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备托孤看他的政治遗愿 对于刘备,在今天的中国人中间,大概是赞扬的人数超过贬的人数。 我们认为,刘备是一个政治家。政治家是什么意思?政治家就是有政治头脑,主要靠政治手段,加上其它辅助手段,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刘备很有政治头脑,但他的政治眼光的长远和政治手段,差他声称的自己的祖宗刘邦要有很多距离。 而刘备在军事方面基本上个外行。 刘备从镇压黄巾造反开始,他的军事行动中,偶尔有几次勉强能叫做是成功,其它多数情况下,刘备都是失多得少。蜀地的丞相掾赵曰:“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必败,奔走不暇,何以图人?”这基本上对刘备的准确评价。刘备从华北平原到江淮平原,四处出击,最后是像一伙流寇,到处亡命。 刘备在夺取了四川后,立稳了脚跟,就登基当皇帝。当上皇帝后不久,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去攻打东吴。我推测刘备是打着为其拜把兄弟报仇的旗号,显示他是多么讲义气,其实是为了鼓舞士气,想趁机拿下东吴。若刘备真像他自己声称的那样,仅为关羽报仇就大动刀兵,那刘备就不是政治家了,还是土匪的水平。那是太贬低刘备的眼光。 刘备在决定去攻打东吴时,没有看见诸葛亮说过一句劝阻的话。中国古代宣传的忠臣是要“死谏”,就是宁愿自己被皇帝杀了,也要去劝谏皇帝,像比干那样。在这一点上,按照中国古代的忠臣标准,诸葛亮就不够忠心。 刘备率领绝大部分是四川的兵,出击东吴。他一路松松垮垮,把兵营布成上七百里。就在今天,若没有强大的空中力量支援,连绵上百里的兵营一旦遭到攻击,彼此无法相顾。所以,曹丕听说了刘备的布阵后,评论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乎!”曹丕的话说得非常准确。刘备在军事上基本是外行,所以,他的那些四川兵被东吴的火烧得一塌糊涂。刘备自己在陆地上犯了曹操在赤壁大战时一样的错误。 刘备出击前,很少的人谏刘备不可出兵。当年,很好的参谋长像彭羕仅因为私下一句话被诸葛亮砍了头。其他的人还会再大胆说话吗?只有傻子才再去干。一个军事上基本是一窍不通的刘备,率领了大都是唯唯诺诺的人远征东吴,被困在高山峡谷中。最后是几万人有去无回。四川人一定恨透了刘备。 刘备惨败后,无颜见四川百姓。他自己赖在白帝城。那里俯瞰长江。刘备心中一定羞愧难当。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刘备是否想到大浪会淘沙,我们不得而知。 刘备在临死时,都没有回成都。他把诸葛亮和李严召到白帝城托孤: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古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个人在即将死去的时候,就是极端坏的家伙也会表示出某种善意,至少他的愿望大概是真心话。刘备告诉诸葛亮,若他的儿子能辅助,就辅助他;若他实在不行,诸葛亮就可以自己取代。我想这是人在即将离世时的一种表达其心情的方式,不可太当真。把它说成是刘备批准诸葛亮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篡权的权利,那是书呆子们的想法。孙权在临时前的很久,就对谋臣也讲过类似的话。 我们先不说这是否是刘备试探诸葛亮的诡计。诸葛亮在听完刘备的话后,涕泣曰:“臣敢竭股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诸葛亮立即哭喊着(大概是被吓得屁滚尿流地)辩解:“我哪里敢不尽全力辅佐!”汉语是很有意思的,“敢”字在这里就是“哪里敢不”的意思!哪里会自己取代!那是谋反大罪!诸葛亮焉知刘备没在幕后藏了刀斧手,一声暗号而下,他们立即跳出,将他斩首? 应当注意到,“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刘备这样安排,显然是希望诸葛亮和李严俩合作,共同扶持阿斗。李严在刘备的心中的位置应当很清楚了。“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按照刘备的意愿,诸葛亮掌管文;而李严掌管军事。谁更重要,不言自明。 刘备很明白,他只领了少数人马进川,并且还是死得死;亡得亡。要统治好四川,没有当地的地头蛇来影响和控制那些人马是绝对不行的。所以,他按排让四川的李严,而不是山东来的诸葛亮来控制军事。这说明,在刘备的眼中,诸葛亮不擅长军事!刘备自己在军事上就是外行,但他判断另一个人(诸葛亮)在军事上不行。这样的判断有时也是会有道理的。 公平地说,若诸葛亮作为工程兵司令,大概他是很合格的。作全军的统帅,他完全不适合。 应当说,刘备的政治嗅觉和头脑还是有相当清晰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是如何干的?他把李严掌管军事的权力一步一步夺到手,并且把李严完全削职,相当于今天的“双开”。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想得到四川势力全力支持他,那几乎是梦想了。当然,在四川中,那些会拍马屁、没有什么本领,只会唯唯诺诺的人都成了诸葛亮眼中的栋梁之才。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口气极其狂妄地教训阿斗:“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实行,必能裨補阙漏,有所广益。”这分明是把阿斗看作是娃娃!更别说当作皇帝来对待了。诸葛亮更教训阿斗要“亲贤臣,远小人。”“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自己罗列的那些人,基本上都是小人,至少是唯唯诺诺的人物。诸葛亮自己的预言“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历史证明那完全是梦话;真实的历史是:蜀汉之覆灭,不久就来临啦! 无论你再哭天喊地,历史是不会改变的。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军事完全把持在他自己选定的接班人姜维手中。他的举止和诸葛亮倒有几分像。 诸葛亮在死后不久,就出现一派人认为他是军事天才的论调;当然,认为他是军事上无能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特别是诗人杜甫在国家陷入战乱,而许多将领都是饭桶加草包时,他又整天在四川转,他就想像诸葛亮在军事上是多么天才,大发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样充满感情,毫无理性而言的诗句又造就了大批的诸葛亮的崇拜者。杜甫本人对世事基本上书呆子一个(另文论述这一点),更别说他对军事行动如何观察和评价的,所以,杜甫的诗句应当改成“常使呆子泪满襟”,才恰如其分。 罗贯中对魏恨得咬牙切齿,他再演义,也没敢把历史演义成是姜维率领蜀汉的军队灭了魏。这就是无情的历史! 他只会虚构出诸葛亮如何是军事天才的拙劣情节,骗得多少代的无数没有思维能力的傻子们整天对诸葛亮顶礼膜拜。 刘备的政治头脑远比诸葛亮要聪明。但刘备对军事根本是外行!诸葛亮的所谓军事天才,那是后人先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后,硬想像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