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如何报胯下之辱?
韩信青少年时期,被一个街头上的小痞子欺负。那个痞子对韩信说:你若想死,就刺我;不想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最后选择了后者。韩信的行为自然被大家耻笑。这就是韩信著名的受“胯下之辱”。
这个故事,众所周知;但韩信最后是如何报这个“胯下之辱”的呢?这恐怕不是大家都知道的。
《史记》记载,韩信的母亲死了,他无力埋葬。看来,韩信是很小时,就没有了父亲的。
韩信自己不会挣钱,常常到别人家里蹭饭吃,大家都讨厌他。一个亭长,给韩信饭吃,达几个月之久。时间长了,亭长的妻子讨厌韩信,就一大早做好饭,吃了。待韩信到了,饭没有了。韩信发现了后,自然再也不去亭长家蹭饭了。
韩信到河边钓鱼。有几个在河边漂洗衣服的老太婆。看到韩信没有饭吃,就拿饭给韩信。一连竟达几十天。韩信喜,对那个老太婆说:“我将来一定好好报答你。”那个老太婆大怒:“男子汉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只是可怜你。岂图什么报答?”
这两个故事,是发生在韩信的母亲去世后,还是前,我们不知道。但说明了一点:韩信养活不了自己。
韩信后来投靠刘邦。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率领军队,在黄河南北,大显身手,为灭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没有韩信,刘邦和项羽谁会赢,那是未知数。
韩信在自己攻下齐后,逼着刘邦立自己为齐王。刘邦大怒,破口大骂韩信的使者。张良踩了刘邦的脚一下,刘邦立即变口,仍骂韩信:大丈夫,要立就立真齐王,要做什么假齐王(代理的意思)?刘邦头脑的变化速度,不是一般人能能比的。这样,韩信做了齐王。
在项羽被灭后,刘邦把韩信迁到江苏的南部,改为楚王。都下邳。就是后来刘备给吕布折腾的地方。齐是富庶的地方,刘邦不想给韩信。
韩信做了王爷后,“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韩信把当年给他饭吃的洗衣老太婆找来,给了她“千金”。这个地方有三个疑问:一个“千”这个字未必是实指;二是“金”可能是黄铜,未必是黄金;三是“一金”是多少。一般的说法是战国时,一金就是一镒金,大约20或者24两。如果是铜,则20000两是可能的;若是黄金,这个数字大概就不可信了。反正,韩信给了那个老太婆一笔很多的钱,就行了。
韩信也找到了那个亭长,给了他一百钱。这是个很小的钱。韩信并讽刺他说,先生是个小人。做好事没有做到底。从这个对话中,我们可以推断,当初,是亭长让韩信到他家吃饭,后来,亭长的老婆采取行动,把韩信赶跑了。如果亭长知道了韩信给洗衣老太婆的钱数,一定后悔不迭的。一个男人的生活质量,大致取决于他娶的老婆的眼界和人品。这个应当是不错的。
韩信也把侮辱他的人找来了。让他当了个“中尉”的官。韩信对部下说:这是个壮士(此话有点不可思议)。韩信此举是向部下表示他是个以德报怨的人?这样可以理解。但后来的话就无法理解了:当初,我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没有借口。只好忍耐。这是什么样的逻辑?为了一时口舌之快,杀一个人,成为死刑犯,这是大丈夫的行为吗?我无法理解韩信话中的逻辑。
大家一般认为,韩信最后被刘邦杀了。严格说,是残酷无情的吕后杀了韩信。刘邦的本意,没有杀韩信的意思。
司马迁在评价韩信时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看来,司马迁认为,韩信被杀的原因主要是:他不知道“谦让”,“伐己功”,“矜其能”。
我们今天说,韩信只是一个无夫,根本不懂政治手段。在刘邦的敌人被灭了后,他仍然停留在“没有我,你刘邦能有今天吗”的思维上。对待暴虐的皇帝刘邦,仍然想像是自己的铁哥们。靠这样的思维来行事,能有好下场吗?后来的许攸,同样把类似的话挂在嘴边,最后被“发小”曹操的部下一刀砍了。
二者之间是否有某种相似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