嵇康完全是错误的。 嵇康被杀前,把自己的儿女托付给山涛。嵇康的儿子嵇紹才十岁。嵇紹“以父得罪,靖居私门。” 司马炎篡权成功后,【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 山涛对司马炎引用《尚书》上的话作“法律”根据,不该用父子相株连。这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当然,当司马氏决定灭族某个对他的统治有威胁的人时,你就是引用十遍上述的话,也是毫无用途的。山涛建议给嵇紹一个秘书郎的官职。司马炎不但赞成山涛不该株连嵇紹的话,还对他建议的官职应当为秘书丞。二者之间差几个等级,我不详。“秘书”一名早就有了。 看完了上述山涛的话,你该明白了嵇康临死前,把他的儿女托付给山涛,而不是自己的弟兄和朋友的苦心了。司马昭兄弟是报复心极强的人。如果他把自己的儿女托付给自己的兄弟,司马昭要杀害他们,谁人阻挡得了?山涛在司马昭手下红得发紫。古人治天下,讲究孝悌(至少表面上如此)。如果司马昭把嵇康的儿女从山涛手中夺走,加以杀害。那山涛还想在天下人面前装什么孝悌吗? 等他的儿子长大了,山涛无论出于什么动机,把嵇紹推荐给了司马炎。果然,嵇紹得了个官职。 嵇紹由罪人的儿子转眼成了司马氏统治集团中的一员,他自然对司马氏感激不尽。 “绍始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戎曰:‘君复未见其父耳。’” 嵇紹刚当上官,有人告诉王戎(那个竹林七贤之一,内心最卑鄙的家伙。他家的李子好,他叫人把核挖去,不让他人得到种子。这样的人能叫“贤”?我倒是真的见过有的人家的枣很好,个大又甜。在树下长出的小树,他一律铲去,怕邻居挖去留下树种。所有的邻居全鄙视他。他的十几岁的女儿和众人一起涉水过刚发洪水的湍急河流。众多的大男人没有一个留意他的女儿。他的女儿被洪水突然打倒了。众人倒没有绝情到见死不救的地步。但众人发现时太晚了,洪水无情地把他的女儿卷走了,众人无法追上。他女儿被淹死了。后来,他再见到邻居,好像有一种忏悔的样子。但他的内心是否真的忏悔了,我无法知道。愿上帝拯救他的灵魂!),嵇紹像鹤立鸡群。王戎说:“你们又见到那个你们未见过的他父亲啦。”这说明,嵇紹的性格在某些方面和他父亲嵇康相像。 在其他方面,他则小心翼翼,避免重蹈他父亲的覆辙。在官场的宴会上,有人知道他会弹琴,左右把琴给他,他拒绝弹。他解释说,这是公家的宴会,他不能弹,若是私人宴会,他无法拒绝。也许是他想起来父亲临死前弹的《广陵散》而伤心;也是是避什么嫌疑。这说明,人的秉性可以是遗传的,他和父亲一样善于弹琴,但他可抑制某种作法。 在晋险恶的官场上,嵇紹小心地生存下来了。 八王之乱时,“初,兵交,绍奔散赴宫,有持弩在东阁下者,将射之,遇有殿中将兵萧隆,见绍姿容长者,疑非凡人,趣前拔箭,于此得免。”嵇紹进宫,有人准备射击他。御林军中的一个头目见嵇紹长得出色,到他眼前才拔箭,后来显然是放弃了射击他的打算。他逃过了这一劫难。人长得太帅,某些时候竟无敌! “河间王颙、成都王颖举兵向京都,以讨长沙王乂,大驾次于城东。乂言于众曰:“今日西讨,欲谁为都督乎?”六军之士皆曰:“愿嵇侍中戮力前驱,死犹生也。”遂拜绍使持节、平西将军。”那些发动战争的王居然问众士兵谁该是都督。民国时的“都督”一词早就有了。 发动战争(或叛乱)的人居然在现场推举嵇紹为领兵的将军。这是何等的滑稽啊!那些士兵一致要求嵇紹“愿嵇侍中戮力前驱,死犹生也”,我想这绝对不是好意,但嵇紹接受了。他不再像他的父亲那样倔强。 临时充当将军的文人来领兵,那样的叛乱会是什么结果?失败后,稽紹等人被免为庶人。不久,朝廷又要北征,嵇紹官复原职。 这次出征,他不再幸运了。“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当时,皇帝面前的士兵失败了,百官都逃了。敌方的兵在皇帝的车子周围交战。箭朝车子射击,嵇紹用身体护卫皇帝。结果他被射杀了。这次是乱箭齐射,他长得再帅也没起用。他的血溅了皇帝一身。当事情平静了后,周围的人要洗皇帝衣服上的血迹,皇帝不让洗。 这个皇帝就是傻子晋惠帝,也就是大臣告诉他,天下人没有饭吃,他奇怪为什么不吃肉的那位。 嵇紹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傻子皇帝。死后,被授予侯的爵位,就是今天的被追认,获得了“祠以少牢”的哀荣。后来,又被赠了个“太尉”的官职,就是国防部长的官职。“祠以太牢”,可以在皇家最高级别祭祀的地方享受香火,就像是几宝山一类的地方! 嵇紹的墓地经常有王公们去吊唁,自然是“哭之悲恸”。“门人故吏思慕遗爱,行服墓次,毕三年者三十余人。”这计算得多准确! “绍诞于行己,不饰小节,然旷而有检,通而不杂。”这说明嵇紹的天然秉性和他父亲确实有几分相像的地方。但他表现出来的社会中的特性,和他父亲有所不同,这可以靠自制来部分改变。嵇康对曹氏的忠心导致他倔强地不妥协,最后被杀。嵇紹却是对司马氏统治者的忠心而被杀的,而司马氏正是他父亲竭力反对的。二者作为的外表好像不同,其实骨子里是一样的。这说明,人的某些重要的秉性,有时不可改变。 杀父之仇也抵不过现实的利益诱惑,这是任何没有傻到底的皇帝都明白的道理。许多在招降纳叛时,对于坚决不投降的,有的要留下;而对于跪地求饶者则杀了。这其中的一个假设就是:人的性格是很少变的。奴才很难养,而真正的汉子也是不变的。当然,这是针对有头脑的人而言的;没有头脑的人只用奴才。 嵇紹的传在《晋书》中被列为“忠义”类里,而他的父亲嵇康没有被列入“叛逆”类就算客气了。在中国历史书中,一般是父子及后代有名的传记放在一起,但嵇紹和他父亲嵇康的传记却离得远远的,有多少卷的距离。这是很有趣的。 我的观点是:人的重要秉性是遗传的。一说到遗传,有人认为子代应和亲代完全一样。这正是糊涂透顶的想法。父母双方各取自己的基因的一半,重新组合,一样的概率多大? 不要认为,一个人的父母被一个政权迫害,他就会痛恨那个政权。这还取决于他自己的行动轨迹,及他和那个社会的互动关系和结果。否则,任何结论都是头脑简单的产物。嵇紹和他父亲嵇康的表现可以作一个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