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忠义是褒还是贬?
中国的历代相更替。当天一个朝代灭亡了后,后面朝代中的文人给前朝写历史。
这样就涉及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对于忠义之人是褒还是贬呢?这里的忠义是指对前朝忠心的那些臣子们。中国官方历史的编撰者采取的方针是:对那些人是大力赞扬,而不是相反。
《宋史》是元代的文人编撰的。它由阿鲁图、别儿怯不花为总领,脱脱为总裁,汉人欧元玄等人参与而写成的。其中蒙古人为主,汉人的文人也参与其中的。
《宋史》 “忠义”卷中罗列了281名人。这些人基本都是对蒙古侵略南宋作了坚决抵抗的,而不是投降的。
蒙古人在灭了金后,得到了整个华北平原。就在此情况下,蒙古的骑兵到水道横通,城高墙厚的江南地方,也基本失去了作用。所以,蒙古和南宋相持了很长时间。他们在等待控制区内的汉人慢慢地消除对他们的仇恨,而积极地参与蒙古人对南方的战争。
南宋在淮水流域的襄樊是遏制蒙古军队南进的桥头堡。蒙古人利用北方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学习造船技术和水战技术。他们实验的地点就是襄樊。多次的较量,都是蒙古军败北。只有在襄樊的宋守军的将领互斗,吕文焕投降了后,襄樊才彻底陷落了。
蒙古军在这个南进的钉子被拔除后,蒙古人的信心才大增。他们才敢发动了全面侵略南宋的战争。
《宋史》中对于在襄樊战役中和蒙古人进行殊死战斗的人张顺和张贵二人在援助襄樊的战斗中,以必死的决心,从汉水以水军援救襄樊:“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 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 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而张贵在此战中。壮烈战死。蒙古军得到张贵的尸体,用四兵卒送入城中。当时还未投降的吕文焕这样干的:“文焕斩四卒,以贵祔葬顺冢,立双庙祀之。”
《宋史》对二人的行为是大加赞扬的,丝毫没有贬低的意味。
特别是坚决不投降蒙古的文天祥被杀后,《宋史》的编撰者是这样评论的:“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蒙古统治下的文人赞扬文天祥是一代“伟人”。这样的评价不谓不高。当然,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励后来的人,为当朝卖命,不要投降。
可惜,这样的思维逻辑,今天的人根本没有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