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了杨贵妃 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玉环,深被李隆基宠爱。最后,她被杀了。那么,她是被谁杀的呢? 这里的“杀人者”是指背后实际操纵的人,不是指具体执行的人。具体执行的人是当时的士兵。 记得某大报的一位女士写了一篇文章,是她的一本书的简介。她说,老男人在某个时刻开始,就很怕死。伴随着这个恐惧,他们常常采取和年轻的女人性交的手段。她说的心理学上或其他学科上的根据是什么,我不得而知。反正,有人这样认为。这样看来,那些有权势的、或有钱多的人老男人,到处去找年轻的女人,这种现象倒是到处存在的,而不是只限于哪个民族或国家。反正,许多老男人都喜欢年轻的女人。那些有权势者,通常会很宠爱那些年轻的女人。这样就导致祸害不断出现。 李隆基很宠爱杨贵妃。白居易的诗《长恨歌》对此有详细的描述。本来,杨玉环是李隆基为他儿子选的老婆,李隆基看上了后,就让她先“出家”,再入家,不过,这次入的“家”是李隆基的家。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远房堂兄。杨国忠本是一个无赖,当年武则天的小白脸张易之是杨国忠的舅舅。就靠和杨贵妃的关系,杨国忠被任命为宰相。 杨国忠当上宰相后,排斥异己,到处陷害别人。许多人被杀。更多的人去巴结杨国忠。他家门若庭市。 杨国忠把二十万的军人送到南方远征蛮子,几乎全军覆没,他却报什么大捷。百姓自然对杨国忠恨之入骨。 当安禄山开始叛乱。安禄山开始造反打的旗号就是诛杀杨国忠。叛军很快就攻破潼关。李隆基仓皇出逃。 756年6月14日皇帝逃难的队伍来到马嵬驿这个地方。饥寒交迫而疲劳的士兵,发动骚乱,团团围住了驿站。当杨国忠被二十个吐蕃的使者拦住,向他陈诉什么事情,士兵大喊:“杨国忠与蕃人谋反。”不久,士兵就杀了杨国忠。杨的儿子和老婆也一同丧命。 杀了杨国忠一家后,禁军的司令陈玄礼出面奏道:“国忠挠败国经,构兴祸乱,使黎元涂炭,乘舆播越,此而不诛,患难未已。臣等为社稷大计,请矫制之罪。” 士兵们杀了杨国忠等人后,仍不罢休。李隆基虽然年老了,但没有糊涂到底,让贵妃去死。 这样,年仅38岁的杨贵妃被缢死在驿站的佛堂里。看来,那些武夫们杀人还是讲究人道精神的,让那个女人在宗教的场所里死去,让她死前还有一丝安慰。 那一年,李隆基是72岁,他大杨贵妃34岁。 自然,杨贵妃的另二姐妹也逃不脱被杀的命运。 当年,杨氏兄妹几人红的发紫。李隆基给杨氏三姐妹的粉钱就是几千贯。杨家的官邸可和皇宫比美。一宫的造价达几千万贯。 李隆基出游,杨家的队伍跟随皇帝,浩浩荡荡,招摇过市。在那时起,是李隆基自己签发了杨氏家族的死刑判决书。在老百姓的心中,这个判决书早就生效了,只是由后来的士兵来执行罢了。 这是一场军事政变。发动军事政变的人是自发骚乱的士兵吗?不是。据任士英著的《唐肃宗评传》一书说:这场军事政变的幕前的人物上是陈玄礼,但幕后的人物是当时的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 当时,逃难时,太子执掌御林军的精锐飞龙军在后面断后。所以,真正的军事政变的发动者是太子。 当年,李林甫和杨国忠多次想致太子于死地。太子亲眼看见前太子、他的哥哥被人陷害,被李隆基赐死。这对太子的心理打击太大了。 他自己小心翼翼,他自己的亲信被诛杀了几百家。他连老婆都不得不舍弃了,才躲过了大难。所以,现在终于有机会了,他要致死敌杨国忠于死地,那是很容易理解的。 在太子杀死了杨国忠后,太子就和李隆基分道扬镳了。不久,太子自己在甘肃的灵武自行登基,宣布为皇帝。 在那次事变后,和太子合作发动军事政变的陈玄礼,不是跟随太子北上,而是跟随李隆基进川。 在安史之乱后,陈玄礼也是一直跟随李隆基回到长安。当唐肃宗最后把陈玄礼从太上皇李隆基身边调走。那说明陈明显是跟随李隆基,而不是太子。 所以,那场军事政变的幕后策划人是太子,而不是陈玄礼,他仅是合作者罢了。 正因为太子是军事政变发动人,所以,事变后,李隆基和那些将领们都平安无事。 这其中,李隆基的政治敏感是很强的,他聪明地默认了太子的自行登基,并后来加以确认。 所以,杨贵妃是因为他的哥哥想致太子于死地,而被杀的。既然一荣俱荣,和这对等的自然就是一死全死。 这叫独裁社会的对等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