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升的“高筑墙”九字口诀
公元1279年,蒙古人发兵灭了南宋。中国第一次被一个游牧民族完全统治了。
1349年,黄河改道。造成大规模的水淹。1351年4月,元政府命工部尚书贾鲁为总治河防使。征发民工15万,军队2万治理黄河。准备把北移的黄河再恢复原河道。
农民一般是分散居住的,无法在很短时间内形成统一行动的力量。而把大批的农民组织到一起,这就给他们提供了统一行动的天赐良机,特别是在民怨沸腾的社会关头。
在这些修河的农民中,白莲教首领韩山童令人刻一石人,背上刻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把它埋在欲挖掘河道的地方。当民工们把它挖出后,人心惶惶。这相当于在一片草地上点了一把火。虽然韩山童被元军很快杀害了,但不久,白莲教的刘福通等人开始造反了。
六月份,方国珍在浙江沿海一带造反。八月徐寿辉在湖北造反。十月徐在湖北称帝,国号天完,年号治平。他想在元朝的“元”字上加一顶帽子。
第二年,就是1352年,朱元璋在安徽参加造反。元军主要的目标是进攻称皇帝的徐寿辉。他自然受到军事压力最大了。
1353年,江苏的张士诚在泰州造反。徐寿辉因为遭到元军队沉重打击,损失惨重,在本年底退入湖北的山中和湖中蛰伏。
1354年的正月里,张士诚在高邮称王,国号大周,年号天祐。元军立即把矛头对准了张士诚。
1355年,刘福通等人立被杀害的韩山童的儿子为帝,号小明王。建都亳州。国号宋,年号龙凤。这是想续被灭掉的宋。元军又重点进攻刘福通。
1356年,朱元璋称吴王,奉宋龙凤为正朔。他是想借助别人的旗号来吸引人。
此时,张士诚往江浙一带发展势力。他和朱元璋的势力发生冲突。
徐寿辉在长江中游继续发展势力。
任何时代要造反,总是希望来的人越多越好。问题是:造反是玩命的事。人们只有在失去了任何希望时,才会跟着造反。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是造反者最有效的同盟军。即使人们绝望了,想造反,那么,有许多造反队伍,人们愿意去哪个队伍呢?有人想出来个主意:自己称帝。我是皇帝,还有人敢不听皇帝的命令吗?这就是在中国古代常发生的事,几个人凑到一起,就宣布自己是皇帝。在两千几百年中,这样的事大概至少有几百起。
当一伙人自己宣布为皇帝时,百姓通常是对他们敬而远之。百姓大概知道,这样的人很少有机会成气候。
在古代,真正成了气候的人,一般都是大度量地对待百姓,吸引人才为他服务的人。他才能形成正反馈,来的人越来越多。最后造反成功。这的例子不包括现代靠外国势力夺取政权的势力。
秦始皇发明了“皇帝”一词。刘邦当了皇帝后,和他的那些大臣们立下誓约:非刘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把全国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家天下。从此以后,中国凡是能弄来“王”的封号的人(别管是怎样弄来的,当然不包括没有相当的实力,自己封的那种),就离皇帝位不远了。
1357年时,中国有几股势力在发展。朱元璋和张士诚打得难解难分。他们二人的主要作战对象都不是元军,而是汉人间互相残杀。
这时,休宁的儒生朱升见朱元璋。朱元璋向他问天下的大事及对策。朱升对朱元璋说了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个字口诀,受到朱元璋的欢迎。
这九个字说得简单明了。根据历史,朱元璋大概是按照此点去照办了。
这九个字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高筑墙”,这是要把城墙尽量筑得高。假设古代能把城墙修得20-30米高,那么想进攻这样的城是很困难的。当然,限于人力和物力,城墙没有会修得这样高的。只能是比此低许多。朱元璋活动的范围主要在大平原上,多修高城,对于他保存自己势力是非常有用的。所以,朱升把它放在第一位。
“广积粮”,这是指发展生产,多收粮食储存起来。这样除了多收粮食外,大概还有把粮食尽量储存在多个地方的意思。因为在战争时,有时有很多的粮食,但不在合适的位置,在关键的时刻,那和没有几乎是一样的。西方的谚语说:“军队是靠胃来行走的。”也可以说,军队是靠胃来作战的。
“缓称王”。这是最后一点。朱升的用词很恰当。要做大事,就是将来要做皇帝的意思,称王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现在不是称王的时刻,必须在合适的时机才好称王。这是朱升表达给朱元璋的意思。
如果朱元璋急急忙忙称王,他不光成为元统治者眼中的目标,更成为众多势力集团中的眼中钉。当时,已经有几个人称帝了。朱元璋的势力和地盘都远离元的政治中心。他周围被几个势力集团包围着。张士诚是他的死对头。如果他悄悄地不显山不露水,别人不会知道朱元璋的野心。他们就不会专注朱元璋的一举一动。朱元璋就可以闷声大发展,而不会惹来麻烦。直接对抗元军的事都让其他人去担当。
等到其他人和元统治者把自己的力量消耗得差不多了,朱元璋再猛亮大旗,一举成功。朱元璋最后也真的是这样干的,并且成功了。其他人都失败了。
朱元璋在听了朱升的话后,缩起脑袋,专门去抢占地盘。
他主要目标是张士诚。1360年,当徐寿辉的部下陈友谅杀害了徐后,徐的另一个部下方国珍在蜀称王。1362年他又称皇帝,国号大夏,年号天统。愿意称皇帝或王的人都是出头的椽子,先被淋湿,自然先烂。
朱元璋经过几年的征战,灭了陈友谅。长江中游的地方完全被朱元璋控制了后,朱元璋就把全部力量集中对付张士诚。
张士诚的势力大减后,他又向元表示臣服。张士诚在反抗元的斗争中,不仅丧失了自己物质上的大批力量,现在又丧生了道义上的力量。
在此情况下,朱元璋才于1364年正月里,称吴王,仍用宋的龙凤年号。他准备在反元的政治舞台上真正露脸了。
此时,距离朱升的“缓称王”已过去了七个年头了。
又经过了四年,四川的明玉珍已死了。朱元璋觉得自己羽翼已丰满了,就暗杀了小明王韩林儿。不久,他彻底击败了张士诚。张被俘后,自杀了。
1368年朱元璋觉得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对手,才自称皇帝。从他开始造反,17个岁月过去了。朱元璋基本都是在和汉人窝里斗。他基本没有和元军打过大仗。和元军真正交手的人非死即亡。
元末的造反历史是很典型的。中国的许多股势力,一定是其中的一股把其他的都消灭了,最后就剩下一个,掌握权力,实现真正的独裁。这是中国社会最可怕的地方。在欧洲,许多时候,各种势力总要顽强存在。他们之间斗争的结果是互相妥协。妥协的实现就必须需要适当的法律。这是欧洲法律的由来。在中国,直到现今,仍然是朱元璋式的死斗。这是异常恐怖的。这也是中国的独裁越来越蛮横、越残暴、越邪乎的一个原因。
当上皇帝后,朱元璋才真正向北方推进,那可说是他才开始把元军作为对手来对待。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一书中说:“一般说来,人民必须掌握几个简单的概念。一个内容错误但被表述得清晰明确的观念,经常比一个内容正确但被表达得含糊复杂的观念更能掌握群众。”朱元璋的部下及跟随的百姓自然也需要几个简单的概念,来表明他们的行动目标。朱升的话就达到了这样的目的:他的话简单明了,不是错误的,而是正确的。所以,这很容易抓住朱元璋的势力中众多人的心。因而,朱升的这九个字对于朱元璋的获胜应当是起来巨大的作用。
当然,若朱元璋完全不理解这样的话,朱升就是说多少遍,都是丝毫不起用的。
那个毛拙劣地模仿朱升的观念,自己弄出个:“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实在是滑天下大稽。他去招惹苏联,苏联想用核弹把他烧成灰。他被吓傻了,要深挖洞,学老鼠战术。如果真是苏联的核弹砸下来,他就是藏在地洞里,苟延残喘地活下来,核辐射的余威也会要了他的命。对科学一窍不通的人在现代社会基本就是白痴。最后还要来个“不称霸”,向谁称霸?学做老鼠的战术和称霸这样的两件事,能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出现吗?精神不分裂,会如此吗?
独裁社会使人的智力退化。这包括独裁者本人和他的追随者。那些对现代独裁者崇拜的人们,基本上是人格卑鄙;智力低下;知识贫乏;良心泯灭。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鄙视他们。
|