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甫被贬看诗人为政的缺陷 中国古代是诗的国度。会写诗和写文章的人被放在极高的位置上。特别是后来进行科举考试而取官。考试的内容是写诗或写文章。优胜者直接进入社会的官僚队伍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会作诗的人被称为有才能。并且通常情况下,人们把这个才能理解成管理社会和做一切事情的根本。 这是根本错误的。这样的价值观带来了许多问题。 诗人该具备什么特性?诗基本是表达人的情感,所以,诗人一般是感情强烈而丰富的人。这是基本素质。当然,诗人还需要高超驾驭语言的能力,会精炼地用感染人的语言来表达情感的。这样的人才会是伟大的诗人。 诗人一定是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写诗。那些偶然写几首诗,主要时间是干别的事的人不能称为是诗人。诗人通常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及习惯。在常人看来,诗人一般都多多少少有点疯癫。现代看来,极具创造的诗人家族中经常和精神分裂症基因有某种相关性。虽然这点目前还不是太清楚。 杜甫被称为“诗圣”。就其诗的创作而言,杜甫是伟大的诗人,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杜甫在官场中的所作好像很有代表性,那就是:诗人对于社会官僚体系中的运作规律是很难适应的,他的被贬及过程很有典型意义。 杜甫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考中。这大概是他极具创造性的思维很难适应枯燥的考试思维而导致的。 唐玄宗李隆基时代,虽然科举考试是靠写文章,但李隆基本人对诗人及作家非常推崇。他经常在皇宫里举行命题写诗比赛。许多诗人和文人都是他的座上客。所谓“盛唐之音”就是在李隆基的努力倡导下发生的。在样的风气下,唐朝社会自然充满了对诗人和文人的崇拜之情。对诗人和文人的期待远远超过了他们本身应得到的关注。一个写诗和文章好的人被天然认为是能治国的良才。 李隆基把他的那些儿子们和社会其他人几乎完全隔绝,只让他们读书。在这一的环境下,他的那些儿子们自然会学他的样子,把诗人和文人当做是治国本领的唯一代表。 后来的安史之乱把唐朝社会几乎完全摧毁了。李隆基不到不狼狈地逃往四川避难。他儿子太子李亨在甘肃的灵武自行登基为皇帝,他就是肃宗。 刚上台的肃宗急于烧几把火以显示新皇帝的威风。他受老爹李隆基的影响,把写文章好的房琯封为宰相。这位宰相刚上任,志高气昂,自告奋勇地率领军队去收复首都长安。 他率领本来就是临时凑合起来的军队,他本人对军事基本是一窍不通。他任命的其他的将来基本也是和他属于一个档次的文人。房琯自率一军为先锋。他采取早已过时的春秋时代的车战之法。他用车两千辆,骑兵和步兵混杂在一起。其中的车大部分是牛车。显然,他是把百姓种地用的耕牛车抓来充当拉战车的。用百姓的牛车来作战,这只有满脑幻想的文人才想得出来。牛车走的速度比人行走的速度要慢得多。刘秀在刚出道时骑着牛作战,大概他也仅仅是为歇脚之用。而这位宰相居然用民用的牛车来作战。“既战,贼顺风扬尘鼓噪,牛皆震骇,因缚刍纵火焚之,人畜挠败,为所伤杀者四万余人,存者数千而已。”这样的惨败后,房琯再战,结果是一样的。 房琯向肃宗请罪,肃宗赦免了他。 此时,肃宗在残酷的政治手段上已经很老辣了,但他对于怎样治国还是书呆子的水平。 肃宗所以对军事外行的房琯如此寄予厚望,并且如此宽容,大致有几个原因。肃宗自己登基当皇帝后,他的老爹唐玄宗从成都派来了三个宰相,房琯就是其中之一。肃宗不得不对这些人小心翼翼,若有什么差错,这会涉及到和老爹的关系,这牵涉到肃宗的皇位问题。当年,李林甫想扳倒太子李亨,房琯也被牵连而贬官。这自然会使肃宗视房琯为同是天涯沦落人而倍有好感。另外,当时,肃宗所依赖的西北的兵马还未调集到,肃宗很想由宰相出面帅兵讨敌,以树立中央军事的形象。 当房琯军事上惨败后,肃宗大度地不予追究他的责任。 房琯本来书呆子气很重,整天高谈阔论老庄一类虚名,又大肆收受贿赂。对于这些,肃宗都能容忍。但贺兰进明在肃宗面前说了一通话后,肃宗对房琯的态度大变。作为宰相,房琯建议安排唐玄宗的许多王为都统节度,分守重镇。贺兰进明推测这是房琯想在太上皇李隆基的诸子中无论谁得到天下,房琯都会有利。贺进而推论“房琯岂肯效忠于陛下?” 贺兰进明的这一番话,正中了肃宗的要害。这是他最担心的事。他自己正在和老爹李隆基踩跷跷板。而大臣真的想脚踩多只船,“是可忍,孰不可忍?” 肃宗把房琯罢相。 杜甫早年和房琯就相识,并且认为是知己。他见房琯被罢相,而抱不平。杜甫根本不知道肃宗真正反感房琯的地方,估计他也没有兴趣去推测肃宗室如何想的。杜甫傻乎乎地上书肃宗,称房琯有大臣风范而为圣朝不容。 肃宗本来就够恼火的,又见一个文人傻乎乎地上书,遂对杜甫非常恼火,下令三司审讯杜甫。最后,杜甫被贬。在当时,肃宗正关注平叛,急需用人,所以,对杜甫的处理是很宽大的。 当时参与审讯杜甫的韦陟本来对杜甫很同情。后来,他在一次入奏的机会,趁机对肃宗说:“杜甫所论房琯事,虽被贬黜,不失谏臣大体。”韦陟在这里丝毫没有赞成杜甫意见的意思,仅仅强调,杜甫作为一位负有谏言责任的大臣,他上书皇帝的举动,本身没有错。就是这样一句话,肃宗从此就疏远了韦陟。韦最后郁郁而终。 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肃宗对他认为对自己不忠的房琯厌恶到什么程度。进而对为房琯鸣不平的杜甫又是何等反感。连对杜甫仅表示同情的大臣,肃宗都不放过。 诗人仅靠激情来行事,而残酷的政治现实经常是,你就是绞尽脑汁都无法搞清楚其内幕。而诗人却要跟着感觉走,那得到的只能是灾难。 我这里,丝毫没有贬低杜甫伟大人格的意思,只是强调,诗人的秉性使他在政治漩涡中搏击,只会是险恶环生。 中国的书籍在介绍诗人的遭遇时,经常是这样的描述,诗人的才能不被重视,报国无门一类的话。 这样的叙述,只会是骗得读者冒傻气。 李白曾满怀豪情地说:“天生我才必有用!”诗人的才能,若用到政治上,结果一般都很悲惨。就算是在很文明的现代民主政治的环境下,诗人欲想在政治上露一手,通常也是没有好果子吃的,除非他写诗仅是偶然为之,不是全神贯注的人。 这是诗人的秉性的特性而决定的,不是哪个具体人的缺陷而导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