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调的方言特性
中国人形容方言经常是:南腔北调。至于什么是腔;什么是调,我们没有必要去分析的。俺农民仅从自己的观察来扯一番方言的特性。至于语言学家们使用的术语,俺们不感兴趣的。
语言分为语音、词汇和语法三部分。汉语的方言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词汇的变异上。语法方面的差别相对小一些。“你行先”一类的语法差别,其他地方很少见到的。
语言学家们过去把中国的方言分为八大方言,现在分为几个,我们没有必要去扯的。我们更不去扯各个方言的特征分析,你自己去找好了。
据俺们农民的观察,方言是人口流动历史的大致记录,也可以说是一个地区人口流动历史的积分值。语言不能凭空产生,只能是人们熟悉的语言加上后来的混合及演变而已。
一般地讲,平原地区,语言变化的梯度较小,而山区则相对大些。北方地区的语言差别相对小些;而东南沿海多为高山丘陵地区,交通不便利,因而,其语言的差别就很大。直线距离很近的地方,其语言的差别却惊人得大。所以,中国主要的方言都分布在东南沿海至岭南地区。
具体一点讲,一个地区的语言差别梯度的绝对值,在垂直于交通线方向上(可以称为法线)最大;而沿着交通线方向上,其值最小。也可以描述成:你离开交通线,前方地区居民的标准语言差别梯度要乘上你的运动线和交通线最小夹角θ的sinθ值。有人会立发现:这不是说交通线上,语言完全没有任何改变吗?那是指数学期望值,不是指实际存在!这里的交通线指历史悠久的交通线而言。现在修的交通线也会影响语言吗?这是自然的,但语言的演变是缓慢的,只有几代人之后,现在交通线对语言差别的影响才能显现出来的。一个例子是,如果你沿着长江水道上下行,会很快发现,走了很远,岸上居民的语言差别不是很大;但如果你垂直于长江水道南北行,走了不远的距离上,其居民的语言差别就非常明显了。沿着铁路下行走,会得到到同样的结果。云南和贵州某些地方人的话和四川话很像,其中在通往长江各水道旁居民的话最明显,而远离水道或交通线上的居民的话就不明显。
一个人长期居住在某地,他对于当地语言细微差别的辨识力是与某地特定点和他居住点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定性地讲,和地区面积相关,语言差别的辨识力自然是距离的平方而不是一次方成反比。一个人对于他自己长期的居住地附近,连十几公里,或是更远一点的距离上语言的差别都是很敏感的。这样的差别,可能只局限于若干个字词的发言特征,甚至用的语汇上的差别。像华北平原上河北、河南等地,不同的县之间,或者更小的居住区之间,人们的语言也存在着差别。当然,只有当地人才能分辨清的。一个人对于他自己居住地很远的地方的语言差别,辨识力就急剧下降。像许多很少出门的北方人,连南方几大方言都可能分别不清的。同样,南方人可能想象北方人之间的语言差别很小。
中国语言,每个县,甚至乡的都有微妙的差别,当然,你如果对语言不敏感,那么,这些差别,你可能少注意到罢了。你想注意到当地的语言特征,最好的办法是到大街上,找到岁数大的人,最好是文盲,和他们聊天,你得到的是标准的当地语言。因为文盲的语言特性,就是完全模仿当地人的口音及语汇,而很少会跟着电视或广播去试图加以改变的。
一个英语教师,说他对于当地语言的细微差别,连一百公里左右地区都能分辩清楚的。一个中国人感到奇怪:我怎么分辨不出来?教师说他能分辩清楚,又没说远道来的中国人能分辨清楚!
当然,语言的差别除了地理限定因素外,历史上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也是很重要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上,语言的差别之大,地理因素就很小,其中的原因只能从历史中找。像上海和苏州,距离上很短,同样处于平原上,但二者语言的差别却是很大的。如果你假装认为苏州话和上海是一样,去问苏州人,几乎百分之九十的苏州人会断然否认:苏州话和上海话差别大啦!当你沿着沪宁线走到南京,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发现,南京话和苏州话及上海话的区别了。
除了地理的限定因素、历史的因素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在其作用。比方说,北京周围的河北人,特别是年轻人,有一种倾向,极力模仿大舌头的“北京腔”。特别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他们的表现就更突出了。他们经常以被别人误认为是北京人而感到光荣。如果你能抓住他的某个不起眼的语言特征,戳穿他骗人的把戏:“别装北京大爷!邯郸学步!”他们会很尴尬。“邯郸学步”,看来不是胡乱编的,自古河北人就有此特征!
随便说一句,过去,一本描述中国某些地区方言特征的书,竟然是国家机密!研究者需要××局什么级别的介绍信,才能购买。让百姓熟悉中国各地的方言的特征,有什么不好?现在还是如此吗?勿晓得!
俺只是随便的胡扯,并没有去查语言学的著作。俺曾有个哥们,他研究方言,但他属于概括力及顿悟力都比较差的那类人里的一员,并且,他对科学更是一窍不通的。俺也没有兴趣看他的研究结果。任何人都可以砸砖头:俺们那旮瘩,语言的差别可大啦!你懂什么?因为你对你家乡附近语言差别的辨识力胜过任何其他地方来的人的。这是无法否认的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