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對大臣的猜忌 宋朝的趙匡胤是靠發動軍事政變而黃袍加身的。 當上皇帝后,他唯一關心的就是如何控制部下,使他們不會也像他自己那樣造反。除此外,其它都是浮雲。 趙匡胤根據自己的經驗,認為天下人人都不可靠。在這一前提假設下,如何能安心睡覺,不擔心自己的天下被人奪去了——那是一個沒有答案的死結。所謂他的“杯酒釋兵權”,僅是一時的權宜之計。他僅僅是讓那些跟隨他的,有聲望的老將回家去了,不再控制兵權。 那能解決一切問題嗎? 天下總要養兵。兵總要有人帶。對於那些人,時間長了,不就又生出聲望了嗎?到時候,一聲令下,豈不是又要造反? 趙匡胤陷入了這樣思維的泥潭不能自拔了。 他想出一個主意,把那些人養得肥肥的,他們應當不會負他。他把此點對趙普說了。趙普的一句話就讓趙匡胤心涼到底了:“陛下是如何負周世宗的?”趙匡胤默然了。趙普話的潛台詞是:養多肥也無法保證他們不想當皇帝。皇帝的權力是無限的,那是多少錢都無法買來的。 趙普的話在邏輯上無懈可擊。但若一個人要想邏輯上保證自己不會遇到危險,才肯活着。那樣是無法活下去的。 匡胤就陷入了那樣的境界。雖然趙普那樣說,對當官的要養得很肥,在此點上,是不能含糊的。趙匡胤深知此點。錢是百姓的,沒有就朝他們要就是了。 光把當官的養得很肥是不夠的,他還必須在制度上下功夫。他讓軍隊來個“兵無常將;將無常兵。”就是領兵的將和士兵完全分開,只是短暫的在一起,還經常地互換。這樣,兵和將之間很難產生依賴的心理上關係。這樣將領想發動軍事政變就難多了。 這樣做的一個後果是:士兵和將領如同陌路人,根本不會冒死作戰。這是宋的軍隊軟弱無能的根本原因。其他原因都是次要的。 除此外,宋還把發兵權和領兵權分開。有發兵權的是樞密院。但他無帶兵權。每當軍事行動時,宋一般派出幾個帶兵的將領,他們互相不隸屬。他們之間互相牽制,不能造反。自然,他們也無法很好地協調行動。 帶兵的基本都是只會寫詩或文章的文人,對軍事基本是外行。偶然幾個對軍事無師自通的文人,像范仲淹。那能起到什麼作用?在王安石時期,文人沈括就帶領一軍去攻打西夏。沈括當個試驗室主任大概還行,他率兵打仗,除了讓兵送死外,不會幹別的。 宋整個國家幾乎唯一關心的事是要保證無人造反。 從他哥哥手中搶來天下的趙光義更清楚,任何人都不可靠的道理。自己的弟兄都不可靠(他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何論他人? 宋太宗嘗曰:“國家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奸邪共濟為內患,深可懼也。”(P1602)他對外搞點戰事,目的就是胡弄百姓“好愛國”,別造反。他認為,對外沒有什麼擔心的,最多輸送點錢物。若國內造反了,一切都沒有了。 這是宋朝的整個國策。若你不明白此點,要談宋史,我一眼都不看。那只能是幼兒園水平。 宋對百姓殘酷壓榨,剛建國時,百姓就造反。這在其他朝代是很少見的。那麼,皇帝是如何看待百姓造反的呢? 山東盜起,帝遣中使按規,還奏:“盜不足慮。兗州杜衍、鄆州富弼,山東人遵愛之,此可憂也。” 山東有百姓造反。皇帝派太監去考察。回來的報告說:造反的強盜不必憂慮,真正該憂慮的是杜衍和富弼,他們受到百姓的愛戴。有潛在造反的可能性。富弼可是一代名相! 這個報告把宋的邪惡表現的一清二楚。壓榨百姓的官都是好官。受到百姓歡迎的好官是“最壞”的官!像范仲淹那樣為民作想的官,屢被貶,該知道原因了吧。范仲淹要“先天下憂而憂”,而皇帝憂的是:誰是為天下憂的人?必須瞪大眼睛,看住他們別造反!貪官都是好官! 那些淺薄的影視作品,胡編什麼為民作主的寇準如何屢丟官。受到百姓愛戴後,又復官。那完全是胡言。他們編瞎話也不看看朝代背景! 北宋時,廣州一帶造反。宋派出武夫出身的狄青去鎮壓造反。狄青一面去鎮壓,一面用懷柔政策,使得當地的百姓對他很有好感。 他回到京城後,當了大官。結局呢? 狄青起行伍為樞密使,每出入,小民輒聚觀,至相與推誦其拳勇,至壅馬足不得行。帝不豫,人心動搖,青益不自安。敞辭赴郡,為帝言曰:“陛下幸愛青,不如出之,以全其終。”帝頷之,使出諭中書,青乃去位。(P1754) 狄青出門時經常被百姓拉攔住馬頭,就是百姓愛戴他的意思。皇帝因此對他產生了懷疑。皇帝正在猶豫如何收拾他!狄青自己已經感到不好啦。一個小官劉敞離京前,為皇帝出了個主意:陛下若真是愛護狄青,不如把他趕出京城。“以全其終。”那就是說,只要狄青留在京城,不管他怎樣做,僅僅是因為他受到百姓的愛戴,他一定不得好死!“帝頷之”,皇帝深深地點了點頭,認為姓劉說得有道理(這在皇帝的潛意識中,凡是受到百姓愛戴的官,必須收拾了!)。皇帝就發表了命令,讓狄青去外地作一小官。 宋朝為何屢戰屢敗,屢敗又要屢戰,原因不難發現了吧?狄青就是下場。誰還再去冒死作戰,最終會得個“不全終”? 後來,由於戰亂,又跳出個不知死活的岳飛。他最後真的不得全終。 岳飛被殺後,韓世忠在西湖一帶,經常騎着驢,帶上酒壺,以喝酒為樂。對過去的部下一律不見。“因岳飛故”。韓世忠不敢騎馬,那焉知不想造反?武夫部下更是不可見的,某人的一句告密的話,他可能就得和岳飛一樣的下場。儘管韓世忠當年是鎮壓軍事叛亂的主力,救了趙構的命。 但韓世忠還沒有傻到底。岳飛就是前車之鑑。 在後來的所謂崖山之戰,宋的皇室及近臣的家屬十萬人死於海上。可謂慘烈。 你當初唯一的想法是控制大臣別造反。這一點大部分成功啦。在兩宋時代,只發生了兩次軍事政變:一次是反對趙構的軍事政變,被韓世忠為首的軍人鎮壓了。另一次是史彌遠發動的,另立皇帝,那次成功了。成功了的軍事政變,在中國人的眼中通常認為是沒發生政變。這是中國式思維的結果。現在是強大的外敵來了,送錢物又不行(當蒙古軍隊兵臨臨安時,宋皇室要求多送錢物,但被蒙古人拒絕!趙光義認為的外患不過多送錢物的想法,首次失效了!“臨安”,真的是臨時安全。),那時又沒有美國來幫忙,那只有一死啦。 這樣的結局,在趙匡胤建國的時候就註定了。只是頭腦簡單人看不出來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