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眼中的中国学生 罗素于1920年至1921年在中国讲学。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是这样评价中国的学生的:“我们俩所作的演讲中,大部分是讲给学生们听的,他们热情而又渴望获得知识,但是他们所知不多,缺乏训练,而且很懒,梦想着别人能够把知识灌进他们的大脑,而自己可以毫不费力。……。中国人绝对有礼貌,喜欢阿谀奉承,但你仍会觉得他们很神秘,说话含蓄,他们相互之间的对话经常让我们不知所云。” 罗素描述的自然是和他打交道的学生的大概印象。 他说那时的中国学生缺乏训练,原因是当时的学校实行西方式的教学还不成形,支离破碎。至于他认为中国的学生很懒,自己不想进行思考。这种现象大概和中国的传统有关。中国自古就是学生只会背别人的书,只加以重复就行了。像罗素进行的那种哲学思考,当时的学生中大概很少有人具备提出像样问题的能力。在罗素眼中认为他们自己根本不想费力气,那是很自然的事。 这种情况在今天改变了吗?我看大概和几十年前是一样的。中国学人写的教科书,我看起来是很不舒服的。他们只会把“正确的”的观点一叙述,就完事了。别人的教科书中描述科学家们怎样思考的那些文字,统统被他们过滤掉了。所以,那样的教科书,让人看后,越看觉得越没有什么可以思考的。越学越糊涂。 唯一有点不同的地方是:今天的某些人多了一点狂妄和无知。他们在和别人争论时,甚至连别人的要点是什么都没有搞明白,就胡言乱语一通。在网上,那些具有什么博士头衔的人的某些表演就可说明这一点。一个人对于别人的观点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首先是抓住别人的要点是什么,针对提出赞成或者是驳斥的意见。这是一个学人的基本功。在科学上,一个打中要害的反驳意见经常是极有价值的,可以使提出者作更深的思考,乃至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它更又道理。但若连别人的观点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就胡打一通,那样的反驳根本不值得去看。 罗素后来说“中国人绝对有礼貌”,因为那时的学生还具有传统的修养,文质彬彬,就是装也是装得很像。对于此点,今天几乎是荡然无存。动辄像泼妇一样开口大骂。真是斯文扫地。 这不能不是中国的痞子社会留下的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